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之1人参

白癜风专家新年不打烊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0/5777834.html

别名: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山参、园参、参叶。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其叶也入药,叫参叶。

古籍产地:辽东及高丽及新罗(今朝鲜),潞州、滁州、沁州、兖州、江淮、上党。

生境分部:野生品分布于我国北纬39~48度线,东经.5~度。主产于东北三省长白山区大小兴安岭。

资源分布:辽宁和吉林有大量栽培,主产于吉林省通化、抚松、辑安、靖宇、桦甸、汪清、安图、敦化、辽宁省的风城、宽甸、恒仁,黑龙江省的宁安、依兰、五常、尚忐等地区。近年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北等省区也有种植。栽培品中分大马牙(根粗短、生长快、产量高)、二马牙(根稍粗而长)等。

采制: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栽培: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

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人参野生者称为“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二者在药材上的区别点如下:

野山参根状茎上部四面密生芦碗,根状茎下部具有较长园芦。主根上端有细而深的密螺旋纹。中部及下部一般无纹。须根稀疏而长,不易折断。其上有明显疣状突起。

园参根状茎一面或两面生芦碗,无园芦。主根上端有粗横纹,不呈螺旋状,有时全体皆可见横纹。须根如扫帚状,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显的疣状突起。

以人参形色部位分述如下:

1、山参

性状鉴别:山参因野生于深山密林,土壤较坚硬的环境中,年限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在山参的各个部位,都形成较特殊的形态,分述如下。

(1)山参芦(根茎)茎秋脱春生,年复一年,茎基残留,缓慢的增长,因生长年久茎芦较其他参芦为长。俗称“雁脖芦”。芦一般可分为三段。顶端第一段为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故俗称“芦碗”或“马牙芦”。第二段为近十年间脱落的茎基,芦左右交错层迭而生,芦碗紧密边沿有明显的棱脊,俗称“对花芦”。第三段为远年的茎基脱化而生,不再显芦碗,而呈圆柱形,故名“圆芦”。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由此可得出山参的生长年限。还有一种芦细长如线,至上端始变粗呈对花芦形式,俗称“线芦”。无论是马牙芦、对花芦、圆芦、线芦,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这也是山参上的特点。

(2)山参艼(附芦而生的不定根)。生长年限较久的山参上多生有参上多生有参艼1~3枚。两枚以上的艼根多为左右互生,山参艼一般均粗短两端尖细,形如枣核或蒜瓣,故有“枣核艼”或蒜瓣艼的名称。艼体垂直向下伸延,这是山参艼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山参主根是横灵体,艼也就是呈枣核蒜瓣形。如果主根顺长艼也就顺长。

(3)山参主根。有横灵体俗称“武形”和顺笨体俗称“文形”的区分。横灵体多呈短横体、疙瘩体或菱角形。顺笨体多呈纺缍形或圆柱形。无论灵体笨体一般均较粗短。主体长4~6厘米,最长不超过10厘米,中部直径约0.5~2.5厘米。主根和芦头基本等长短于芦长,肩下垂,故俗称“溜肩膀”。

(4)山参纹。在主体上端,生有紧密的环形纹。纹深而细,皱纹略显上兜,皱沟黑褐色,俗称“螺旋纹”或“紧兜纹”。有时环纹伸延至中部或下端,俗称“一纹到底”。

(5)山参皮。淡黄白色,紧结光润老而不粗,俗称“皮细似锦”或“细结皮”。

(6)山参腿。(支根)一般为一~二条,最多三条,腿短促,上粗下细,分档处多呈八字形,宽润而不并扰。

(7)山参须。(须根)疏生,清秀而不散乱,须根上生有多数小疙瘩瘤,俗称“珍珠疙瘩皮条须”,生鲜时如初春含芽未发的垂柳嫩条,柔韧顺直。干燥后坚脆易折。

山参气无味甜微苦,嚼之有清香感。

在鉴别山参时老药工有一套顺口溜。说: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芦,身短体横灵,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瘤密,山参特殊形。

山参以横灵体,八字分开,五形全美(芦、艼、根、须相称),皮紧细,纹深。艼帽不超过主根25%者为佳。

2、移山参

本品系采集较小的山参,移植于离居地区较近,适宜于山参生长的由林中经10余年后,再挖出随山参出售,因经过移植,参形略有变异。习惯认为品质不及山参。

(1)移山参芦。芦碗略显长而稀疏,移植后的芦常产生骤然变细或变粗的现象。或不呈对花芦而呈转芦形式。

(2)艼形。多呈顺长体,略向斜旁伸出,有时艼体超过主体。

(3)纹。环纹稀疏凹入较浅,常呈“一纹到底”。

(4)皮。略显虑泡,质粗而不紧结,不光润。

(5)腿。较顺长,分挡并拢不呈八字形。

(6)须。较细嫩,下端分杈较多,根须上小疙瘩瘤较稀疏而小(分叉多的原因是移植时根须常被折断再生时多分杈)。

以上山参和移山参,因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三种规格。

加工方法:

(1)生晒山参。是在挖回山参水子后用白棉线将参面缠成一束,不再经任何特殊加工晒干即生。生晒山参的主要特点是原形、原色,除应具备山参各个部位的特点外,主体上略有纵横抽皱。体略显轻泡。

(2)糖山参。是挖回水参,经过洗刷和用特制的棉线弓子拉净横纹中的泥砂,使全体白净,保留黑色纹痕。再放入开水中浸煮片刻,捞出后用特制的骨针和金属针进行竖横排针,而后放入熬好的浓糖汁中吃糖,第二日取出晒干或烤烘干燥即成。糖山参的主要特点是经过洗刷和吃糖,表皮黄白色,体质较坚重,主体上无纵形抽皱。腿须不经束扎原形不变。

(3)掐皮山参。加工方法略同糖山参。在吃糖后经过蒸烤使皮肉脱离,晒干后,再放温水中浸烫片刻,使表皮回潮变软,然后用特制掐皮刀进行掐皮。掐出一定的纵皱俗称“核桃纹”用针钉、线缠把掐出的纵皱固定下来。同时把参须也缠扎成一束再晒干。干燥后去掉主体上的针线即成。掐皮参的特点略与糖山参相同只是参须用线束扎,主体上的皱纹是经人工掐制,不如天然品自然。

以上三种山参根据体形好环,重量大小等情况分为1~9等。现生晒参,掐皮参以及上挡糖山参均供应出口外销,市场上供应的山参多属低档糖参。

3、白人参

本品系用人工栽培的全形园参加工制表。其加工方法与制作糖山参相同。

性状鉴别:本品呈纺缍形或圆柱形。全长约15~25厘米,中部直径约1.5~3厘米。淡黄白色。芦较短,长约1.5~3.5厘米,有马牙芦一般无圆芦。少数有艼,艼体顺长,斜向旁伸,肩膀圆形下垂。腿2~5条或更多。须根丛生散乱。皮显粗泡,环纹浅而稀疏。腿垂直并拢。须根细脆,小疙瘩微小不太显。质略坚脆,气无味甜微苦。

以全须全芦,表面白色,体充实,不近糖,无浮糖,破疤者佳。

4、白糖参

性状鉴别:本品属于白人参的下档货。凡园参的低档货均可制做,常缺芦、破皮、吃糖较重,表皮上常析出糖结晶粒,余与白人参相同。

5、边条红参

本品系人工栽培,原主产于辽宁省宽甸石柱沟,故又名“石柱参”。本品属于长脖芦品种,生长较缓慢,一般在8~12年才能采挖。挖回鲜参(参水子)洗净泥土掐去细根须,用笼蒸熟后晒干或烘炕干燥即成。

性状鉴别:本品为长条圆柱形。全长约13~20厘米,中部直径约0.8~2厘米。芦长约2.5~4厘米,直径约4~7毫米,黄色略柴质,顶端芦碗稍大凹陷较深,中下端略圆形有节状棱纹。主体红棕色半透明,或略带黄色粗皮,俗称“黄马褂”。肩部有不太明显的环纹。全身有不规则的纵形抽皱。腿二、三条,红棕色。质坚实。断面红棕色,有光泽,显菊花纹。本品特点为三长,即芦长、身长、腿长。气无、味甜微苦。

本品按支苗和重量分等,以市斤为计量单位(传统计法,故未换算成新制),如16边条红参即16支重g。其余25、35~80支重g者者即分别定为25、35~80边条红参。80支不足g者为小边条红参。以体长、坚实、棕红或棕黄色,有光泽,有皮有肉,无黄皮、破疤者为佳。

6、红参

本品系人工栽培品,属于大马牙或二马牙品种,生长较快因而年限略短,一般六年即能采挖。挖回鲜参掐去细腿细须,经过二、三小时蒸煮透熟后晒干或烘干即可。

性状鉴别:本品呈短圆柱形或纺锤形。芦、身、腿较边条红参略短。全长约10~13厘米。芦长1~2厘米,中部直径0.8~2.5厘米。内碴外色气味与边条红参相同。红参以重量为制定等级的计量单位,如二支红参、即是二支重一两(16两制),其余三支、五支。均以此为例。五支以下为小红参,俗称“一把抓”。还有浆性不足的干瘪抽皱黄皮货,称“干姜参”。

以体质坚实,棕红或棕黄色,有皮有肉,无黄皮、破疤者为佳。

7、大力参

选支苗较大的鲜园参,掐去细腿、须根进行蒸煮,但时间短,一般在水开后蒸煮片刻(10分钟左右),使鲜参糊化后立即取出,晒干即成。

性状鉴别:本品体形体与红参相同,唯颜色呈淡黄白色,半透明状,别无差异。以体质坚实,淡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8、生晒参

本品系人工栽培品,为园参中加工方法最简单的一种。挖回鲜参洗衣净泥土,用硫磺熏蒸后晒干即成。本品有两种规格,掐去细腿,须根的成品称生晒参;保持原形不去腿须的成品名全须生晒参。

性状鉴别:生晒参略与红参形象相同,全须生晒参略与白人参形象相同。唯未经蒸熟或排针吃糖。表皮淡黄色环纹稀疏并有不规则的纵抽皱。体略轻泡。断面略粉质,不透明,显菊花纹。气无,味甘微苦。

全须生晒;以体轻饱满,芦须全,深土黄色,皮老而细,横纹深者佳。

生晒参,以体轻饱满,去净艼须、深土黄色,皮细,无皮疤者为佳。

9、白干参

本品属于生晒参类,挖回鲜园参,掐去细腿、须根,洗净泥沙,用竹刀刮去表皮,用硫磺熏蒸数次,晒干或烘烤干燥即成。

性状鉴别:本品略似生晒参,唯因已刮去表皮,颜色较白净,环纹已不明显,纵皱少,或有或无,质较生晒参略坚实。断面白色,显菊花纹。气无,味甘微苦。以皮细,色白,芦小质充实肥壮者为佳。

10、皮尾参

本品系园参的不定根(参芋)属于生晒参类,呈长条园柱形,上端有茎痕而不带芦,下部不带根须。长约3~6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皮土黄色,多数带有褐色环纹及不规则的纵形抽皱。质较轻泡。断面白色显菊花心纹。气味与生晒参相同。

11、参须

本品系园参的细枝根和须根的加工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生晒参须(白参须)、糖参须、红参须三种。每种又分为混须、直须、弯须三种规格。直须上端直径约3毫米,中、下端渐纤细,长短不一,最长可达20厘米。弯须则弯曲而细乱。混须则细枝根占50%以上,须根占40%以上。白参须色味与生晒参相同,糖参须色味与糖参相同。红参须色味与红参相同。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复方:

1.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2.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3.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4.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常用配伍:

1.配附子治阳气暴脱阳气暴脱,病危立显,治以急救固脱,急投人参大补元气,配大辛大热之附子以温补元阳,参附相配,功专力宏,益气回阳,固脱救急,如治疗阴寒内盛的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汤等,参附伍用之妙,医者有精当之喻:“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二药相须之得当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能神捷者也。”可知参附配伍具有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气的强大作用。2.配白术治脾胃弱少取人参则可缓补脾胃,配用甘温益气之白术,共奏健脾强胃之功,如以补益脾胃见长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方均有参术相配,《本草述钩元》:“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脾行湿,为脾肺第一要药也。”3.配术姜治脾胃虚寒东垣云:“干姜同人参用于温胃也。”《本草求真》“干姜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脾阳者,脾之热能,脾阳不振则脾气虚弱。人参补脾气而助脾阳,补脾气之最,莫过用参术合用,若再伍以辛温之干姜。则大能健脾回阳,如理中汤,大建中汤等方,皆有参、术、姜配伍,其意甚明。4.配升柴治中气下陷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取人参补益脾气之能,配伍升麻、柴胡则能补气升阳,《医学启源》:“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行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必加升麻柴胡”。治中气下陷的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陷汤,用人参配伍少量升柴,正其意也。5.配黄芪治肺气虚肺主人体一身之气,故人参大补元气多用于补肺气。《本草正》云:“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足以见补肺气,人参为要药,配补气生阳之黄芪加强补气之力,《本草求真》:“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药之最,故参芪相配,加强益补肺气之功,如补中益气汤,补肺汤,九仙汤等代表方剂。6.配蛤、桃治肺肾虚喘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若肺肾虚弱,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常用人参补肺气之功,配伍补肾纳气之品蛤蚧、胡桃肉则能双补肺肾,纳气平喘,如参蛤散,人参胡桃汤等,主治虚喘。《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皆肺肾为病”。《医学衷中参西录》“胡桃……治虚劳咳嗽,气不归元”,可见参、蛤、桃相伍为治肺肾虚喘之要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jg/6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