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160421/4831006.html
关于狐惑阴阳毒的讨论
年7月22日周三晚
主讲人:张雨
(医院主治医师)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洗方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雄黄熏法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上两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张雨(医院主治医师):这里说狐惑(yu)这个病,像伤寒一样病程中会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者。皆五脏久受湿热,伤其阴精。
不欲食,恶闻食臭者,仓廪之府伤也。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者,五脏不足,更为衰旺,迭见其色。
蚀上者内损心肺,外伤咽喉,肺者气之主,咽喉声音之门户,故其声嘎矣。蚀下部则咽干,下部者肾水之所出,湿热侵蚀,经脉乏水以上供,湿热逆而燥其咽嗌。
蚀者,非真有虫之义,谓淫热败物,有湿朽霉烂之象,如虫之蚀物者然也。蚀上下也,谓风中有虫,凡虫自风生固矣。然风阳也,独阳不生,必有所凭依而后化。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为虫矣。
其实总的来说就是正虚,湿热内生,遇风化“虫”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这里蚀于上部则声嗄,用的是甘草泻心汤。但《脉经》里这样说: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这个猪苓散的药物组成是“猪苓、茯苓、白术”。有的书上记录的是用龙胆泻肝汤,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一个病不要死守一方,应以法为贵,可以根据治法自己拟方。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个人认为外治法能治标,缓解症状,还是需要配合内治。
第二段,赤小豆当归散这一条,个人认为不应该归为狐惑病,也许是后人整理的时候错笺。从目赤如鸠眼到目四眦黑,从不能食到能食,个人理解是血热上炎到停血凝蓄,从湿热阻滞中和之气到胃气无扰,疾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的表现。血分热动则目赤不能食,及其热壅成脓则血分热渐减,血不妄动而目赤减,停蓄而眦变黑,胃气无扰而能食。这种由血热到成脓过程中的症状变化尤其值得领会。
注意这个方里用当归,成脓本因于热,而仍可用当归辛温,岂非热因寒而生?先目赤,血热矣,后眦黑,热散而血停矣,此血寒而无热,故用辛温通脉,血行则热不蓄积成脓且脓易散也。
邓磊(德昌县锦川卫生院主治医师):张医师,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你刚才读狐惑(yu),这个我记得是读狐惑(huo),不知道是多音字,还是特殊的理解?
张雨(医院主治医师):有的记载是狐蜮,蜮传说水中一种动物,见人影则含沙射之,使人发病。是狐蜮还是狐惑,是无足轻重的,读什么也影响不了这个病的病机。
邓磊(德昌县锦川卫生院主治医师):还有一个问题,张医生刚才说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外治法能治标,缓解症状,还是需要配合内治。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然不一定是狐惑病,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病人,症状是肛门周围潮湿数年,看了很多地方没有看好,我刚开始考虑蛲虫病,让她用苦楝皮煎汤外洗,1周后复诊没有效果。后来我就让她去买雄黄,放在瓦片上烧,用这个烟子熏肛门,再复诊的时候就好了,至今未发,我没有给她开内服的药,因为她四处求医已经吃过很多药了。在没听到你讲这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这个狐惑病,今天听你讲起来,突然想到这个病人,也许是狐惑病,但是只用了这个外治法,就治好了,所以有的外治法也不一定只是治标。
王瑞(医院中医师):我有一个问题是张医生说赤小豆当归散这一条,不应该归在狐惑病里,我认为是可以归在狐惑病里的。一提到狐惑病,我想到的就是现在的白塞氏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就是以反复的角膜、口腔、生殖器溃疡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疾病。所以我认为赤小豆当归散这一条可以归于狐惑病的。刚才邓医生分享的这个病例,我听着感觉像现在的肛门湿疹,不过说明这个外治法确实有效的。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油)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张雨(医院主治医师):阴阳毒是由疬气引发的疾病,疬气是有别于六淫之外的邪气,不能区分为寒或热,只是缘于疬气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或病发现于表,表现为面赤,身痛,脉浮大数,称为阳毒;或病深入于里,表现为面青唇黑,腹中绞痛,脉沉细紧数,称为阴毒。
在治疗上,正文部分与小字部分的治疗存在争议,所以我们不能从有争议的地方提炼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有关阴阳毒这的这两个条文,能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在治法原则上,即在表则透发,在里则内消。
阴阳毒这类病除《金匮》外,后世医家很少提到,不是后世没有这种病,而是变换了名称,后世的瘟疫,痧胀等以肿胀,疼痛为表现的急性病都可以看作是阴阳毒。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痧胀源流》、《痧胀玉衡》及《杂病源流犀烛》中的痧胀一节。
作为阴阳毒中的主药,再来讲解一下升麻的作用机制。
升麻,辛苦甘微寒,质地轻松,秉春阳之气以生,华于夏,味先苦后甘,气味俱薄,从中焦水谷升发成轻清阳气。痘疹肿毒,源于阳明,水谷之气中湿热交混,随阳明布散于肌肉而成。此升麻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之义。
王瑞(医院中医师):以前一直以为现在的红斑狼疮像阴阳毒,今天听了才发现其实不是,感觉都没有遇到过阴阳毒的病人。
扬德昌之优,传杏林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