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方解
1
从组方结构理解此方乃理中汤衍化而来
此方从小柴胡汤演变过来的这部分。从组方结构去理解,此方可以理解是理中汤的一半,从理中汤衍化而来。
2
此方可治狐惑病及多种皮肤病、粘膜病变
第一,甘草泻心汤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甘草干姜汤。此方是理中汤的一半,而理中汤的一半就是甘草干姜汤。所以甘草泻心汤的基本方就是甘草干姜汤。
《内经》病机十九条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而甘草干姜汤是治寒的水液的病,或者是有水的症状,所以仲景凡是治疗澄澈清冷的涉及到涎、沫、便、溺、脓液等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都用甘草干姜汤。比如理中汤、小青龙汤,肾着汤(甘姜苓术汤)、四逆汤等,凡是有甘草、干姜的,都是吐泻或者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小青龙汤,痰是清稀的;肾着汤治疗遗尿、小便多、小便清长。这是仲景的基本用药规律。
甘草泻心汤是以甘草干姜汤为核心,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狐惑病的关键药物就是甘草,重用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的疾病,在后世的医方、医案中也不难见到,比如四妙勇安汤就有大量的甘草。甘草是一种很安全的药,被称之为国老,也是修复粘膜的药,所以凡是粘膜病都可以用甘草。
有些人说甘草不能重用,不能长期用,怕会引起水钠的潴留。确实是有这种情况,但是不是很多。因为我经常用很多甘草,尤其是甘草泻心汤常用到30g,用几个月,也没什么副作用,还是比较安全的。
根据我的观察,干姜可能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很多有干姜的方,都可以对免疫功能有帮助。我们把握渗出物是清稀的这一点来用干姜。如果渗出物不一定清稀,也可以用,不过用少一点,用到6g。如果渗出物是清稀的,就用多一点。广州人你就用少一点,他不吃辣,如果是四川的,我就大胆地用,他不怕辣。干姜少用的时候也有火郁发之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用甘草干姜汤治暗疮,吃了一到三副,可能发的更厉害,火郁发之,但是继续用就能奏效。
第二,甘草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是核心组成的另一重要部分。泻心汤以芩、连为核心无可异议,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有黄芩,《伤寒论》有些版本里没有黄芩,其实应该有。
甘草泻心汤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什么呢?痞,二者是消痞的。第二,这是两味清热燥湿的药。《金匮要略》里浸淫疮,就用黄连粉,黄连解毒汤也是泻心汤的演变。第三,除烦。泻心汤本身就可以除烦,在狐惑病的原文里其实有一部分是精神症状,“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当然除烦最经典的方就是黄连阿胶汤。
第三,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半夏是消痞、止呕的常规用药,如小半夏汤、小柴胡汤。半夏除消痞之外,还可以安眠,对于“卧起不安”是可以治疗的。《黄帝内经》有十三首方,其中一首叫半夏秫米汤,就是治失眠的一个方,“覆杯则卧”,说得有点夸张。
仲景用半夏都是生半夏,没有我们现在的制半夏,包括旱半夏、姜半夏还有法半夏。仲景用生半夏时,水的比例大体都比较大,所以煎煮可以了。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都是生半夏,用于使局部粘膜迅速增生,所以治咽喉的,咽中生疮。两个方都是“煮三沸”,不是跟小柴胡汤一样煎的,煮三沸”基本上就相当于是生的,就有刺激粘膜的作用。因此在粘膜的病,用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汤“少少咽之”,将药接触到患部。
半夏用于安眠,一定要重用,这是内经里的经验,我常用10g。仲景不一定有参考内经,但仲景的方里有巧合。用半夏的方,比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可以治失眠。吴鞠通有很多例不寐的医案,都是用半夏,用到二两、四两。
第四,甘草泻心汤的加减。如果治皮肤病或狐惑病,比如苦参、升麻、生地、石膏、阿胶甚至附子都是我经常加的。
苦参有毒,不要重用,《金匮要略》中多用在外洗,妇人妊娠病中就有列出。这个药很苦,所以一般就不用,但是用上效果也是很好的,它能清热燥湿解毒。如果是胃寒,就不要用了。
升麻,很多人用升麻以为是升清的,这来源于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其实仲景从来没有将升麻看作是升提的药。升麻其实是很好的清热解毒的药,凡是有咽喉痛、咳唾脓血,仲景就用升麻,《千金方》也是如此。仲景只有两个方有升麻,升麻鳖甲汤和麻黄升麻汤,都是用于解毒的,而不是用于升提。所以,我凡是遇到咽喉不利,咽喉痛的,都加升麻。
生地养阴滋阴养血,也有清热的作用。仲景方中从来没有用熟地,都是生地黄或者干地黄。干地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地黄,生地黄就是鲜地黄。
仲景用石膏是除烦的,有些皮肤病,如狐惑病,就有烦这个症状。石膏可以清热,但不是退热,我认为我们现在把石膏当作退热的药是不对的。《神农本草经》里说葛根可以治身大热,黄芩可以退热,但石膏没有说退热,只说除烦。仲景用石膏是除烦,不要希望白虎汤可以退热,白虎汤不是退热的方,白虎加人参汤有说“无大热”,麻杏石甘汤也说“无大热”。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一有发热就用石膏,不是用错了,但是思维是错的,因为石膏是清热,不是退热。
阿胶,特别是阴虚,我们要加阿胶。治皮肤病,特别是狐惑病、或者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类的病人,用黄连阿胶汤,即是由黄连、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组成的这个方去治疗。
有时要加附子。“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可以用泻心汤加附子治疗寒热的病。
加减方有很多,有是证用是药,有表证的可以加麻黄。
第五,甘草泻心汤的用量(参考)。大家对经方的用药有多种看法,有的用原方原量,有的是参考,有些是受后世医家的影响用得过轻了。比如李时珍说,古之一两就是现在的一钱,就是3g,那就太少了,是没根据的。
因此用仲景原方原量,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标兵,是用药安全的一个量。当然仲景的量相对我们现在的用量是比较大,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结合个人经验在内,我这个方一般用黄连5g,黄芩5g,人参可以用党参代15g,干姜5g,半夏15g,甘草20g~30g,看具体情况调整比例。比如黄连,它在泻心汤中用量是很轻的,1两,仲景用黄连最重的方就是黄连阿胶汤,4两。如果病人烦的症状比较明显,或者热的症状比较明显,黄连可以加重,用到10g、15g。干姜一般用5g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分泌物是比较清的,那就可以加重一点。
收听完整版课程,请下载明医APP,收听明医微课丨黄仕沛: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