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河南怀庆地区所产者油性大,皮细且有菊花心,品质最优,奉为道地药材。干地黄为新鲜地黄根茎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的生用饮片。生地黄即鲜地黄,为新鲜根茎,不入煎剂,多捣汁冲服。《神农本草经》谓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干地黄《金匮要略》入8方次。鲜地黄《伤寒论》入1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原文考证
(1)干地黄
最大量方(6两):胶艾汤。
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二十)。主治妇人子宫出血,而且出血不止。
最简方:三物黄芩汤。
三物黄芩汤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烦,是其特征。另外,产后多血证,则此方主治当有出血。
加减方:内补当归建中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二十一)。明示地黄用于出血。内补当归建中汤主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可见患者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瘦贏,皮肤干枯憔悴。
其他方:黄土汤等。
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亦主“吐血衄血”(十六)。
地黄除用于汤剂以外,《金匮要略》大黄?虫丸、薯蓣丸、肾气丸等治疗虚劳病的丸剂也采用干地黄。
(2)生地黄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五)。
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六)。
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三)。
仲景方根
地黄阿胶: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子官出血。方如芎归胶艾汤、内补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
地黄黄芩:主治便血、子宫出血以及四肢烦疼。方如三物黄芩汤、黄土汤。
经方中含地黄的方剂见表39-1。
表39-1组成含地黄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地黄主治血证,兼治虚劳羸瘦、烦狂、中风、便秘、干血等。
出血量大不止、色鲜红,是地黄的主治。如胶艾汤“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二十),内补当归建中汤“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二十一)的记述已见上述。考后世文献,《圣惠方)用生地黄汁、川大黄粉煎服治“吐血经日”。《卫生宝鉴》卷十方用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各等分为细末,不拘时蜜汤调服,治“衄血往来久不愈”。《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用生地黄汁、生藕汁、生姜汁、生蜜和匀水煎服,治“鼻衄不止”。均提示出血量大不止。
地黄方所治的血证,与女性月经胎产病相关者尤多。《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方用生地黄捣汁治妇人月水连绵不绝。《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四方用熟干地黄、炮干姜为细末,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一方用生地、生姜为细末温酒调下,治产后血气不和,血块时攻心腹痛。《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用生地黄汁、益母草汁煎沸频服,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
虚劳,古病名,其人消瘦、乏力、腰痛、足痿等。如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六),肾气丸治“虚劳腰痛”(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地黄散,用一味生地,治虚损。《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方:生地黄汁,入蜜、酒煎服,治虚劳唾血。《圣济总录》卷五十三方用生地、豆豉蒸晒后为细末,温酒调服,治骨髓虚冷,疼痛无力。
体型消瘦,是用地黄方的客观指征。如大黄?虫丸“五劳虚极羸瘦”(六),内补当归建中汤主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都强调赢瘦。《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方地黄小煎(干地黄末、蜜、猪脂、胡麻油)治“五劳七伤、贏瘦干削”。《圣济总录》卷九十三方用生地黄、甘草、葱、童子便煎服,治“骨蒸及脚气,夜晚恶寒,壮热阵作,面颊赤,不下食,日渐贏瘦”。《普济方》地黄饮(地黄、芍药、川芎、甘草、生姜),治虚劳崩中,吐血上气,短气欲绝,面黑如漆。可见,适用地黄者,其人多贏瘦,或面黑如漆,或面颊红赤,皮肤干枯憔悴而少光泽。
烦狂,均为精神症状,见烦躁、失语、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昏迷等。古方多用鲜生地。如防己地黄汤治“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五)是精神错乱。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三)是烦热。犀角地黄汤“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和剂局方》),“若便血粪黑,沉睡不醒,则用犀角地黄汤”(《古今医统大全》),是昏迷。三鲜汤(鲜生地、鲜石斛、鲜沙参)是苏南地区流行的时方,多用于热病入营血、神昏舌绛者。以上文献及经验均提示地黄可以治疗神志不清。
后世还有用生地黄治疗中风失语的。如《圣济总录》卷七方:生地黄汁、淡竹沥与独活、附子同煎服,治“中风失音不语。由此推测,《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证的“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五)很可能也是中风的一种表现。
便秘,多指大便干燥难解。《名医别录》谓地黄“利大小肠”。炙甘草汤地黄配麻仁等,能润肠通便。后世有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不可行承气者”"(《温病条辨》)。《辨证录》有濡肠汤(熟地、当归、升麻、牛膝)和濡肠饮(熟地、当归、肉苁蓉),均治大便秘结。由此可见,大便溏者慎用地黄。
干血,指月经不利,伴有腹痛、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多配当归、生姜,甚至大黄、水蛭、桃仁等。方如大黄?虫丸。后世方这种用法较多。《鸡峰普济方》地黄通经丸(生地黄、虻虫、水蛭、桃仁)治“月经顿然不行,上攻心腹,?痛欲死,或因不行积结,渐渐成块,脐腹下如覆杯,久成肉粒”。
地黄以生者为佳,特别是用于止血时。《名医别录》谓生地黄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跌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干燥后的地黄,为干地黄,张仲景通常用于虚劳病。熟地黄是后世的加工品,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黏腻。目前临床也多用于虚劳。
后世医家多认为地黄性凉滋腻,有碍胃之弊。因此,在应用地黄时多配伍行气开胃药,诸如地黄与砂仁拌炒,或与生姜同打等。张仲景用大剂量地黄煎剂时曾用酒作溶媒,如炙甘草汤用生地黄1斤,清酒用7升。除了促进地黄中有效成分的煎出外,酒煎是否还能减轻地黄对胃的刺激?《本草备要》说:生地黄“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其中道理值得探讨。
常用配方
(1)生地黄30-60g,水牛角30-g,赤芍10-20g,牡丹皮10-20g(《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应用:本方虽非仲景方,但为唐代经验方,也属经方范畴。本方是传统的止血方。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皮下出血、舌质红绛者。临床多用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多种急性传染病。方中生地黄量需大,本人常用至60g。水牛角需先煎。
(2)干地黄40g,附子5g,肉桂5g,山萸肉20g,山药20g,泽泻15g,茯苓15g,牡丹皮15g(《金匮要略》肾气丸)
应用:本方是古代的理虚方,有温阳、利水、强壮等功效,适用于消瘦乏力、少腹不仁或拘急、小便不利、腰痛、消渴、短气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尿崩症、膀胱括约肌麻痹、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白内障、青光眼、中老年男性的性功能低下等有应用的机会。方中剂量为改丸为汤的用量。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地黄之用,不在能通而在能养,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即所以续之,本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胥是意也。”
《药征》:“地黄主治血证及水病也。后世之医者,以八味丸为补肾剂,何其妄也。张仲景曰: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转胞病,利小便则愈;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为其功。书云:学于训乃有获。鸣呼!学于古训,斯有犹药功矣。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