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姓名:曾某,女,59岁;就诊时间:年11月20日。
主诉:头晕1月余。
头晕一月伴头眩,有时耳鸣。素来因劳累或感冒后即易诱发眩晕头昏,而且朝暮均会加重。此次头晕起于十天前感冒痊愈之后。现患者精神疲乏,脸颊部有蝴蝶般色斑,口干引饮但喜热水,胃脘无不适感,食一般,大便稀溏,日二次以上,梦多,血压低,90/60,一周前曾住院治疗,西医诊断“颈椎病”。脉沉弦,舌稍暗红苔薄白;
1、从少阳治:柴胡15黄芩10姜半夏20党参15生姜12大枣10炙甘草10钩藤15茯苓15:四剂。
2、从苓桂剂:茯苓60桂枝30炒白术45灸甘草20钩藤20:三剂。
/12/4:药后晕不显减,仅食增而已,处方益气聪明+补气阴降肝阳方;炙黄芪45党参15炒白术15茯苓20姜半夏15钩藤20麦冬10升麻10葛根30黄柏10灸甘草10木瓜10炒薏米仁30山茱萸10生地15黄精10:七剂,昏去,尤其起卧晕去。
/12/11:但身体转动仍晕,大便稀,仍口苦,口干晨起口苦明显。舌稍暗苔薄白,脉浮弦。取柴胡剂合益气聪明剂治之:去生地,黄柏,加柴胡10黄芩10,倍葛根50:七剂。
/12/19:头昏明显减轻,转身已不昏了,只有偶然劳作头昏了,舌暗红苔薄不腻,脉弦细,仅从益气聪明治:炙黄芪45党参15炒白术15茯苓20姜半夏15钩藤20黄精15升麻10葛根60黄柏5灸甘草10木瓜10山茱萸10炒薏米仁20生地15天麻15:10剂,服半个月。
/12/31;续减。甚喜。脸色佳,头昏基本消失,食增,精神增,大便三次不稀,习惯性如此,不耐劳作,颈后稍有不适感,脉稍弦缓不紧,舌稍淡紫苔薄腻,已薄了许多,仍在上法出入,取补中益气合益气聪明汤:去天麻,加山药10当归10:10剂服半个月。
/1/15:头昏去,但昨天又晕了一次,左手稍有麻感,舌稍暗苔薄稍腻薄,脉沉弦弱,守上方与法,仍以益气聪明汤合六味地黄加减:炙黄芪45党参15炒白术15茯苓20姜半夏15钩藤20黄精15山药10熟地15山萸肉10升麻10葛根60黄柏5灸甘草10木瓜10炒薏米仁20生地15天麻15鸡血藤10:14剂,服半个月。
/2/23:头昏未再发作,食睡改善,精力增沛,二便正常,一个月未再感冒,脸色红润,色斑见淡,老年斑消失,手麻不再,舌稍淡暗苔薄略腻,脉沉弱。索药做成蜜丸,处益气聪明合调肝汤+水陆二仙,服食三个月,以资巩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它包括西医学的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神经衰弱、颈椎病等。中医认为,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眩晕”在《伤寒》、《金匮要略》没有专门的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故后世医家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本案患者有“口干、口苦、脉弦”的小柴胡证,又有“大便稀溏”的脾胃虚弱证,初诊从单纯的少阳风火和脾虚水饮论治,效不明显,同时该患者有个明显的特点是眩晕和劳作关联密切,此为辨证的“眼目”,《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气虚清阳不升,故眩晕随劳顿发作,二诊转从气阴亏虚入手,以李东垣益气聪明汤为主方加减,最终症状缓解。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卷五,由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致风热上扰、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或齿痛等症。
跟师心得1、脾气虚与肾阴虚并存之眩晕
受西医高血压病的影响,说到眩晕和头昏,容易联想肝肾阴虚。认为其病机之要在肝,包括肝火、肝阳、肝风,并认为从肝火到肝阳再到肝风,实则是由实转虚的至虚中夹实的过程,总归与肝风有关。其实,验之临床,似有三个事实:一是中医眩晕之病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景岳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瘀者不过十之一二耳”。二是有高血压病引起者,也有血压偏低引起者,本案即是血压偏低眩晕案例。三是西医高血压病有见眩晕者,也有不见眩晕者;有属肝者,也有属脾肾心肺者;更有五脏之间气血阴阳相互并见者;本例就是以脾虚为主兼有肾阴不足眩晕案例。
2、脾胃气虚与肝肾阴虚眩晕特点及其病机
清晨脾胃清阳升发乏力,故易晨起容易头昏加重;入暮肝阴之阴更加不足,故易夜幕时分晕眩明显。本案既有脾胃气虚,又有肝肾阴虚,故朝暮头昏眩晕均会加重,但脉症上以脾气虚清阳不升为主,病机上肾阴虚风阳上冒为次。辨证阴虚的眼目一是口干,但毕竟以气虚为主,故虽渴但喜热饮;二是舌暗红,所谓时病重舌苔,杂病重舌质,相对言确实如此;三是脾胃气虚与肝肾阴虚可以不仅可以同时存在,而且可以相互影响,即气虚日久可以伤阳,也可以损阴;反之阴虚日久也可以伤血,也可以伐气,即《内经》所说的“阴虚者无气”,最后形成气阴两虚,或气虚夹阴虚,或阴虚兼气虚。本案即是脾胃气虚兼肝肾阴虚。
3、气阴两虚的法、方、药
既甘温益气升清,又滋水涵木潜阳,甘温与柔阴,沉潜与升浮同用,益气聪明汤与杞菊地黄合方可也。本例气虚为主,故二诊起,摒弃从少阳冒风火和痰饮犯清阳,急转从益气聪明为主,重用芪、参升太阴之清气;阴虚为次,轻用“三补”之地、萸、药加黄精,柔肝养肾之阴;黄柏苦寒泻下焦之阴火,钩藤甘凉平肝风,天麻甘平息虚风,更加半夏之燥湿化痰降逆,合天麻和白术,恰是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主体,乃气虚之昏眩,多因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素有痰湿,又冒风寒,痰湿厥逆上冲之故也;而地、萸、药、精、木瓜之。药虽平淡稍似繁杂,但切中病机,有序布阵,故可愈此常见之头昏。
4、血压与气虚阴虚:血压升高之头昏,阴虚多见;血压低之头昏,则气虚多见。但也未必尽然。血压高者有气虚甚至阳虚者,血压低者也有肝火甚至痰热者,至其兼夹则更不可以血压之高低而印定眼目,要在辨证。
(此病案由曾庆明名中医工作室魏医生整理供稿)
深圳曾庆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