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医验录
外感兼气虚发热医案
基础情况
患者:孙某某,男,58岁,直肠癌患者,于年6月12日线上问诊。
主诉:反复发热6月,再发3天。
病史:年5月因“乏力消瘦、纳差、便秘”至医院就诊,10月确诊直肠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T4Name0),11月份因肠梗阻行“乙状结肠造瘘手术”。年11月中旬至年5月选用“依托泊苷注射液”行化疗,治疗后出现脱发,身体虚弱无力,食欲不振,反复发热等症状。于年3月11日行直肠癌切除手术,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
现症见:患者晨起发热,38℃+,到下午37℃+,浑身乏力,头晕头痛,咽痛,声音沙哑,多痰。舌质淡胖暗,齿痕明显,舌苔厚腻。
中医诊断:暂拟发热。
诊疗思路
1.发热一病,其诊疗思路如何?
当首辨外感、内伤。若是外感,当明确感受何种邪气,如风寒、风热、湿热、寒湿。若为内伤,当明确是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还是阴虚发热。外感发热发病突然,病程短,发展迅速,常有卫表症状。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长,发展缓慢,不伴有卫表症状。但两者并非截然分开,常有患者本有正虚,后感受外邪发病,亦有感受外邪后邪气损伤正气者。临床需细察精详,慎不可一概而论。
2.现阶段患者以发热伴乏力为主,病机方面应如何考虑?
主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气虚发热,东垣认为元气与贼火不相两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故引起发热,即应考虑虚亢病机。此案患者早上发热明显,下午体温降低,虚亢患者的体温正是随着阳气生降变化,暗合早上阳生、下午阳降之规律。二是感受暑湿而非湿温,湿温是以脾胃病变为中心,而此患者初起以发热、咽痛、头痛、头晕等上焦病变为主,同时结合舌苔,考虑暑湿病邪。
查看患者舌象:舌质淡胖暗齿痕明显,提示气虚湿困血滞。满舌厚腻,为三焦湿蕴之象,苔根尤腻,多为消化不良,肠道湿滞之象。
综合分析,患者因手术失血,化疗打击,损伤正气,加上年近花甲,正气日衰,故形成气虚体质。此时为6月,接近夏至,暑湿正盛,又不慎感受暑湿邪气,发为本病。故患者发热考虑气虚兼外受暑湿困阻,而非单纯气虚或外感湿浊所致。
处方用药
总治疗原则为补中益气,清暑化湿。
处方1以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为底方加减,补气扶正祛邪,兼以化湿解表。方中党参、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能够补气扶正;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法夏、陈皮、苍术、蚕砂化湿和胃;稍佐青蒿、黄柏祛暑透邪,同时黄柏能坚肾阴,防其化热伤津;葛根合柴胡、青蒿透邪退热、祛风胜湿。
处方2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本为治疗少阳病所设,本病虽非少阳病,但由于湿浊容易阻滞气机,小柴胡汤能疏通气机、透邪退热。且小柴胡汤中有参、姜、枣,可辅助正气,恰合病机。
临证总结
随访患者诉服药后已经退烧,精神改善。
按:《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载:清暑益气汤原文。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文章编辑:陈奕链
推文制作:方梦冰
审核:林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