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翁倩倩1,2,赵佳琛1,林王敏1,3,金艳1,张卫4,彭华胜5,蔡秋杰6,李兵7,陈周全8,杨洪军9,张华敏4,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2.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南昌;3.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5.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8.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9.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升麻为临床常用药材,然历代所用品种复杂、屡有变迁,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正本清源,为含有升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及著作,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升麻类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地、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考证结果表明古代药用升麻的来源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L.,次为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Kom.及其他非正品植物,建议在开发升麻类药材经典名方时优先采用升麻CimicifugafoetidaL.为主要药用基原。然目前升麻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需尽快开展升麻的人工驯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经典名方中枸杞及地骨皮的本草考证△
赵佳琛1,金艳1,闫亚美2,秦垦2,钱丹3,张卫4,彭华胜5,李兵6,蔡秋杰7,陈周全8,杨洪军9,张华敏4,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宁夏银川,3.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5.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8.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9.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chinense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
李明利1,赵佳琛2,金艳2,张卫1,彭华胜3,李兵4,蔡秋杰5,杨洪军6,张华敏1,詹志来2*,赵海誉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栀子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即市面所言山栀子是中国古代药用栀子的主流品种。古代栀子药用部位主要有栀子仁、栀子皮、全栀子,以体小形圆、表皮7~9棱者为佳。栀子产地经历了由北至南的变迁,宋代之后,江西樟树、湖北荆州、福建建瓯、四川等地为栀子的主要产区。栀子古时农历九月采收,曝干,炮制方法包括修制、炒制、烧制、辅料制和其他制法。基于栀子的系统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化肝煎”“宣郁通经汤”用炒栀子,“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桑杏汤”用生栀子;“桑杏汤”轻宣温燥,宜用栀皮,其余全栀子入药。
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
赵佳琛1,王艺涵1,翁倩倩1,2,金艳1,张卫3,彭华胜4,李兵5,蔡秋杰6,杨洪军7,张华敏3,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南昌;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王艺涵1,赵佳琛1,翁倩倩1,2,金艳1,张卫3,彭华胜4,蔡秋杰5,李兵6,杨洪军7,张华敏3,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南昌;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白芷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逐一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白芷又称香白芷,除药用外,亦可作香料或调味辅料。经考证可知,历代白芷入药主流基原有野生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台湾白芷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及其栽培变种杭白芷A.dahericacv.‘Hangbaizhi’。宋代以前以山西、吴地(江浙皖赣交界一带)为白芷道地产区,宋代以后吴地白芷从野生转为栽培品,并于明代形成人工栽培主产区,其发展起来的栽培变种杭白芷A.dahericacv.‘Hangbaizhi’逐步成了商品主流,并被四川等地引种栽培。民国时期已形成杭、川、禹3大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河北安国(祁州)这一新兴产区。禹白芷和祁白芷均为原华北一带野生白芷A.daherica驯化后的栽培变种祁白芷A.dahuricacv.‘Qibaizhi’。本草中记载白芷用石灰加工处理,可防虫蛀、增白,现已不用。白芷历代炮制可分见火炒制(清炒或加醋、盐等辅料)和不见火的净制、切制两类,现前者已较少使用。5首经典名方中的白芷均建议用杭白芷A.dahericacv.‘Hangbaizhi’,且用生品。
经典名方中防风的本草考证△
王艺涵1,赵佳琛1,翁倩倩1,2,金艳1,张卫3,彭华胜4,蔡秋杰5,李兵6,杨洪军7,张华敏3,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南昌;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防风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逐一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防风主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而华山前胡PeucedanumledebourielloidesK.T.Fu、泰山前胡P.wawrae(Wolff)Su等近缘物种原也曾被作为防风入药,现仅作地方习用品。防风原广泛产于我国北方各省,以华北地区所产、有“蚯蚓头”特征的S.divaricata为佳,今因野生资源减少,古代所记载的江苏、湖北等地已不再产出防风,山东、陕西等地产量亦有减少。道地产区北移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习称“关防风”。历代方书中均强调防风用时须“去芦”“去叉枝”,多用生品,极少数方剂记载防风须炒制和蜜制。建议在开发含防风药材经典名方时,使用东北等地所产关防风S.divaricata。同时如使用栽培品,需采用仿野生品,应尽量避免性状变异,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简介
詹志来,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执业中医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鉴定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委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草药成分分析、本草考证与品质评价、道地药材品种整理与鉴定及其标准化、中药材规格等级研究等相关工作,组织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商务部行业标准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完成系列标准余项。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道地药材团体标准的制定,完成系列标准项。医药圆融,临床擅长妇科、儿科、脾胃病、内科及皮肤病等病症。主持国家、省部、院级课题十多项。至今已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参编专著6部,获奖2项。
更多阅读
《经典名方关键信息本草考证》系列文章(一)
经典名方的研发——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谈经典名方现阶段政策法规之启示
古代经典名方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的通知
声明
来源:中国现代中药
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编辑:史琳
核稿:焦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