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川谷。”根据产地不同分为:辽细辛,又称北细辛,产于东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华细辛,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山东、四川等。汉城细辛,产于辽宁等地。
细辛的功用可归纳为:
①辛散祛风解表邪:
《本草纲目》载:“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
《药品化义》载:“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
②散寒化饮止咳逆:细辛功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诸证,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是其代表方。
《长沙药解》载:“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祛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③温经通阳治厥逆痹痛:
《伤寒贯珠集》云:“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神农本草经》云:“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④通利九窍:
《神农本草经》云:“久服明目,利九窍。”
《本草正义》云:“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
现代临床常常用细辛治疗慢性鼻炎、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牙齿痛等。
关于细辛的用量:宋代陈承《本草别说》有细辛不过钱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
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李时珍《本草纲目》从其说。仲景细辛用量:1~6两(柯雪帆:1两=
15.克)。其中用1两1方;2两4方;3两8方;6两1方。章次公《药物学》载:“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1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末剂”和“水剂”毒性不同:细辛含挥发油2.7%~3.0%,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如研末冲服仅4~5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但若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煎熬30分钟,药汁中还保留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已经大大降低,不足以引起中毒。
影响细辛毒性的因素:与煎煮的时间、药用部位、品种来源有关。
王师的体会:作丸散吞服应该遵循“不过钱”的警示,每日用量在0.5~1克为宜;一般汤剂用量3~15克,宜采用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剂量的方法;用较大剂量时应煎煮30~60分钟;宜配伍使用,不宜单用;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
案例l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冒头痛
张某,男,51岁。天气暴冷,不慎受寒感冒,畏寒、头痛头胀,鼻塞流涕,浑身骨节疼痛,咽微痒咳嗽,无痰,食欲不振,舌苔白,脉紧。此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处方:
麻黄12克附子6克细辛6克
荆防风各12克羌活l2克川芎12克
炒白术12克制半夏12克蝉衣6克
款冬花9克3剂
二诊:药后畏寒、头痛头胀明显好转,咳嗽加重,咽痒有少许痰,食欲不振,舌苔白好转,脉稍缓。上方去附子、羌活,加前胡12克、炙紫菀12克、象贝母12克。5剂。诸症平。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阳虚外感而设,其中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通彻表里,解表通里,兼有很好的止痛作用。王师经常用此治疗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
案例2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高年阳虚脚挛急
陈老太,年届90高龄。身体素来健康。近值隆冬,寒气凛冽,一个月来经常夜半出现小腿抽筋挛急,每每在半夜起坐,或用热水袋外敷,或以手按摩半小时,方能缓解。虽属小恙,对于年迈之人言,颇以为苦。此高年元阳不足,无以温煦筋脉,加之冬令阴气偏盛,夜半又为阴中之阴,阳气潜藏,阴盛阳虚。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暖阳气,温煦筋脉。处方:
麻黄12克附子9克细辛6克
怀牛膝12克葫芦巴15克菟丝子12克
肉苁蓉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
丹参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7剂后症情缓解,再续7剂小腿抽搐未再复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言阳气既能养神,又能养形(包括筋脉)。筋脉主司屈伸运动,既赖肝血濡养,又仗阳气温煦。此案高年元阳不足,无以温煦筋脉,加之冬令阴气偏盛,夜半又为阴中之阴,阳气潜藏,阴盛阳虚,故频发夜间抽搐。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暖阳气,温煦筋脉。其中细辛味辛,辛者能散能通阳,阳和筋柔,抽搐得愈。
案例3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支急性发作
单某,男,41岁。年10月15日诊。患者畏寒,咳嗽,月余,经西药治疗半月多未见好转。来诊时咳嗽气稍促,夜能平卧,咳痰清稀量多,一昼夜半杯余,纳少,大便不畅,精神疲乏无力,舌苔白腻,脉弦滑。患者过去有吸烟史,时有咳恙。此外邪尚未全解,内有饮邪胶结。拟小青龙汤化裁。处方:
麻黄12克桂枝9克细辛9克
干姜9克制半夏12克陈皮9克
白前胡各12克桑叶皮各12克五味子12克
葶苈子12克桃杏仁各12克积实12克7剂
二诊:药后症无进退,原方细辛改12克,加蛤壳30克、黄芩15克、鱼腥草30克、甘草12克。14剂
三诊:21剂后症情大减,咳稀痰少,食欲好转,舌腻明显改善。原方14剂,咳止喘平。
小青龙汤原为外寒内饮而设,临床屡试不爽,疗效肯定。清代医家陈修园认为,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本方要药,理由是仲景在《金匮要略》治咳方中加减使用小青龙汤,唯细辛、半夏、五味子三味皆不去。其中细辛一味,既能温化痰饮,又有止咳作用,用治于慢支急性发作,有很好的疗效。
案例4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症
张某,女,45岁。年1月17日初诊。患者素有类风湿关节炎史4年,时发时止,每年冬天经常出现手指遇冷变色,刻下诊见双指皮肤紫暗,肿胀,肢冷不温,肤色苍白,指甲变厚,冷水试验阳性。关节疼痛,月经错后,量少,舌苔薄白,脉沉细。此患者乃痹证已久,气血亏虚,复感寒邪,气血运行痹阻不畅所致。治宜温经养血散寒除痹,拟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处方: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15克
细辛9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
红花6克黄芪30克炙地龙12克
炙地鳖虫6克仙灵脾30克甘草6克
大枣9克14剂
二诊:药后疼痛稍减,手指局部无明显变化,上方加络石藤15克、桃仁12克,14剂。嘱每剂煎3次,2次饭后服用,1次温泡手指局部。
三诊:上方加减持续服用数月,雷诺症明显好转,局部手指色泽转微红,疼痛缓解,继续治疗其类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有温经养血、散寒除痹之功,大凡血脉痹阻、营运不畅引起的各种证候均可用之。雷诺症由肢端小动脉痉挛所引起,病常常因受寒而诱发。中医学认为寒性凝滞,寒主收引。或因阳虚而生内寒,或由外寒所致。治宜温经养血、散寒除痹,用当归四逆汤加丹参、鸡血藤、红花、黄芪、炙地龙、炙地鳖虫等,其中细辛“辛可通络”,有温通络脉、横行肢端之功,用治此症,切合病机。
案例5当归四逆汤治疗偏头痛
毛某,女,42岁。年11月19日初诊。患偏头痛3年余,初起无固定部位,以后逐渐倾向于偏左头痛,时亦波及巅顶,局部怕冷,吹冷风后头痛更甚,发作时左颞侧可扪及血管搏动,严重时如针扎样疼痛,常用麦角胶咖啡因遏制,方得宽舒。诊舌黯瘀滞,苔白腻,脉弦。脑血流图检查示:两侧波幅不对称。证属寒湿痰瘀阻络,治以温阳化痰湿,活血祛瘀,通络定痛。处方:
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丹参15克
桂枝9克细辛9克制南星12克
制半夏12克川芎12克僵蚕12克
钩藤12克白附子9克白蒺藜12克
苦丁茶9克炙地龙9克
另用蝎蜈片,一日二次,每次5片,口服。上方煎服14剂,症无进退,夜寐较前能安睡,精神似爽。
二诊:原方加赤白芍各15克、甘草4.5克。头痛缓解,嘱停用麦角胶咖啡因等镇痛药。上方加减服用2月余,头痛基本控制,偶在临经前轻痛。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络脉理论建树颇多,提出“辛可通络”,以治疗络病,又细分为“辛温通络”和“辛润通络”两种,其中细辛取“辛温通络”,对寒凝络脉所致的各种痛证均有很好的疗效。当归四逆汤有温经养血、散寒除痹作用,用本案疗效确凿,屡试不爽。
案例6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案
张某,男,38岁。年7月11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年,曾多次外院就医,服用多种西药及清热解毒中成药,效果欠佳。平日工作辛苦,自觉肢倦乏力明显。目前舌下及口腔内黏膜多处溃疡疼痛,疮面色白。胃纳差,纳谷不馨,大便欠畅,夜寐欠安。面色少华,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软。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脾气亏虚,虚火上炎。治拟益气健脾,甘温散火。处方:
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党参30克
炒白术15克茯苓神各15克夜交藤30克
柴胡12克升麻30克细辛9克
生熟地各15克远志9克枳壳12克
佛手9克大枣9克14剂
二诊(年7月25日):诸症稍改善,疼痛明显减轻,创面逐渐缩小,神疲乏力较前好转。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软。治拟益气健脾,甘温散火。处方:上方改细辛12克,加肉桂4.5克、胡黄连9克,14剂。
三诊(年8月8日):口腔溃疡已趋愈合,唯夜寐欠安,时有梦扰。舌淡,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治拟益气健脾,交通心肾。处方:7月11日方加肉桂4.5克、川连9克。14剂。
四诊(年9月5日):诸症明显好转,夜寐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脉细。守方继进,治予前法,佐以滋阴填精。处方:上方加熟地12克、当归12克。14剂。
五诊(年1月2日):一般情况可,口腔溃疡至今无明显复发。肢倦乏力好转,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拟补气健脾,温中调气。处方:
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炒白术12克
茯苓15克甘草6克大枣9克
怀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莲肉30克
山茱萸12克细辛9克熟附片9克
炒当归12克藿苏梗各12克焦楂曲各12克14剂
六诊(年1月16日):一般情况可,口腔溃疡未发。处方:上方改熟附片12克,14剂。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但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该患者平素工作繁忙,自觉乏力明显,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在治疗该患者时,注重整体脾气亏虚这一病机特点,以益气健脾培土为主,同时不忘局部之口疮因湿淫热蒸肌肤所致,故而配合升阳散火之法,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黄芪味甘性温,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故为君药,起到益气和营,流畅气血,使阳气通达外周血管,血中之郁热散出之功效。升麻、细辛有升阳散火之功。诸药配伍,益气健脾,甘温散火而口腔溃疡乃除。三诊时,患者出现夜寐欠安,时有梦扰。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散寒凝,补命火。二药合用,寒热并用,相辅相成,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故对心肾不交的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笔者认为,心阳(即心火)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即肾水)上升而济于心阳,从而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对升降失常、水火不济造成的心肾不交,治当采用交通心肾之法。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海上名医用药经验集
图书作者:方松春,黄素英
出版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1月
图书简介《海上名医用药经验集》(作者方松春、黄素英)以紧密结合临床、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选取20位上海市名中医,就其用药之经验特色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一医一世界,每位名医医术专攻方向不同,因此以不同的疾病为中心,形成了个性化的经验用药群,同时也构筑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海上名医用药经验集》有助于中医从业者全面把握中药的使用,开拓用药思路。本书可供临床中医师、中医药大学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版权申明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