本文观点的一个前提: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真理只有一个。
中西医汇通学说究竟以什么形式落地?笔者通过临床与思考,在此提出一种形式。我相信,这只是中西医汇通的形式之一,本观点不排斥其他形式。
举例:
跟下脂肪垫炎医案
患者,男,34岁,.6.27初诊。
患者右侧脚跟进行性疼痛加重3天,3天前有走动时间长的病史。
舌胖大,有齿痕。脉大。
处方(单位:克):
柴胡25黄芩9升麻6
怀牛膝30桂枝9白术9
茯苓9猪苓6泽泻15
鸡血藤30威灵仙30郁金15
炙甘草3
水煎服,一日一副,一日2次。
服用一副后疼痛范围缩小,服用4副后疼痛消失。
本案的思维导图如下:
本观点可以解决的中医困局:
1、先断病(首先断西医病,再断中医病),再辨证。当“病”确定之后,中医的讨论就会在这个“病”的病因病机、证型理论框架下进行,而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如果出现,那只能说明其中一个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
2、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病因病机是不变的,证/症是变化的。抓住不变的,就是抓住了核心的东西。抓住核心的东西,治疗才有针对性,疗效才会好。
3、实现了中医辨病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可复制性,极大的减少误诊,使中医医生不再拘泥于症状。因为症状是人体对病因病机的应答,同一个病因病机,因为人体体质的差异,表现的症状不同,而证(对症候群的高度总结)不能深刻反应客观现实。针对症状的处理就是在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行方药的化裁,这样做到了同病异治。而病因相同,发病部位不同,病名不同,我们直接针对病因治疗,也可以做到异病同治。
4、可以融合中医、西医的技术,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对应的中西医理论体系,让我们找到了中西医共同的地方,而这些共同的地方就是中西医可交流可沟通的地带。
5、现代医学(西医)反映的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既然是认知,它就是有限的、不完美的,但它也是客观的、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也是不断在进化的。这种认知属于全人类,而不属于哪个学科,也是中医这个学科应当深度学习的,让现代医学融合进来,一起进化。
本观点一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个人简介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太湖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擅长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便秘。
更多精彩,尽在一路健康APP,扫码即可下载安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