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点击蓝字,一键 中山寒温带季风气候带在海拔~0米间,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冷湿,多雨多雾。年平均气温6℃。活动积温1~℃,无霜期仅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0毫米。春季以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5月份平均气温11~13℃,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30℃,然而寒流一旦袭来气温又会降到0℃以下,故阴坡仍会残留积雪。9月下旬到10月初开始降雪,冬季从10月始到翌年4月终,极端最低气温—25~—12℃,积雪盈尺,有时于翌年六七月份仍消融不完。年相对湿度达70~80%,因而多湿多雾,多出现雨淞雾淞,构成奇丽彖致。故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行留客》一诗中曾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已沾衣”之佳句。
高山亚寒带气候带在海拔0~米间,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约~毫米。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6月中旬与9月中旬,平均气温10~14℃之间。本带上限是太白山森林之上限。
高山寒带气候带太白山海拔米以上为寒带气候。此带气候寒冷半湿润,无秋,冬季长,天气变幻骤剧,风大,太阳辐射强。晴、阴、风、雨瞬息万变,雾常缭绕,山头忽隐忽现。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降到-30℃左右,7~8月气候温凉,日平均气温5~10℃之间的日数约50天,日温差变化大,常刮东南风。最大降水高度高出米,因此降水量明显减少,年降水量约~毫米。8月份起始降霜,9月份始降雪,持续到翌年5月份。大太白海之坚冰,一般于7月份方可消融。顶峰拔仙台,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天雪地中,若遇寒冷多雪之年,被雪终年不化。七八月间,晴午之时,大太白海、拔仙台一带,虽冷风飕飕,然阳光如炙,人体感温度可达50℃左右。
植物太白山植被状况
太白山植物分布,自下而上可分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米间,为山之北麓一个基带——栓皮栎林亚带。此间,气候条件较优越,地形起伏不大,土层一般较厚,属典型褐土,最宜于落叶阔叶树类生长。主要为栓皮栎林分布带,其树冠繁茂,连片成盖,树干挺直,竞相向上,组成较突出的乔木林层。林下灌木层主要由子梢、狼牙刺、孩儿拳头、铁扫帚组成,林缘和林间空地上零星散布着黄栌或小乔木。灌丛下之草本层,主要由突脉苔草、野青茅、牡蒿、大油茫等组成。
在海拔1~1米间(蒿坪寺至上白云)为锐齿栎林亚带。土壤以普通棕壤为主,间有弱灰化棕壤。此间栓皮栎减少,锐齿栎、檀子栎增多,锐齿栎幼林多连片出现。本亚带也是油松分布较集中的地带。混交林木以板栗、山杨、皂柳、青柞槭、鹅耳栎、榆、灰楸、麦麸杨、油松等组成杂木林。常见灌木为子梢、胡枝子。林外草本植物占优势者为芒、大油芒、山棉花及蒿类。太白山所含华中植物区系成份大体以本亚带为分布中心,主要有四照花、八月炸、猫儿屎、八角枫、枳椇、猕猴桃、漆树等。
在海拔1~2米间(下白云至大殿)为辽东栎林亚带。土壤为普通棕壤与弱灰化棕壤,上至大殿一带为生草棕壤。此间锐齿栎和油松明显减少,辽东栎和华山松占优势。辽东栎纯林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拔米处的上白云至大殿之间。西太白山阴坪梁上有较好的辽东栎萌芽林,母株根基直径最粗者可达1.5米。本亚带以混交林为主,华山松分布最广,从海拔1米处的蒿坪寺至海拔0米的放羊寺都有华山松分布。在骆驼树至斗母宫之间,华山松分布较集中,多形成小面积纯林。混交林中,乔木主要有山杨、辽东栎、太白杨、椅杨、皂柳、红桦、白桦、千金榆、刺榛、三桠乌药、花楸、梾木、华山松,此外有少量巴山冷杉与零星分布的铁杉、刺松。林下灌木以华橘竹(又名拐棍竹)占优势,次为绣线菊、米面翁、膀胱果等。在本亚带之上部及谷地多见水蒿等草本植物群落。大殿附近蕴有药用植物余种,林下盛产猪苓、灵芝、猴头、蘑菇、木耳等菌类植物。
在海拔~2米间(骆驼树至斗母宫)为红桦林亚带。气候偏凉,湿度较大,兼之地形起伏高差较大,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土壤以生草棕壤为主,向上则变为生草灰化棕壤。树木种类大减,占绝对优势者为红桦。愈向上华山松愈生长不良,仅只零星散布。在斗母宫下之红桦稀疏林下,多密生着太白杜鹃(又名药枇杷)及稀疏低矮的华橘竹灌木层,林缘和林间空地,多有峨嵋蔷薇灌丛。草本层以野青茅占优势。红桦林下有天麻、大叶三七等药用植物。华山松多残留山峰、山梁及悬崖峭壁处的裸露基岩上,有少量巴山冷杉零星散布本亚带中。红桦林和华山松林在西太白山石垭子一带也均有分布。
在海拔~2米间(大殿至明星寺)为牛皮桦林亚带。此间越向上自然条件越差,土壤由生草灰化棕壤变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因屙牛皮桦逐渐增多,且于斗母宫以上更为集中形成大面积之纯林。由斗母宫向上,巴山冷杉逐渐增多,有些地方与牛皮桦组成混交林。林下灌丛仍以华橘竹为主,在林间较开阔地面多生有秦岭小蘖为主的灌丛,或为野青茅属的草地。在平安寺附近的空地上,还生长着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兰。明星寺以上,在稀疏的桦林下多有金背枇杷繁生,有的地段尚形成金背枇杷丛林。我国特有的独叶草(Kingdonia)就主要生长在太白山金背枇杷林下。
针叶林带在海拔2~3米左右(大体在斗母宫与放羊寺之间)为冷杉林亚带。土壤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主要生长着巴山冷杉。在海拔2~0米左右,多出现巴山冷杉林片段,大殿以上零星散布,所见不多。斗母宫以上才显现小片冷杉林,在放羊寺稍下山梁上方可见到面积较大的巴山冷杉林。冷杉纯林郁闭度较大,林下阴湿多苔藓。在稀疏的冷杉林下,有金背枇杷灌丛。草本植物主要有高山老鹳草。
在海拔3~3米间,为落叶松林亚带。主要由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纯林组成。其上界已是太白山森林分布之上限。此间由下而上为生草灰化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气候较冷,植物生长期较短,立地条件极差。太白红杉个体生长极慢,年粗生长在0.8厘米以下,年高生长不足7厘米,植株干矮弯曲多分枝,当达2米以上时,则上部枝叶干枯,且常有全株死者居多。其林带内,灌木层有密枝杜鹃、银露梅、忍冬、高山绣线菊等。草本层成分复杂,主要有禾叶蒿草、圆穗蓼、早熟禾等。另外,林中苔藓、地衣甚多,多生长于地面和岩石上。太白红杉在海拔3米以下的阴坡和半阴坡,一般生长较好,高达15米,最高可达17米。
高山灌丛带、草甸带海拔米以上为高山灌丛带、草甸带。地势高,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冰源地段。自第四纪末次冰川消退以来,这里一直处在冰缘气候控制之下,气侯寒冷、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烈,常刮大风,蒸发旺盛,植物生长期短。基岩裸露,块砾遍布,现代冰融风化作用仍在强烈进行。成土过程极为缓慢,主要分布着高山草甸土、原始草甸土和原始土壤。在这块冰蚀地面上乔木已绝迹,主要分布着矮生匍匐灌丛、矮生草甸、苔藓群落、地衣群落,且有少数裸露岩面被微观藻类和菌类群落所覆盖。
矮生灌丛主要由密枝杜鹃和怀腺柳组成,或由高山柳群落以小片状与密枝杜鹃群落组成复合体,偶或与密枝杜鹃组成共优种群落。密枝杜鹃群落覆盖率为70~80%,高山柳群落覆盖率为50~70%,灌丛中有高山绣线菊等。灌丛群中常有禾叶蒿草密生,其覆盖率达20%。矮生草甸,主要以禾叶蒿草群落占优势,在局部低平较阴湿地段还分布着以圆穗蓼草为主的杂草群落。苔藓群落和地衣群落分布极广,从岩石、土壤以至树杆枝头,均可见到不同种类的地衣和苔藓。太白山顶部,灌丛和草甸合起来占不到一半面积,而苔藓和地衣群落占到一半左右。其中壳状地衣群落占全部地衣群落面积的8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叶状地衣只占10%,枝状地衣仅占1%左右。
种类
稀有植物世界上仅存的、中国独有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延续,在地球上如凤毛麟角,罕见难得,被视为“世珍国宝”。
用材林木优质用材林木有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侧柏、油松、华山松、冷杉、红桦、白桦、落叶松、小叶杨、青杨、毛白杨、山杨、椅杨、椴、太白杨、楸、椿、榆、槐、枫、黄莲木、朴等高大乔木。
淀粉植物、糖类植物已知太白山淀粉和糖类植物有84种,其中毛栗、葛等均含淀粉在25%以上,此外尚有榛子、百合等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淀粉植物。太白山野生糖类植物以猕猴桃、八月炸、五味、山葡萄、峨嵋蔷薇果为主。
油脂植物太白山含油脂野生植物约余种,其中松科、柏科的种子含油率约42.76%,榛子的种子含油率为51.6%,除可食用外,又可供工业作润滑油、制皂、油墨、油画颜料和化妆品的原料。此外,黄莲木(药树)含油率35.05%,可供工业制皂和制润滑油,经过处理亦可食用,其枝、叶、根、皮均可做杀虫农药。毛梾(又名油树、梁子木)果实含油率31.3~41.3%,含糖2.9~5.8%,油可供制皂、漆料和作润滑油。白桦树皮提取桦皮油,出油率33.12%,在工业上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漆树割取漆液,可作油漆原料。猫屎瓜可提取橡胶。
此外,油脂植物还有杜仲、卫茅、楝树、五角枫、三桠乌药、椿、播娘蒿、黄花蒿等。
纤维植物太白山含纤维野生植物有种,其中以木本之榆树皮、禾本之芦苇、草本之芒、马莲含纤维率高,可用作造纸、人造棉原料。
单宁植物单宁(鞣质)植物经浸提取的产品为栲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已发现太白山单宁植物有50余种,其中栓皮栎、辽东栎等树种的壳斗和种仁及树皮均含单宁在13.26~26.06%,油松、华山松、冷杉、粗榧等树皮中所含单宁量多、质优,盐肤木叶上生的五倍子含单宁可达60~80%。此外,如鹅耳枥、楝树皮、毛梾、黄栌等及蕨类均含鞣质。
药用植物目前已发现太白山药用植物有种,有些命名冠有“太白”二字,以示太白山所产,与众不同。当地把部分草药称“七”药,其中有50余种已被收入《陕西中草药》一书,太白山产“七”药百余种。以“太白”冠名之地道药材有太白贝母、太白黄莲、太白米、太白花、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黄精、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美花草、太白小紫苑、太白黑人参、太白手儿参等。
常用中药材有党参、黄芪、黄精、天麻、首乌、菖蒲、大黄、太羌、威灵仙、独活、五味子、灵芝、猪苓、升麻、柴胡、前胡等余种。太白山中药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大,成为太白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动物珍稀动物白山珍禽异兽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太白虎;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林麝、鬣羚、青羊、金钱豹、金鸡、血雉等。动物分布太白山从下向上,野生动物分布分五个带,且基本与气候带植物带相吻合。生活在暖温带的动物最常见鸟有野鸭、鹭、鸥、、隼、竹鸡、鹑、鸻、沙雉、斑鸠、燕子、鹨、鹡鸰、鹎、伯劳、椋鸟、鸦、鸫等。体型小的兽类动物最常见的有鼠、野兔、黄鼬、赤狐等。较大体型的兽类动物如猪獾、狼等偶有潜入,出没不定。生活在温带和寒温带下部的动物常见鸟有雉、鸠鸽、杜鹃、鸮、夜鹰、佛法僧、啄木鸟、山椒鸟、画眉、莺、鹟等。兽主要有金丝猴、大熊猫、黑熊、野猪、豹、麅、豪猪、刺猥、松鼠、、鼹等。爬行动物主要有北草蜥、麻蜥、三线石龙子、无蹼壁虎、乌梢蛇、锦蛇等。生活在寒温带上部的动物常见鸟有红胁蓝尾鸲、金色林鸲、短翅鸲、金眶鹟莺、褐头雀鹛、红腹山雀、白领凤眉、酒红朱雀、赤胸灰雀、白翅拟腊嘴、红翅旋壁雀等。此带山崖险峻处常见兽有鬣羚和青羊。爬行动物有时仅见腹蛇。生活在高山亚寒带的动物常见的鸟有鹪鹩、赤脚灰雀、蓝红尾鸲、戴菊、旋木鸟等。兽类动物主要有秦岭特产之羚牛,此外有少量鼠、兔、黄鼠等小型兽。生活在高山寒带的动物鸟有领岩鹨、棕胸岩鹨、粉红胸鹨、鹪鹩、白顶溪鸲等。兽仍以黄鼬、鼠、兔为主。自然景观“太白积雪六月天”,“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水经注》有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之记载;唐代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诗句;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记》一开头就写到:“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日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尚已也。”宋代苏轼在《太白山祷雨记》中就有春季发生大旱,天气干热,麦苗枯萎,而山上却依然是“岩崖已奇绝,冰雪戛琱锼”的描述。元代朱铎《太白山》一诗中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句,极言降雪、积雪之早;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何景明在《太白山歌》中也有“阴崖皑皑积古雪,绝壑长松几摧折”的诗句以描写太白山积雪时间之久。可见太白盛夏积雪之奇丽景色,确实来历已久,蔚为奇观非夸张与虚构。在过去那寒冷多雪的年代里巍巍高峰,终年积雪、银光四射,百里可见,故“太白积雪六月天”之奇观胜景则由此而来。近年来,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兼之冬季降雪减少,盛夏又多出现伏旱高温炎热天气。因而“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胜景现已很难看到了。斗母奇峰,从大殿向南,奇峰怪石林立,从大殿向东眺望,在一道道莽莽苍苍的松梁上巍然屹立着一座白色巨石,俗称“麦垛石”。麦垛石是一巨大花岗片麻岩断块,高约60米,周圆30米许,呈圆柱体。若在晴朗的傍晚,夕阳余辉将石体照耀通红。此时晚山含黛,唯麦垛石光彩夺目,分外妖娆。继而上行有“五台”(即送经台、梳妆台、别娘台、滴泪台、望乡台)和“一堵墙”,怪石成峰,千姿百态。至斗母宫,三座孤立花岗片麻岩柱峰拔地而起,突兀云霄,令人惊叹,山峰之奇,莫过于此。这些柱峰象三根巨大撑天的石柱,高耸入云,峥嵘秀丽,巍峨壮观。三座柱峰,分别称为“三皇台”、“玉皇台”、“药王台”,人称“斗母奇峰”。昔日,峰顶各有庙宇,已废。云海奇观,太白山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在海拔0米以上的地方,可看到极其壮观的云海,以平安寺为最。平安寺地处海拔米的山梁上,周围群峰耸立拱峙,势若围屏,山峰间沟壑宽阔,深邃莫测。向南展眸,拔仙台、跑马梁、鳌山相连如驼峰显现。向西北远眺,桃川河带状蛇迥,隐隐可见。站在平安寺,但见云层如海涛汹涌,变幻多端。时而“涌涛掀浪”,不可遏止,时而“风平浪静”,雾散云匿,时而浓云密雾铺天盖地,时而白云轻如鲛绡。朝、夕晴朗之时,云海霞光映金,景色焕然一新。置身云海之中,使人有进入神话传说的仙境之感。高山奇湖,拔仙台之南北分布着两个冰斗湖、四个冰蚀湖。玉皇池最大,位于拔仙台南坡海拔米处。湖面约30亩许,呈圆形似满月。若遇晴朗天气临此,波光鳞鳞,蓝天、白云、山峰俱映湖中,湖光山色十分迷人。最小的佛池、三清池居其附近。三太白海位玉皇池北上方之槽谷,形似玉如意。二太白海位三太白海北上方,形似朝笏。唯独大太白海位于拔仙台北之槽谷,呈圆形,湖面13.8亩。晴朗之时,湖水清澈如镜,冰凉沁人心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多雨季节湖水满溢,沿谷乘奔驭风而下,鸣声震耳,遐迩可闻。此处天气瞬息变化无常,湖面忽儿雾气弥漫,咫尺物不相见,忽儿雾散清明,青山湖光依旧,民间俗称此雾为“神帐子”。更令人惊异的是,每逢盛夏登临此地,常见湖边有一种小鸟,名白顶溪鸲,其大小类燕子,背乌黑、腹部红褐,头顶有一白色斑纹,鸣声“啾啾”,飞行敏捷,时而划过湖面,如蜻蜓点水;时而伫立岩上,形态自若,逗人喜爱。白顶溪鸲以水中浮游生物或小树叶为食,所以常激搏水面捕食觅饵。唐代文学家韩愈有“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唧弯环飞,投叶急哺彀”之诗句,极言“神鸟”衔湖面落叶之情状。宋人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也描述:“此湫林间阴森,水面湛然,鱼游水面不怖人,人莫敢取者。林间落叶,鸟辄唧去,远弃之,终年无一叶能堕波上者。”于是乎,人们就把这种少见的现象——小鸟衔落叶,更加神秘化了。相传下来,便称此鸟为“净水童子”,并说“有片叶寸荑鸟必衔去”。唐贞观年间,天气大旱,京兆尹韩皋取湖水祈雨巧应;宋代,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曾撰《太白山祷雨记》文。由是之后,登山取水祈雨便成习俗,风糜于世。向“神灵”乞求普赐恩泽,是过去人们对自然科学不认识的一种迷信做法。太白山湖泊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它们是我国内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又因清澈明净,一尘不染,光洁可鉴之故。万年不融冰洞,位于大太白海之上,拔仙台北下岩崖上,为一天然岩洞。洞深10余米、高3米许。洞顶有岩隙滴水,湿冷阴森,供有太白山神主3尊,系生铁铸像。过去因气候特寒,滴水出岩隙即成钟乳石状冰柱,终年不融,人称“万年不融冰洞”。近代气候转暖,夏季暑热时已不多见有冰存在。观看日出:
最佳地点:米的拔仙台,是观看太白山日出的最佳地点。
日出时间:3月日出时间大约7点左右,可在山顶住宿,也可早起登山(登山提前2小时左右出发)
拜仙台
拔仙绝顶,拔仙台是太白山最高巅,从下向上望去,峰顶庙宇凌空,锷刺蓝天,李白有“举手可近月”之形象比喻。然而攀上去,却另是一番景象,台面开阔平坦,向西直通跑马梁,站上拔仙台极目远眺,果真是“会当临绝顶,一览群山小”。至若晴夏景明之时,北望秦川,渭河如带,蜿蜒曲迥,川原似棋盘,阡陌纵横。颜色灰暗处,是村落、城镇与工厂。四顾环视,或石河石海广布,似浪涛翻滚奔腾;深涧、悬崖如刀劈剑削,深不见底;山峦重叠,如犬牙交错;唯拔仙台如鹤立鸡群,群山揖围其下,如众星捧月,景象别致。入夜,晴空月朗之时,山峰含黛,群星灿灿,万籁俱寂,时有微风沙沙。每当夕阳西下或红日初升之时,霞光四射,薄雾彤彤,云涛赤红与金黄深浅相间,向阳岩壁、峰崖一片通红,奇丽壮观。建筑名胜太白山上有我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建筑群,如沙坡寺、蛟龙寺、黑虎关、嵩坪寺、中山寺、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心寺、放羊寺、文公庙、三官庙、药王殿、莲花寺、太白庙等。斗母宫以上的庙殿多用铁瓦,神像多为铁铸或木雕。山巅气候严寒,冰山雪峰,四季不融,耸立天空,银光四射,百里可见,极为壮观。所获荣誉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景”。保护管理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划定“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属陕西省林业研究所下属单位。有蒿坪寺、鹦鸽两个保护区管理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划定的保护区之一。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局,归国家林业部领导,由陕西省林业厅主管。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在陕西省林业调查设计院年进行秦岭中部Ⅲ级森林经营调查时所区划的防护林经营管理区基础上划定的,总面积公顷。北坡最低点为海拔1米的钟山寺。~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时,又将保护区东南部的大蟒河、老君岭等地段从保护区划出,总面积减少为公顷。由于原确定的境界范围仅侧重森林经营管理,在自然景观完整性和生物完备性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加之森林资源普查时境界变动,使保护区价值有所削弱。故在~年考察中以境界范围能保证自然景观的完整、珍稀动物生活繁衍所需要的环境、珍稀植物分布范围及生境条件,并有利于保护对象安全与管护方便以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等为原则,对境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登山线路北坡登山路线太白山路线示意图
旧时,登山者由郿县远门口而入,关中各地祷雨取此道,其道险峻,人多视为畏途,然沿途奇景多。近山口1.5公里处为三官池,池水清澈见底。东南行0.5公里许至艾蒿坪,山腰路窄甚,不容换步,只能抚壁挪足。再3公里至小雪岩,溪流西路侧一巨石,石上一树蟠屈,人称婆娑树。行1公里至大雪岩,再行2.5公里至盘龙山,再行1.5公里至小郭集,有太白庙(已废)。行2.5公里至新桃砭,再行1.5公里至仙人桥,凌溪架独木桥(已废),下视三四丈许。过桥余米,有岩壁阔数十丈,上镌清康熙时三秦观察使贾鉝书“隔断红尘”4字。行2.5公里至小西岔,再行1.5公里至大西岔,再行3.5公里至“接官亭”。东南行5公里至金锁关,路旁石峰如刀劈剑削,高数十仞,下有庙(板房)名万善宫(已废),供奉神主——药王,对面一峰独立云表,其旁稍平处名羊角台,一树生磐石上,俨若危亭。行2.5公里至小石垒(也名万笏山),山陡绝,树皆傍石丛生,行旅藉以容足,飞泉横径,垒顶有庙(已废)供本山社神。下石垒,飞泉界道,如疋练。再行1公里许有石踞路侧,圆周丈余,名“儿石”。至此,回望远门,所过崇山峻岭俱成平阜,瞰渭河如一线。再行2公里至大石垒,一峰独立岩表,名独秀峰,顶平旷约半亩许,有庙(已废)。行2.5公里至竹云岭(也名黑风岭),行1公里至黑风门(也名神会天),路险绝,寒风凛冽,唯六月朔至七月望阴霾稍退,俗呼“开山”。行2.5公里至土地岭,傍山石洞供太白神像3尊。由岭西南下行5公里至松花坪,有庙(已废)。行5公里至大壑落,路益险峻,多奇石,如屋宇、如车轮、如饔缶,高下参差。南面高峰旁石坪上列双峰,望之似人遥相对立,名“二仙山”,近有水帘洞。由大壑落行5公里至下坂寺,凿石室供奉太白神像,洞口铁瓦汤房2间(已废)。二仙山南侧为冲天峰(岭),千岩竞秀。行1.5公里许,两山之中有土岭平坦,名骆驼岭(又名望仙石),过岭上行6公里至救苦岭。过岭至瘦鱼岭,石岭脊窄仅尺余,长至数丈,其峰棱峭利,若鱼脊故名。再行7.5公里至上坂寺,多怪石,行1.5公里至寒风关,大石数百,自成一山,上有铁像,铁牌匾书题“呼风唤雨”,一松挺然石上如车盖。行5公里至神洼,倚山行约1.5公里,旁一石台名将台,其下大小斜石支撑如几案,其上平放大石三四盘,大如数间屋。再行1.5公里至雷神峡,峡东西鼯峭壁高万仞。再行5公里至铁香炉山,其旁名孤魂洼,俗称“鬼凹”。再行2.5公里至九牙山,传称的“三山九牙”、“十二重楼”诸景皆散布于此,其石峰或立、或坐、或卧、或仆,如人物、如楼台、如鸟兽状。再行6公里至二里关,也名三天门,自此行1.5公里至大太白海,池水清鉴须发,池岸有庙。池南仰登1公里许至金星洞,也称“万年不化冰洞”。再上行3公里至走马岭(今称跑马梁),东西约20余公里长,其梁之石上有半环状印痕似马踩过称“马蹄印”,从梁向东上行半公里至拔仙台,有庙、亭。越梁南下陡路5公里许至二太白海,有铁碑、铁香炉,再下1公里许至三太白海,再下8公里许至玉皇池,有凌霄殿,附近有三清池、佛池。今登太白山,北从眉县营头入山,经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局,上行至响水石,再上行至蛟龙寺(多有乌梢蛇,故名)。再上行至黑虎关,再上至蒿坪寺,再上至刘家崖,南行至钟山寺。再西南行至下白云,与从太白县鹦鸽乡柴胡山村登山路线合。从太白县鹦鸽乡登太白山,可分别以柴胡山、六家村、南塬村三地为起点。由柴胡山启程,东南向上行6.5公里至下白云,与从眉县营头登山路线合,有庙,正殿3间、偏侧小庙1间、道房3间,均年久失修。庙内供菩萨画像3尊,有钟、罄,均为明万历年间铸造。从下白云上行2.5公里至上白云,有庙及新塑像。从上白云上行2.5公里至骆驼树,海拔米,庙3间、道房2间、铁像1尊。从骆驼树上行5公里至菩萨山大殿,海拔米,庙3间、道房5间,原三教殿3间已倒塌,正殿年毁于火,现存瓦千余、铁像4尊(高70厘米)、罄1口(清光绪时铸造)。从大殿上行2.5公里经五台(送经台、梳妆台、别娘台、滴泪台、望乡台)、“一堵墙”、麦垛石,再上行10公里至斗母宫,海拔2米,有庙,正殿3间,偏殿2间,道房2间。庙内供铁像1尊、有罄1口。此处三座石峰孤立拔地而起,突兀云霄,各名为三皇台、玉皇台、药王台,即太白山斗母奇峰。再行10公里至平安寺,海拔米,破庙3间、铁像9尊、铁匾牌1副,此处“云海”壮观,称之“平安云海”为太白山奇景之一。再行10公里至明星寺,海拔米,石窟庙1洞、铁像3尊、破钟1口、罄1口,从明星寺上行10公里至放羊寺,海拔米,破庙3间,罄1口。庙门旁蹲有石羊。从放羊寺上行10公里至文公庙,海拔米,石砌洞庙2座、铁像2尊、木雕像18尊、铁碑3通。从文公庙上行10公里至大太白海(冰蚀湖),海拔米。湖面圆形,约13.8余亩大,水清澈可鉴毫发,湖岸有鸟名白顶溪鸲,俗称“净水童子”。湖东岸有庙8间、道房5间、铁像36尊、铁香炉5座、钟1口、云板(云朵状之扁钟)2通。从大太白海南直上至金星洞(称万年不融冰洞),有铁像9尊、钟1口、罄2口。再上行1公里至跑马梁雷神殿(已废),铁像5尊、钟1口、罄1口。向东上行余米至拔仙台(其上有太白洞),海拔.2米,称其胜景为拔仙绝顶。有庙、道房共10间,庙两侧有耳房,后有寿星亭(破残),铁像4尊、木雕像24尊、钟3口、罄6口、云板3通。庙后巨石平台约平方米,台下万丈深涧。从鹦鸽乡六家村和南塬村登山,沿小径入羊皮沟,再经“鸡上架”至平安寺与前路合。南坡登山路线从太白县黄柏塬乡经偏桥子至曹家河坝北向入龙洞沟上行10公里许至太白庙,海拔米。庙成残垣,铁像3尊、钟1口、罄1口。上行10公里至大坪,仅存罄1口(清光绪时铸造)。再上行10公里至将军石,海拔米。将军石约7立方米大小,石后有庙3间,板墙破残。从将军石上行约5公里至老庙子,海拔米。庙3间,板墙破残。从老庙子上行10余公里至灵光台,海拔米。庙5间(破残)、木雕像5尊、钟1口。从灵光台上行10公里至莲花池(一说莲花台),海拔3米,仅存破罄1口。上行经东原口,再上至万仙阵,海拔3米,立石如林,高矮参差。东北行乱石中(石海)15公里至佛池,海拔米。庙8间、铁像10尊、泥塑像7尊、钟1口、罄2口、铁匾牌1副(清雍正六年三月造),且有散存铁瓦。向东下行2.5公里至玉皇池,海拔米。池圆形,约30余亩大,池岸有凌霄殿(较完好),铁像3尊、木雕像15尊、钟2口、罄1口,鼎2口,玉皇池南为三清池(甚小)。从玉皇池北直上5公里至三太白海,形如玉如意勾,海拔米,再北直上5公里至二太白海,形如朝笏,8.5亩大小,海拔米。有铁碑2通、铁香炉1座、铁像16尊。从二太白海仰登陡坡5公里许至拔仙台。从周至县厚畛子登山,经都督门,西北上行经南天门,再上行至将军石与前路合。再经玉皇池、三太白海、二太白海至拔仙台。门票攻略
1.景区门票:
旺季:(3月1日起—11月底)90元/人
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底)54元/人
学生票:45元/人
人身意外险保险费:10元/人,购票游客自愿购买,免票游客在售票窗口办理免票审核登记手续后建议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一份。
2.优惠政策:
(1)对身高1.2米--1.4米(含1.4米)的儿童;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持本人有效学生证实行优惠门票。
(2)景区对现役军人(含军校学员)、武警部队警官证、记者证、导游证、残疾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戒牒、道士证,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实行免门票;2.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门票;3.年满65周岁(含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持敬老优待证或本人身份证实行免门票。
(3)有效证件为:现役军官证(含保障卡)、军残证、士兵证、记者证(国家新闻总署颁发记者证)、导游证、残疾证、敬老优待证(65岁以上)。
注意:门票有效期1天,出园后再入园,需再次购票。景区观光电瓶车、索道需另外购票。
3.车辆及索道:
(1)环保旅游车
旺季:
路线一: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一下板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运行时间:8:00-14:OO,30分钟/班次。
票价:单程30元/人,全程往返60元/人。
路线二:下板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
运行时间:11:00--19:00,30分钟/班次
票价:单程30元/人。
淡季: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一下板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运行时间:8:00-14:OO,30分钟/班次
票价:单程30元/人,全程往返60元/人。
乘车途经景区:观音洞、杨文洲纪念园、骆驼山、独山、洞天福地、铜墙铁壁、莲花峰瀑布、剑劈峰、三国古栈道、泼墨山、睡佛寺、世外桃源、开天关、红桦坪、七女峰、下板寺。
(2)观光电瓶车
运行时间:7:30—20:分钟/班次
票价:5元/人。(现场购票)
途经地点:电信营业厅、龙街商业街、信用社、太白山森林公园管理处、龙凤广场、恒星宾馆、仟佰众宾馆、青园山庄、景区入口、神龙度假村、银龙苑宾馆、医院、凤街商业街、大恒宾馆、工行度假村、加气站、太白印象、水利宾馆、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
(3)索道(现场购票)
天下索道:
票价:上行元/人,下行元/人;往返票元/人。
线路:天圆地方——红桦坪
运行时间:8:00—19:00
拂云阁索道:
价格:单程60元/人,往返90元/人
路线:上板寺——下板寺
运行时间:8:00—19:00
红河谷神仙岭索道:
价格:上行70元/人,下行50元/人;往返元/人
线路:神仙岭梁顶平台——凤凰山庄和避暑山庄中间
运行时间:8:00—19:00
4.购票方式:景区入口游客中心处购买
路线推荐
路线一: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旅游巴士,沿途可以观赏美丽的风景如莲花峰瀑布、泼墨山、世外桃源。大约1小时30分可抵达海拔米的红桦坪,乘坐天下索道,至天圆地方观光结束后原路返回。
注意:
1、此条线路适合旅游时间有限,不愿徒步、与老人小孩一起的游客。
2、从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往返时长约4-5小时。
3、天下索道往返元每人。
路线二: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旅游巴士,行程大约1小时30分抵达海拔米的红桦坪乘坐天下索道至天圆地方,观光拍照留念后下行(步行)经哮天犬、玻璃观光台、拜仙台、板寺新村到达上板寺,乘坐拂云阁索道下至下板寺,乘坐景区旅游巴士到达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
注意:
1、此条线路适合体力较强,喜欢运动的游客;
2、从天圆地方下行至拂云阁索道上站,时长60分钟;
3、从游客服务中心往返全程5-6小时;
4、天下索道-拂云阁索道联运元每人
路线三: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旅游巴士,经过大约1小时30分抵达海拔米的红桦坪,乘坐天下索道至天圆地方,徒步行至小文公庙,经大文公庙、大爷海,到达拔仙台登顶。
注意:
1、此条线路适合体力强,有长期登山经验的游客,从游客中心坐8:00景交车到红桦坪,乘天下索道到天圆地方,然后步行至拔仙台,单程需5小时左右,一日可往返。
2、体力一般的游客,单程需要6-7小时,需要在山顶住宿。
友情提示
1.太白山景区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山上天气尚凉,建议随身携带一件外套。
2.爬山路途较远,部分道路不易行走,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爬山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在满足解渴的基础上再适当多饮些水。
3.爬山前先热身,切不可一上来就加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结束时,要放松活动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肌群能力,使血液从肢体回到心脏。
4.要做到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照相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