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18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厥阴篇

辩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属于半表半里的阴证。此病位空间大,心肺、肝脾、胃肠、肾都在,病邪很容易诱发很多脏器失去正常而反应出症候,所以病复杂多变,提纲证比较难归纳。所以这个提纲也是归纳了一个一般情况,

#厥阴津液血液也虚衰。上热下寒:上焦虚热,热不得下布,寒气上冲。胃没有病。如果误下,则下利不止。

#上面虚的厉害,下面汗的厉害,寒承虚上冲,感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个自觉症。

#如何辩证

表里:

1表证邪气交争于骨肉,身体疼痛发烧怕冷。表证分阴阳:阳证为太阳病发热恶寒:阴证为少阴病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表证一般都发汗解决。阴证加上附子。

2里证也分阴阳。白虎汤证是阳证:“发热而渴,不恶寒,但恶热”。热而有实大便不通谵语烦乱是承气汤证:阴证是不能食“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用温中祛寒的四逆辈。

3半表半里。除了表里的病位。阳性的是少阳病;阴性的,虚的、寒的是厥阴病。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阴病由阴转阳是好转。脉微为亡津液,见浮是由阴转阳。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未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饮水自救,渴不是消渴大渴。

厥阴病小结:

#厥阴病简文,后面的杂病篇还有很多有关的内容。

1强调了护胃气的重要性,“厥利呕哕”都与之有关。

2杂病的方子还是在六经病的方子。

3述而不作,此篇复杂,在杂病中细谈厥阴病的不足。

“厥利呕哕”附

一.厥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肢厥冷,虚多而实少,虚不可下。(条的少阳热厥是四逆实证。)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本条说的厥阴病。这里的厥是胃气虚,下利,不能布谷气,津液不达四末。胃热利止。正邪交争,反复发作。因为是阴证,发作没有定时。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法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郁,必发痈脓也。

#厥利的进退说明阴阳进退的生死之机。

#厥利是有寒,胃虚冷不能食,如果反而能食,恐怕是没有胃气了,吃完暴热而死,称之为除中。用面条试验一下,如果吃了不发热,说明胃气还在。

误治也会除中,所以医生注意治疗期间的原则,不能碍胃。

#如果发热和前厥利的累加日子相当,可以痊愈,如果热证延续,脉数,发好啊。“热久不愈者,必发恶疮”,因为筋骨肌肉间营血受伤了。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六七日是表传里的时间,(五六日传少阳,六七日传阳明)。脉迟为寒(: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本寒应该温里,误用了黄芩汤(黄芩少阳甘草大枣),胃中更冷了,应该绝对不能吃了,反而能吃,肯定是除中,必死。

#六经总结最大的眼目:治病不能把胃气治没了,胃气无则死。临床上尤其是慢性病,一定要先调理胃,恢复胃气。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发展到厥利发热,阳进阴退,热有余有两个反应1热亢于上,汗出,咽痛。2热迫于下,无汗但利不止(如果利止身凉体和则痊愈),利不止说明热又余,热伤阴分则便脓血(热痢),下迫则不喉痹。

#这两个由阴出阳了,是好现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说的是热厥。伤寒一二日到四五日发生的发热后厥

1白虎汤证的厥,热伤津液,胃气血液不达死四末引起的厥冷。

2瓜蒂散证的厥,热气壅利,阻碍气血通畅,实热已结胸中,四肢逆冷,非吐不可。

#这些热厥,不能用温药发汗,。即使解表也要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发汗,助热则发汗则口伤烂赤。如果用温中的方子,更要出大乱子。

凡厥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结,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阴阳气可以解释为静脉动脉的血。在四肢末梢相衔接。厥是阴阳不交,血液越缺,逆冷越向上。

#厥的三种情况

1厥利、热往复,看阴阳进退。

2厥热往复(热厥)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会闻食臭出,其人常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脉微代表虚,七八日肤冷代表营卫也不行了,躁为乱,属于邪盛正虚,是最坏的。脏厥是脏气虚败的厥,胃气已经不行了。不是蛔厥。

#蛔厥脏气没有虚衰的那么严重,病人是安静的,胃有寒,寒上攻,蛔上扰膈,其人烦。蛔怕热,食如吐蛔。

#乌梅丸寒热并用,用丸药为佳。治虚寒久利,四肢厥冷,吐蛔等。

附子蜀椒干姜细辛温中祛寒;

黄连黄柏苦寒能燥解烦治利;

人参健胃益津;当归补血;

乌梅为君,酸能解渴酸敛能治诸温(收敛不至发汗太过)酸能与黄连黄芩一起治下利;

蜜能安中补虚;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轻微的热厥,体现了少阳证。如果小便自利,色白说明热去。

#热郁半表半里的时候是呕而不能食,如果食欲恢复了,也是痊愈的现象。

#如果病进,症状加重,柴胡证明显,热盛陷于肠伤阴分胃,热则便血。

#临床上柴胡证常见手足冷,是一个津失热厥的现象,不是寒。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则痛者,此冷在膀胱关元也。

#沉寒客冷,积于下焦,也可以致厥。就是所谓的“寒疝”,用大乌头煎、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厥热往复的情况,可以看出病的进退之机。

#此为寒厥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位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此厥为寒厥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有生死之机,这段的六七日手足冷比肤冷(营卫厥于外)轻微,烦躁比正气衰败的“躁无暂安时”要轻微。属于脏厥的前期,属于半表半里的症候陷于阴证的,还可以治,灸厥阴。

#在半表半里之间有众多脏器,反应出来的是少阳病或者厥阴病。

#厥不还则陷入脏厥了。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外热内寒,厥利,法当救里。用四逆汤。不得救产生躁不得卧的,必死。

#伤寒发热说明外邪胜。胃虚下利,谷气不达四末则厥。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临床上定法,邪盛正虚,胃败,真虚寒,下利厉害,必须先救里,否则发展到厥利无脉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六七日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本不发热,现在发热说明邪胜,利说明正不守,胃有问题。汗出不止是个虚脱的现象。

#如果正邪较真,正胜邪退,应该是汗出而解,不发热。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无)血,下之死。

#虚者不可下,这里的厥是虚寒,谷气、血液不达四末。

#所以临床上遇到四肢厥冷的病人,要摸脉,看胸满不满,心下疼不疼,肚子硬不硬。看看有没有实证。独虚无实的肯定不能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到第七天下利,伤寒发热也始终未去,是病进,正虚之象。第七日是应该入里的时间,下利是胃虚之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仲景脉法:(34.脉促者,表未解也),寸脉浮,尺脉浮谓之促。虽然表未解,但是里虚。胃虚到手足厥逆是相当重了,应舍表救里。灸之,四逆汤。

(促脉也是结胸证的脉,热在上,关下沉。)

伤寒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脉滑为里热。热盛津虚,不达四末。是热厥。用白虎汤,热去则厥已。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血虚之厥。以桂枝汤为基础,细辛代生姜,加木通、当归。

#临床治疗冻疮好用。(血虚血少,客寒于内)

#当归补血;木通通血脉;细辛通利关节,同时祛寒,比生姜更能去除血内寒气。

内补血气,外合营卫。

#厥阴病少阴病的虚主要在血虚致厥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切

#久寒指胃寒。加茴香可治疗血虚寒疝。若不是血虚引起的则不可用当归四逆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发汗后大汗出,汗出热反不去,说明精怯邪胜。津液大伤,四肢疼是阴寒而血气瘀滞,不通则痛,不是表邪。内拘急是因腹内组织枯燥。下利厥逆都是恶寒证。

#用四逆汤是温中救胃,胃气不复,津液是不会恢复的。一点寒药都不能加。这种肢厥、津虚的阴证,必须要用附子干姜之类的温中养胃方可。

#区别滋阴适合真正有热,虚热的津液虚,可以用六味地黄汤。机能虚衰的不行,一吃就死。区分这点很重要!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津液欲脱之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胸中实所致手足厥冷。

#紧脉指有实,有宿食,脉沉紧。

#要分清欲吐不能吐的瓜蒂散证和呕不止的大柴胡汤证。顺应病的病机。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手足厥冷因停水引起,兼见短气心悸呕吐,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去水治悸,加姜治呕。去水则治厥。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后疑似衍文)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误下后,津液虚,胃也虚,手足厥逆。脉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尺脉不至,下利不止。说明虚的厉害。

#有咳逆上气,热陷肺内,伤津液,吐脓血。#错综复杂难治。

#肺痈有热不可发汗,下利也不可发汗(下利表证用葛根汤)。“《金匮要略》渴而下利,均不可发汗”。所以疑此方为误。

二、利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中痛:有寒有水,刺激肠黏膜则痛。转气下是下利的征兆。

#太阳病四五日传里没有下利的,一般传少阳,后传阳明,所以应该是少阴伤寒传里则为太阴病(日子很重要,不是随便写的)。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四五日传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寒格:就是寒格于心下,胃虚有寒。

#吐是上有热,胸中烦热。再吐生内烦,胃不和。在下胃更虚,寒上攻。

#干姜人参理中气。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着,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脉数为热,肠胃有热,下利是腐秽当去,可自愈。如果不好,可能会成热利,热未去的缘故。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虚寒下利的死证。脉绝说明心衰。手足厥冷,说明胃气已衰。晬时指12个时辰。如果手足温说明胃气恢复,脉还说明血生心恢复。

#阴寒下利停止要看情况,如果是津液暂时虚衰,胃虚,无可利,如果胃气恢复可以自愈;但如果是下无可下,精气怠尽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频繁,脉本应虚,反实说明病实,邪气实。脉症不合。

#临床多见,是个热利,伤寒发热,下利发热,不是一般的水泄,应该是痢疾(细菌病毒外来的),应急诊。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的寒是真寒,外热应该是无根之火。外身热,或者面赤或者汗,都不是好现象。这个汗不是抗邪的出汗,而是虚脱的脱汗。也说明寒是极寒,阳脱了是最坏的现象。

#机能沉衰的绝对不能用人参!一点凉药都不行,必须用附子干姜强心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三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治痛、逐血;其他药苦寒收敛、消炎止利。热利可以加大黄6克。

#血便,只下血,没有粪便,赤痢,很严重,可以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加甘草。阿胶对赤痢非常好。赤痢里急后重的少。

#白头翁汤是常用痢疾方。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痢疾常常伴随表证,有时不明显。这里表证只有身疼痛。

#这里里虚寒的必须先温里,如果攻表,越攻越坏。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渴是热证,阴病都是口中和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心下(胃)拒按,舌黄,干。谵语,还是有燥屎。

#谵语没有虚证。

#如果热证明显,潮热蒸蒸发热用调味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的机会很少。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烦是有热,有热无实为虚热。

三、呕

呕家有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都是胃虚,胃虚则不能制水,小便频利的多。厉害的时候还遗尿。(甘草干姜汤治遗尿,苓姜术甘汤由此变化而来,也是理中汤(参姜术甘)的一个底子。

#里虚寒,反而外有热像,再见厥证,难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涎沫是胃有停水,口水多也是寒饮上漾的表现,头痛是水气上冲。

#临床如果美尼尔氏综合症晕的动也不敢动,一动就吐,肯定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去水降冲逆,生姜量大治呕去水,人参大枣健胃补虚。人参治心下痞(胃里头有客邪,水气),胃虚常有心下痞,就是理中汤证。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解热力量相当好。

四、哕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其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本应发汗,误吐下治虚。又因浮阳戴面被误再次发汗(饮热水),使胃中虚冷,所以哕逆不止。

伤寒哕而腹满,视及前后,知何部不利,利止则愈。

#哕是干呕有声,胃虚寒多,也有实证。大便不通,气不得下行、小便不利也可以致哕,看脉证并治。

三阴三阳小结:

1六经是个规律,即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这是疾病反应的病位。

传变的顺序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在传里,或者表直接传里。

2阳性、阴性是疾病反映的病情。表现为过于不及

3温病是与太阳病是对等的。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是里热。(渴在这里全是热)。

不能汗不能下,只有清热一个办法: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4寒热虚实统摄于阴阳。

5六经八纲辩明之后可以用治疗法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攻之。再辩方证。有是证,用是方,辩证论治。

6中医有一句话最好:正邪交争。表证是人体的抵抗力想在体表以汗的方式从体表排除,里证是人体想通过吐或者下恶方式将疾病排除,半表半里通过各种脏器的官能,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将疾病排除。所以身体强的人在传染病面前有不感染的现象。所以病位就是正邪交争的位置。

7表证和里证比较明显好辨,半表半里变化多,可以用排除法。

霍乱病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急性传染病:病来暴来,挥霍缭乱,上吐下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类似伤寒,表里俱病,上吐下泻。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热,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不可发汗,汗有定法:渴而下利。小便频数不可发汗。(亡津液)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

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霍乱呕吐下利虽停,只剩表证,伤寒传里,下利,治疗用四逆加人参汤。

#呕吐下利停后,不能乱治,转入阳明,等到胃气恢复,会有放屁的现象,大便硬。十几天痊愈。

#大便如果硬,胃口恢复就可以痊愈。大便始终不同的用导引法。(不大会用承气汤,虚故)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这里因为亡血才利止,不发烧,是太阴病的下利。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

理中汤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渴者胃有热,用五苓散解表去水。虚寒者不用水,应该舍表救里。’临床热多有用白虎加人参汤合五苓散

#胡老用白矾治霍乱。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然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结,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津液虚脱,完谷不化,有寒且虚,内寒外热,外面是无根之浮火。只能用四逆汤。如果脉细欲绝要用通脉四逆汤。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主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汁代之。

#这是个心脏衰竭的现象。应该是用过四逆汤不解,再用此方。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这里发汗指小出汗。

#脉平说明表里都没有问题。烦指胃不和,胃有点积食,“阳明法多汗”

#霍乱后胃气虚,饮食不消化的原因,减食即可。

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

辩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疑似衍文持保留态度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病愈后,容易发烧,发烦热。临床多见食复兼见大便干可以加大黄6克。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临床瘥后发热多因为吃的太好,手脚耳面发热。用小柴胡汤。表证解表。脉沉实,吃多了,用大柴胡汤。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肿病:腰以上发汗(如越婢汤),腰以下利小便。

#含瓜蒌牡蛎散,滋阴解热。几味药有毒性,可酌情用瓜蒌牡蛎散(烦渴)加五苓散或者防己茯苓汤。

#葶苈子去上焦水,咳嗽,痰多。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胃虚有寒饮,所以口水多。

#区别吴茱萸汤证的喜唾,有恶心、甚至头晕。有头部症候,温中祛饮的力量比较大。理中汤心下痞硬,没有头部症状。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壮火食气,气短总是有热的关系。少火生气,胃要温。但是火大了反而短气。气虚是胃阴虚,胃虚有热。

#竹叶半夏下气止逆;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健胃,其中麦门冬甘寒健胃生津,胃虚有寒不能用!胃虚有热才能用。人参寒热都能用。

#临床常用于肺结核末期,清阴养肺,去热下气。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后护理的问题重要。病后不能吃的太好太多。否则会有阳明烦热。

伤寒论讲座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7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