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背诵第五十二天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是其特征。《伤寒论》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著作,为中医四大经典医著之一。

《伤寒论》背诵第五十二天

《伤寒论》背诵第一天

原文

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温故而知新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今天应复习习第五十一、第五十、四十八、四十五、三十八、二十三天的内容

复习文章链接

伤寒论背诵第四十五天

伤寒论背诵第三十八天

伤寒论背诵第二十三天

注释——来源《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七日下利者,说明五六天以前他不下利,这个病呀都是由轻往重上走,这病都不好治。他本来只是发热而厥而已,那么到七日呢,反倒下利了,这说明有这个正气虚脱之象,但是这个病,他不说就死,但是就这个病的进展上来看,这是一个要注意,这是一个凶险的情形,为难治。这个发热而厥当然也应该有伤寒两个字,这个玉函有伤寒,这个书上给伤寒给落下了,应该添上,伤寒发热而厥,所以他这底下有括弧17页,你们看看后面的注文上就有,应该有伤寒,那么发热而厥,厥的就是,这也说明这个胃虚嘛。胃虚,津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个时候不要紧,那么到七日他下利了,七日这个天啊,这与上面的六七日、五六日你们好好看一看,到七天,这又要传入阳明的时候,那么这个里太虚了所以到这一天他要下利,里虚是哪虚啊,胃虚,所以这个胃啊越来越不行,这个伤寒发热始终不去,这也说是正败而邪独留。所以这个病啊是不好治,看看这人还能吃不,能吃还能治,要如果再不能吃了,那就是胃气已绝了。这个地方只是他说这个难治,让你考虑。

第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这个促脉这个地方啊,我们更清楚一些,这个就是寸脉浮,关位下沉的脉谓之促,这个仲景这个脉法啊,有以浮沉候表里的,也有以这个寸尺候表里的。这个脉浮见于寸,这说明表未解,这个促者是里虚,浮为什么底下没有,里虚,所以这个结胸症,寸脉浮,关里下沉,他这个热在上头,那关里下沉,他这个因为中间有所隔嘛,所以促脉也是一种这个结胸证的一种情况。在这里头他说在表,在表他里虚,所以关里下沉,那么这种手足要是厥逆,可见这个里,胃虚相当重了,这要舍表救里,所以他要灸之,专就这个胃说的,那么这个呢我们叫他吃药呢,吃药呢当然也是用四逆汤的。这个四逆汤啊,就是手足厥冷这个这个主要症状。这个不象后世这个说法,王叔和说这个促脉啊,数中一止这是错,数中一止那是热极之象啊,那他这个手足厥是热厥了,那你怎么还用灸法呢?所以这个促脉,各家的解释也错的。不是数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谓之促,这个脉呀迫于上,就是迫于寸,迫于外就是浮,又浮又是促的寸口,所以它叫个促,这个王叔和怎么搞一个快中一止,一止就叫做结,不论你快不论你慢,这个脉跳跳止,这就是结,那不能叫做促。所以后世注家就根据王叔和他作的《脉经》嘛,就是一系列错下来的。其实这个促不是,在这个书头前有了,那个葛根黄芩黄连汤,脉促者,表未解也,(第4条)他说的很好。这个也是,虽然脉促而表未解,但是手足厥逆,是里有虚寒应该舍表救里,这个灸不是来治表的,咱们讲的头前那些火攻的那些段看一下就知道了,凡是表热里证候,没有用灸的。这个灸什么穴位呢,那么根据头前说,也可以灸厥阴的。

第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这个和我们讲的那个厥微可由于热微,这白虎汤是热厉害了,所以脉滑而厥,脉滑为里热,里热盛则脉滑又大,那么如果太阳伤寒脉滑而厥,他肯定是里有热,这个是厥深热深啊,这个热厉害,厥也厉害,这干脆用白虎汤。白虎汤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寒的药,而治阳明热结于里嘛,但是没到??的这个时候可以用白虎汤,热去了厥也就没有了。

第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他说这一段啊,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非得治利厥,他这个厥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他有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他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这个寒呢,寒邪啊,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很象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啊确实是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这个地方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啊,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可是血虚,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少吗?他搁个厥寒,在这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四肢厥呀,他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这是个用处一样大的,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所以它生姜没有它(细辛)好。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这么一个方子。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根据下边,不是这一段。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这是个证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你要搁在头前里,搁头前那个是提纲。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厥阴病,但是呢根据提纲上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这个厥阴病头前。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上次咱们也讲了。

第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这个是接着上边这段说的了。那么如果有上边这个情形,由于血液虚而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如果当归四逆汤证,那里头更有久寒,这个久寒是指的什么说的,那么从所加的这个药啊,他加的吴茱萸生姜,这个吴萸生姜都是利于胃的,当然这个,里头的寒它还是在胃,而胃寒有呕吐,或者有腹痛的情形,可以加吴萸生姜。这个久寒不是当时有病,一时的寒,他平时就有这个证侯,有久寒,那么同时呢有当归四逆证,可以,所以他给加了吴萸生姜。那么这个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他也治寒疝呢,有可用的机会,后世就是用这个加点儿旁的这个祛寒的药,加点茴香啊,这个小茴香啊,加点这个温性药。但是要不是血虚为前提呀,这是不能乱用这个寒疝,寒疝它主要是肚子疼,那个离不开附子和乌头的,当然细辛也有可用的机会嘛。

第5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个大汗出,主要是由于发汗大汗出,不是汗出不止,要是汗出不止这个,这一段啊就是个死症。你们看看头前就知道了,伤寒六七日不利,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还没有底下这些证侯,那么这个就是说是这个发汗,大汗出,虽然大汗出而热不去,这就是精怯邪胜了,这个,这个热指的邪说的,由于这个大汗出,伤津液了,所以内拘急,这个四肢疼啊就是阴寒的四肢疼,不是个表邪了,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同时又有下利,厥逆而恶寒,既汗出又下利,津液亡失更厉害,所以津液亡失啊,他这个内拘急,那得赶紧,这个内指的腹内,腹内啊组织枯燥,有这个抽的现象,拘急,这个四肢疼呀就是血瘀滞,所不通则痛嘛,他由于这个虚寒太厉害了,血气瘀滞,那就疼痛,不是表证。又下利厥逆,而一味恶寒,这个纯粹是阴虚证候,所以只是用四逆汤救治。那么也,你看看这个地方啊,这个你们看看各家注解都错了,这个津液这么样子虚竭,而用大温大热的药,那么这个它就是救胃,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维持一分生机啊,这个津液哪来的?由胃来的,胃气不复,这个津液不会恢复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稍用这种……。(6集完)……急以求胃,用一点寒药都不行,腹内拘急而四肢厥,那么这个津液是虚竭到家了,就是因为发汗,又是下利,不能因为津液虚竭而来滋阴补液,如果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滋阴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如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人参微寒嘛。

如果津液虚而有热,阴虚有热,用六味地黄汤就对了,没有热一片虚寒,这种津液虚绝不能滋阴。

第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大下利,就是津液虚脱,则一定要厥冷,此时只有四逆汤这一法,只有津液虚而有热时才可用生地、麦冬等滋阴。

第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有实有虚,有寒有热,这里指胸中实也能使手足厥冷,脉乍紧者,紧脉是实脉,如太阳伤寒脉紧,有宿食脉沉紧。手足厥冷而脉紧,说明里头有实,实中哪呢,邪结在胸,所以心下部位满而烦,往上冲,如瓜蒂散证,头前也讲过了,说气上冲胸阳,心中愠愠欲吐,这里的心下满而烦,就说明这些问题,烦是烦逆,饥不能食者,这个不是虚寒,想吃,但吃不了,一吃就要吐,往上来,所以中医治病是顺应机体的机制了,这个里证,就是通过消化道或者吐出,或者泻下,这个就是欲吐不能吐,邪气满胸脉紧,顺其势吐之就好了,所以当须吐之,用瓜蒂散。如果病欲呕者,不可下,下者死,这与大柴胡汤之呕不止相区别,此呕是病的反应。而瓜蒂散是愠愠欲吐,这个病是往上逆的很,而复不能吐,吐不出来,故辨证非细不可,不然的话就弄错了。这段没前面说的详细,就说心下满而烦,心下满指气上冲,腹是不满的,气往上来,邪气贯于胸中,病在胸中,胸里头烦满,不是烦热的烦,是烦逆之烦,要吐而能吐。所以瓜蒂散证也可以治四肢厥冷,所以四肢厥冷各种各样。可见此章是泛论厥,不只是论厥阴病之厥。把瓜蒂散放在厥阴病是错的。还有一种厥就是下一条。

第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也指太阳伤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是有水的证候,金匮上有,人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胃要停饮呀,水在这个地方多,水在这个心下跳,水少呢,则短气,所以遇上短气,不一定就得补。这里厥而心下悸,肯定里有水,即胃里有水,所先先治水,用什么药呢?用治心下悸的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为基础,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治气上冲,又有水,所以加茯苓,这个水在胃,它搁生姜,生姜是健胃的药,这里当然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只说主要症状心下悸。

故遇到伤寒四肢厥,要有心下悸的话,这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就是有水,当先治水,用此方。去治其厥,然后再治厥,也就是治水,就所以治厥,不是然后再治厥。否则,水渍入胃,水老在胃里头,则必作利也,即是不但厥,而且既厥又利。故治水即是治厥。如果胃有停水,停水就得去水,当然就得用祛水利尿的药,这个配伍呀,这个胃有水,配伍什么呢?如果冲逆的厉害,心下悸,配桂枝甘草汤。

还有一段,这段成问题的。

第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大下后,后面是大泻下之后发生的问题,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六足厥逆,即是虚其胃,大下嘛,津液也虚,所以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没有脉了,即下虚的更厉害了,咽喉不利是呃逆上气的情形,唾脓血,在金匮要略,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亡津液,如果热光在里头而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这里说大下之后,就脉象上看,他是津液虚的不得了,甚至于下部脉不至,下又虚,可是热陷于肺了,而为吐脓血之肺痈之病,同时又治泻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就是应泻利不止,肠胃也虚的不得了,又大下之,为难治。

这个寒热虚实错杂,又有热,又有虚,这个病很不好治,但底下说用麻黄升麻汤主之,这不象仲景的话,既是难治,可以“予”还说得过去,要是“主之”是很成问题的,要是主之,就不能说是难治,另外以药来观察,此方以麻黄为主,发汗,我们看看这个病可不可以发汗,绝不可发汗,无论是就肺痈,肺中有热,或者就这个下利不止,这个在这个书上,尤其在金匮上有明文,渴而下利都不可发汗,下利要有表证可以发汗,用葛根汤,此段没有表证,脉沉而迟以至寸口,同时手足又厥冷,虚的够可以了,尤其泻利不止怎么吃麻黄,麻黄重而石膏轻,配伍也成问题,这么一种厥阴病,即便有阴阳错杂,寒热并见,也没有再发汗之理,我认为这个是错误的,各家都这么随便的说。我认为到为难治就完,不应该有麻黄升麻汤主之。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荐阅读

中医经典全书之《伤寒论》

刘渡舟先生总结的11首伤寒方歌(收藏贴)

倪海厦讲《伤寒论》视频65全集(强烈建议收藏)

图文说明:排版/艳阳天,校对/青橘学术部。

版权声明:注解来自胡希恕伤寒论讲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使用不当,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zy

qingjuzhongyi.







































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
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com/smyp/1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