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辨证难,辨药亦难。中药处方之不效者,因不识证者半,不识药者亦半。证识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故救疾却病,认识药性是关键之一。药可疗疾,船能渡海。欲驾船而不知船之性能,唯是望海而已。欲用药而不明药之性能,只能望病兴叹。故中医从业者用药时,需首明药性,倘不明药性,则如元代医家李东垣所说:“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今天继续上周二的话题,介绍另外三种取象比类认识药性的方法
1.取入药部位之象认知药性
根据取象比类思维的推理,药物的入药部位也与药性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藤类通络。藤类具有条达之性,故藤类药能够通行经络,如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首乌藤、钩藤等,多具有祛风通络之功。如《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论述钩藤时说:“不独能通十二经气,并行十二经水矣。广之以及支别络属、肉理筋膜,为用真无尽藏”。
皮可达皮。植物之皮,进入人体,易于达到机体肌表,治疗肌表病证。如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大腹皮等可以治疗水停皮下之水肿;海桐皮、白鲜皮、蝉蜕等,可以走肌表以治皮肤诸疾。如《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张志礼》中的多皮汤由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牡丹皮、赤茯苓皮、冬瓜皮、白扁豆皮、川槿皮组成,功能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主治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等。
枝条达四肢。如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桂枝温通经脉,兼横行手臂。如《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记载了桑枝主治风热臂痛的附方:“桑枝一小升,切炒,水三升,煎二升,一日服尽。许叔微云:尝病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日寻愈”。
上以亲上。是说入药部位处于植物的上半部分的,其药性以上升为主。如桂枝、桑枝等,生长于植物的上部,故其作用长于治疗上肢痹痛。下以亲下,是说入药部位处于植物的下半部分的,其药性以下降为主。如肉桂为生长于下部主干处的厚皮,入下焦,重在温补命门火,并可引火归元。
子可种子。因为种子具有繁殖能力,有发芽、生根的特性,因此人服用之后能促进生育。菟丝子、沙苑子、五味子、覆盆子、枸杞子等,具有补肝肾、调经种子,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作用。
核以治丸。指核类药能够治疗人体的“核”病,如睾丸肿痛、乳核、痰核等。其“核”之义既是取核之名,又是取核之形,如橘核、荔枝核等即为取核之名,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等即为取核之形。如《本草纲目·第三十卷》记载:“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广贵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和剂局方治诸疝痛及内广贵,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心可入心。指植物的“心”部,能够入走人体的心经、心包经,治疗心经病变。如莲子心、灯心草清心除烦,带心连翘善清心经热,带心麦冬长于入走心经以清心除烦等。《温病条辨·上焦篇》治疗热入心包的清宫汤,由元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连心麦冬组成,其中带“心”的药居多。
节可治节。如松节等善治关节痹痛。《本草纲目·第三十四卷》:“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风湿诸病宜之”;柏树的“枝节,煮汁酿酒,去风痹、历节病”。
筋可治筋。如杜仲多筋(杜仲胶),能强筋骨;伸筋草似筋,能舒筋通络;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故能补续筋骨。牛蹄筋入于筋中,热证患者适宜食用,寒证患者慎食。《本草纲目·第五十卷》:“患冷人勿食蹄中巨筋,多食令人生肉刺。”筋聚则成肉刺,故牛蹄筋不宜多食。
皮可去翳。此处之皮包括植物的根皮、枝皮和动物的外皮等。如蝉蜕、蛇蜕、秦皮等明目退翳。《汤液本草·卷下》:“蛇蜕,去翳膜用之,取其意也”。
凡芦皆升。芦头主上升,故人参芦、防风芦等,皆有催吐作用。《本草纲目·第十二卷》:人参芦“吐虚劳痰饮。人弱者,以人参芦代瓜蒂……一女子性燥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责举身跳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根升梢降。植物药的根部入药,有根与梢的区别。前人认为,根的药性偏于升浮,梢的药性偏于沉降。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总论》中指出:“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行上;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陈氏之意是,地上生苗的部分为根,即现今所指的芦。入土垂下者,今指支根、须根言。中截者当指主根言。即使同样是入于土中的根,药性也有区分。但关于根与梢的药性理解,应客观看待,不必拘泥。
如升麻虽是以地下的根入药,但因其质轻,其药性以上升为主。所以物有万变,不可一辙而取,学习认识药性也应如此。
动物药也由于入药部位不同而有药性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归经的药性方面。中医有“以脏入脏”之说,即动物的不同脏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相应脏器有针对性的调理作用。如《本草纲目·第五十卷》记载:羊头达到头部,主治风眩瘦疾;羊心入心经,主治忧恚膈气;羊肺入肺经,功能补肺,主治咳嗽;羊肾入肾经,功能补肾气之虚弱,益精髓,治肾虚消渴;羊肝入肝经,功能补肝明目,主治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热病后失明;羊胆入胆经,主治青盲;羊胃入胃经,主治胃反,虚汗,虚羸;羊膀胱入膀胱经,主治下虚遗溺等。
天地万物,包括人与其他生物,共受天地之气的影响,故彼此之间有着相应之处。所以从分析植物药、动物药的入药部位入手,推知其进入人体后可能产生的药性,是认识中药药性的一种宏观思维方法。
2.取颜色之象认知药性
五色入五脏,不同颜色的药物能入不同脏腑,因而通过观察总结中药的颜色特征,可以推测该药的药性特征。如诸药中色青者属木,入肝经,如青黛、青皮等;色赤者属火,入心经,如丹参、红花、朱砂等;色黄者属土,入脾经,如石斛、黄芪等;色白者属金,入肺经,如石膏、百合、贝母等;色黑者属水,入肾经,如补骨脂、猪苓、熟地等。又如红花、苏木、血竭,色红似血而入血分。
取颜色之象认知药性是我们学习、了解药性的一种方法,但不可局限于此,如白芍色白,主入肝经,黄柏色黄,主入肾经等,所以通过药物的颜色之象分析其药性,是不可以执一而论的。
3.取气嗅之象认知药性
《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药之为物,……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者入脾,气焦者入心之类”。根据《内经》气嗅理论,气臊者入肝经,气焦者入心经,气香者入脾经,气腥者入肺经,气腐者入肾经。因而可以通过取药物的不同气嗅之象来认知药性。如藿香、佩兰、砂仁、木香气香而均入脾经,可芳香醒脾。鱼腥草气腥,入肺经,能到达气血腐烂之处的肺痈,以治肺痈。败酱草有败酱味,入大肠经,故能治疗气血腐败之肠痈。五灵脂是鼯鼠对食物餐已而食,食已而餐,经过多次代谢之后的产品,气味腥臊,入血分故能治疗血瘀心腹疼痛。神曲是发酵产品,酒亦为发酵酿成,故神曲长于消化酒积。
《伤寒论》治疗伤寒初愈,男子与女子有性生活,余邪进入宗筋之“阴阳易”病,其表现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等,治疗用妇人中裈(内裤),近隐处,剪烧灰,水调和,服下,方名烧裈散。曹颖甫《伤寒发微·卷四》阐述道:“取中裈近阴处,烧灰和服,以浊引浊,使病从何处受,即从何处出”,故用药后的反应是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曹氏所说的以浊引浊,就是用气嗅治病,所用药物(中裈)的气嗅与病变部位之气嗅相近,同气相求,故取效迅速。曹氏还评述道:“近世医家,既不识病原之为湿浊,又不明同气相感之理,无怪论及烧裈散,反憎其秽亵无理也。”可见,认识中药气嗅理论,可以开拓中医用药的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推荐阅读
以上内容选自《中药药性学》,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介、中药药性形成的哲学基础、中药药性与中医学的关系、中药药性的主要内容、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中药药性的临床应用以及学习中药药性的方法等。全书在了解药性形成的背景、认知药性的途径、分析药性变化的因素、了解药性应用的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叙述,对学习中药药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