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一说起“气血”,大家肯定是非常熟知的,接触中医的人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这个词;而不怎么接触中医的,也能在电视剧里有所耳闻。比如:两个绝世高手对了一掌,各自后退了一步,“顿觉气血翻涌”;或者是郎中说这个人“气血亏虚,怕是不行了”。这时候您可能会着急得大喊:“有什么不行的?用归脾丸啊!”
确实,咱们是该给这人来点归脾丸,而且大家也都知道气血亏虚的后果。
要是一个人气血亏虚了,那肯定是一天到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神情恍惚的,而且会皮肤干燥、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的。时间长了说不好还会得点心悸啊、失眠多梦啊、腰酸腿疼啊、女性月经不调之类的疾病。
但咱们跟一个电视节目还不至于这么较真,可是呢,说来说去,不知道您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就是为什么总把气和血放在一起说呢?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怎么看也不挨着啊?还有,明明是气血亏虚,为什么要用归脾丸呢?这和脾又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带着疑问先来看一个医案吧!这是刘渡舟刘老先生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悸(心房纤颤)的医案经验。
医案
赵××,女,54岁。
话说这位赵女士发热差不多已经有俩月了,经过中西药治疗之后,效果显著,发热渐退。但还没松口气呢,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赵女士突然出现心悸不安的情况,每日发作数次之多。西医诊断为“心房纤颤”,但经多方治疗,病情却时好时坏,迁延不愈。其实,现在摆在赵女士面前的不仅是病情,还有一件令人头疼的事,那就是赵女士是工薪阶层,为了治病,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赵女士病情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
此患者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刘老辨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于是开方:红人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元肉12g、木香3g、夜交藤15g、白芍15g、生姜5片、大枣3枚。
服药七剂之后,心悸就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精神转佳,诸症亦随之好转。效不更方,又服十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嘱其安静,将息调养。
这个医案打眼一看好像没什么特殊的,就是普通的分析辨证,然后开药,但实际上,若是您能仔细思索,开篇的几个问题便有线索了。要是您还是没什么眉目也没关系,我这就为您讲解一番。
先来说说这个气血的问题,这俩小东西到底为什么走到哪都在一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老祖宗早就说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相对而言:气主动,属阳,有推动等作用;血主静,属阴,有濡养等作用。而他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
1
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里面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以及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您还记得我们说过食物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脾胃吸收进而产生水谷精微么?这些水谷精微中属阴的营气和津液进入到脉中便形成了血液。
与此同时,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例子说您就懂了,脾胃自然不必多说,这是血液生化的源头,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
还有心,这个血液为什么是红的呀?这主要是因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脾气上升之后输入到心脉里面了,然后由心气的作用下变成红色的血液,是不是很神奇?不过,这可不是我编的,《侣山堂类辨·辨血》中提到:“血乃中焦之汁……奉新化赤而为血。”
最后,还有肾。肾藏精,精能够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这个也很好理解,骨髓大家都知道吧,在西医里它就是生血的作用,精髓虽然和骨髓不是同一种物质,但大家也可以用来类比想象。
然后是气能行血和气能摄血,这两个方面跟我们今天讲的关系不大,便简单地提一句吧。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可以使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这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就像是高速路上的防护栏和指向标,可以让血液知道什么时候该上哪去,而且还防止了“车祸”的产生。
对于血来说,气既能产生血又能控制血,这就和将帅一样,能控制众多的血液在人体内井然有序地工作,所以这就是“气为血之帅”。
2
血为气之母
既然气对于血来说如此重要,那反过来也是如此么?
1
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对气有濡养作用。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
血能载气
刚才咱们说到,营气是化生血液的物质之一,那这营气不好好的,变成血液到处乱跑,岂不是乱套了?不会的,这是因为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证论·吐血》说:“血为气之守。”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好了,关于气血之间的关系,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得够多了。既然如此,您大概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气血亏虚可以用归脾丸了。
归脾丸的方子是: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归脾丸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看组成,这个归脾汤里面包含着四君子汤,而四君子汤是补气的方子,然后又再加上了补气的黄芪,乍一看,这是大补元气的方子啊!但是在方剂学里面,归脾汤确实是补血的。
刚才我们也说了,气能生血,所以高明的中医大夫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您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的源头不足,再怎么补血都会没有后劲的。
再回来说补气,补气其实主要就是补脾气。在中医里面,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需要脾胃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来转化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汤这个方子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高的还在后面呢!方子叫“归脾汤”,意思很明确,是对着脾去的,怎么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啊?还给补上了宁心安神的远志,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方子里面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的耗伤,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您看医案里的赵女士,心悸一证,起于发热之后,又因思虑、忧愁等情志,损伤心脾,气血不能奉养心主,故发生心悸不安之证。话说回来,忧愁还能伤心脾呐?
可不是么,《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况且,赵女士食少、倦怠、虚热,乃脾气虚之象;形消、不寐,是心血耗之征。再加上月经量少色淡,舌苔淡苔薄,脉细缓等候,均为气血不足之反映。所以用归脾丸,是一点毛病也没有。
“你说的归脾丸治疗心悸我们早就知道了,没有新意。”是么?那下面这个案例,您是否见过呢?
医案2
徐某,女,45岁。患者因反复尿频、尿急2年来诊,患者诉白天每半小时就临厕小便,每次小便量不多,焦虑不安,颇为所苦,否认尿道灼热、疼痛感,夜尿1次,大便调,睡眠正常。舌质淡红伴有裂痕、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为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医诊断为尿频。辨证为心脾失养,中气下陷,胞脬不固。治拟益气养心,健脾固脬。方用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60g,党参30g,当归30g,炒白术30g,制远志10g,酸枣仁10g,覆盆子10g,金樱子15g,芡实30g,潼蒺藜3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升麻10g,陈皮10g,甘草6g。煎服法同上。
二诊:患者服药后尿频尿急症状明显好转,守方7剂。回访半年未见复发。
什么?归脾丸还能治尿频尿急?这您就有所不知了~尿频不光是跟肾与膀胱有关的。尿频往往是因为肾虚或者膀胱开阖失常,但同样与心脾两脏关系密切。
《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气不足,中气下陷,则不能为胃行津液,则水液无制而致膀胱失约。心与小肠相表里,焦躁不安,心神失养,以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故而出现尿急、尿频。
好了,关于气血与归脾丸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您还对哪些中医基础理论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操心太多气血两亏,可以服用归脾丸!
?工作劳累导致气血不足,你需要这个中成药!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