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习读三物备急丸

北京最大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三物备急丸

《金匮要略》

大黄一两(30g) 干姜一两(30g) 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两(30g)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为丸剂,成人每服0.6~1.5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用鼻饲法给药)。攻下寒积。寒实腹痛。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炼蜜丸,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本证由饮食不节,冷食积滞,阻结胃肠,或暴饮暴食之后,又复感寒邪,以致气机不行,甚则气机逆乱所致。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祛其积滞。

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本草从新》),为君药。干姜辛温,温中兼能散结,助巴豆辛热峻下,攻逐肠胃冷积,为臣药。佐以大黄,荡涤胃肠积滞,推陈致新。大黄苦寒之性,既为巴豆、干姜辛热所制,又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乃相反相成之伍,《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人反缓”。

苦寒泻下与辛热峻下合法,相反相成,共成温下峻剂。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暴急之证之常用方。以猝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为辨证要点。本方重在攻除冷积,服药后或吐或泻,是邪去之象,故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服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巴豆毒性较大,对胃肠刺激较强,当依据病情轻重选择剂量。孕妇、年老体弱者,均当慎用。若服用本方后泻下较剧烈,可以服冷粥止泻。

备,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谓临事之迫也。《金匮》以备急丸救中恶客忤、神昏口噤者,折齿灌之立苏,若临时制药则无及矣。巴豆辛热大毒,生用性急,开通水谷道路之闭塞,荡练五脏六腑之阴霾,与大黄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妙在生大黄与生干姜同捣,监制其直下之性,则功专内通于心,外启胃之神明,协助心神归舍,却有拨乱反正之功。(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仲景论攻下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逐瘀等法。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其辨证要点与承气辈有严格区别。另外,《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温通攻下,治疗冷积便秘,其功效与大黄附子汤相似,可资参考。后世医家在大黄附子汤的启发下创立的温脾汤,用于阴寒内结,阳虚不运的虚实夹杂证,如《千金》温脾汤由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普济本事方》温脾汤由厚朴、干姜、附子、大黄、桂心、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气滞。(张建荣《经方观止》)虞恒德治一妇,年五十余,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虞诊之,六脉皆沉伏而结涩。作血虚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麻仁、煨大黄等药,数服不通,反加满闷。与东垣枳实导滞丸及备急大黄丸等药,下咽片时即吐出,盖胃气虚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药耳。遂以备急大黄丸外以黄蜡包之,又以细针穿一窍,令服三丸,盖以蜡匮者,制其不犯胃气,故得出幽门,达大小肠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许,继以四物汤加减作汤,使吞润肠丸。如此调理月余,得大便如常,饮食进而安。(《名医类案》卷九)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6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