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升麻葛根汤,理解它的配伍精髓。
对中医药历史稍微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早在宋代,就有由朝廷颁布的“药典”,那就是著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这本官方药典的颁布,对推动中医药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里面的方剂也就被后世医家称为“局方”,升麻葛根汤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方剂。
首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从歌诀可以看出,升麻葛根汤的组成很简单,也就是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共四味而已。
这个方剂,古代医家对它的简要描述是“轻可去实,辛能达表”。里面的升麻和葛根,都属于升散之品,能发散阳明表邪,而阳邪盛则阴气虚,所以又有敛阴和血的芍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绍升麻葛根汤的主证,主要以麻疹初起未发、发而不透、身热头痛、无汗口渴、以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为主。
客观点说,在现代科学防疫接种之前,古代的“麻疹”也是小儿很高风险的一种。而麻疹初起或者疹发不畅就是升麻葛根汤的主证。常见有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由于小儿肺胃蕴热,再又感受麻毒时疫之邪,初起又遇外邪袭表,疹毒外达之机被抑制,导致疹出不畅甚至不出。麻毒、外邪内壅犯肺,邪正相争,娇弱的身体清肃失调,于是便出现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
如果还有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所以也会出现目赤流泪;再加上热灼津伤,便有口渴、舌红苔干。
按照这些病机,治法当选择辛凉解肌,透疹解毒。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升麻葛根汤的配伍:
君药:升麻性味辛甘而寒,能入肺、胃二经,可以解肌透疹,清热解毒是为君药。
臣药:葛根性味辛甘而凉,入胃经,也能解肌透疹,辅助升麻透发欲出不出之疹,同时还能生津除热,是为臣药。
升麻和葛根的配伍,主要是一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的结构,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所以成为古代中医透达疹毒的基础组合。
佐药:芍药,请注意,这里虽然说的是芍药,没有区分是赤芍还是白芍,但最适合的还是赤芍药,它味苦性寒而能入血分,清热凉血且兼活血,在方中起到解血络之中的热毒目的,是为佐药。
使药:炙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且和芍药搭配起酸甘化阴之意,是为使药。
这么一配伍下来,全方就能解肌透疹,由此可见,如果出疹顺利者显然就是不适宜的。
升麻葛根汤配伍简单,其中的升麻与葛根君臣是透疹解肌之配,是一个经典的、有助于升散透疹的组合。
但其中的芍药则是一个稍微难懂的地方,按常理而言,疹出不畅应该严守透散这个基本概念,芍药的凉血收敛似乎有悖此理。
这是因为本证有肺胃蕴热的内因这个潜在因素,所以不能拘泥透散外邪。而肺胃蕴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津液耗损,这样一来,芍药(赤芍)的存在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在升麻葛根汤里,难点和疑点主要就在芍药这一味上,我们需要了解疹出不畅、邪毒壅盛容易导致伤阴,从而形成一种邪实正虚,此时的芍药还有一定程度的益阴养血之意了。
总而言之,升麻葛根汤是古代医家、尤其是古代儿科很为常用的一个方剂,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麻疹”这个问题几乎难以见到,升麻葛根汤也就慢慢少了用武之地。但我们主要还是从它的配伍里去探究前辈们精巧的构思,以及体味“理法方药”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