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五

上次我们梳理了麻黄升麻汤的条文,知道麻黄升麻汤证也是个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症状,符合厥阴病的典型特征,就是因为外感之后被大下,然后出现了肝血上冲而下焦虚寒的情况。

那么麻黄升麻汤在实践中到底有哪些应用呢?在《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这本书里,记载了有关麻黄升麻汤的两则医案,我们先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是用麻黄升麻汤治疗肺结核、慢性肠炎,是张玉明的医案。一位男性患者,38岁,平时就是脾虚便溏,西医诊断就是慢性肠炎。然后去医院诊断,经过拍片诊断为肺结核。现在感冒十天了,感冒刚开始的时候,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之后逐渐演变成感觉胸闷,咳嗽,痰的颜色是黄色的。现在来就医的情况是,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滑,关尺迟缓。这就是这些症状。

大家听到这里可以暂停一下,想想如果自己是张玉明医生,会怎么判断,选用哪张方?我想我们伤寒论学到现在,选不准用什么方,也至少可以判断应该用麻黄类方吧。因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这不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吗?只是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又觉得病人的体质似乎又不太经受得住麻黄汤这样峻烈的发汗剂。至少我们可以框住麻黄类方这个框框是没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医生的判断,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本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于是就开了麻黄升麻汤了。十四味药没变,但配比稍稍变了一点。这不是重点,重点在后面,疗效是一剂后之后,全身絷絷汗出,2剂之后表证尽解,共服3剂后,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子汤善其后。

医生的说明是这样的:胸闷咳喘,痰黄带血,咽痛口渴,这是肺有热;腹痛肠渹,大便溏薄,这是脾有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这是表有邪。肺脾同病,上热下寒,兼有表邪,所以就用麻黄升麻汤外解太阳寒邪,上清肺中之热,下温脾土之寒,表里同治,寒热并调,面面俱到,病当然就治好了。

第二个医案是用麻黄升麻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是一位50岁的女性,还未绝经。近六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烘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不安,少寐多梦。半个月前外感风寒,发冷热,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二三行。去看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三周不解。于是来看中医。

我们看完了这些症状,是不是觉得与上一个医案的症状非常类似?所以医生的判断也差不多,认为病人是平时就阴虚火旺,现在是感风寒外闭,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疗上要外宣郁阳,内调寒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就用了麻黄升麻汤加减。医生把麻黄升麻汤中的当归去掉了,葳蕤用的是玉竹,份量有所调整,药后诸症减轻,继进清热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整数剂而安。竹叶石膏汤也是伤寒论中的方子,我们后面要讲到。

看了两则医案,除了对麻黄升麻汤的用处有了感性认识之外,我们更应该有个深刻的认识,中医不看病名而只看症状,上面这两个医案中,病人一个男性,一个女性,一个是肺结核,慢性肠炎,一个是更年期综合征,居然用了同一张方子,这在西医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中医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小白来说,摆脱西医的定式思维,学习用中医辨证思维来看待疾病,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这是麻黄升麻汤的第五讲,对于这样一个并不起眼,也不算太重要的方子,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多精力来讲呢?其实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就下次再说吧,希望下次能结束麻黄升麻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jg/8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