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有味道的推送

最近的世界杯,你追的high吗?狂欢,你剁手了吗?呵呵,古时的端午可不像如今这般欢乐,在古人眼里,端午一日可不亚于洪水猛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古时候,五月仲夏,天地气交,火热初起,而南方又气候多湿,湿热相合,恰为虫兽滋生铺就了一张天然的温床,“五毒并出”,

遂致传染病(即中医所言“瘴气”“疫毒”“不正之气”)易发,尤其是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无不安息静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军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过程中就遭遇瘴气,麾下士兵或口鼻出血而死,或喑哑不能言语,可见其危害之大。

因此端午这一天便被视为“毒月恶日”。

这可如何是好?

O(∩_∩)O哈哈~,不用担心,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聪明的古人自有妙招哦

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芳香,独立五味之外,后世逐渐总结出其具有避秽化浊、开窍醒神、化湿和胃、醒脾开胃等功效,夏季湿热每多脘胀纳呆,不(zheng)思(hao)饮(jian)食(fei),嚼上两片香菜、薄荷则胃口又打开了。

芳香之药,人类从自然界get的法宝,其代表药品槟榔、砂仁、益智、草果、厚朴、藿香等正是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入药的香料也大都来自于阿拉伯、印度等热带地区,这不可谓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方水土养一方药,这些药材在与气候的搏弈中练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神功,瘴疫毒邪在其面前自是无处遁形。

《温疫论》作者吴又可选取厚朴、草果、槟榔作为辟秽化浊、主治瘟疫疟疾的名方达原饮之主药,实为有力佐证;

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等驱蚊、止痒产品多含有薄荷脑、樟脑等芳香物质,可见对其驱虫效果已经达成共识。

端午节早已成为古时隆重又盛大的卫生防疫节,民俗中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卫生涵义,飘散着阵阵药香。

01

蓄兰沐浴

这是对端午节风俗最早文献摘录的内容,故古代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古之兰草,今之佩兰,古人将兰草佩戴于身故名“佩兰”。“空谷幽兰”,直言其香浓而不燥,沉静幽远。

佩兰——解表化湿,醒脾开胃,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等。因此沐浴不仅清洁,而且能清除人体的病气,正如《内经》所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02

悬挂菖蒲、艾草

菖蒲、艾草均具有奇特香气,可驱蚊虫,净化环境,因此又衍生出“禳毒辟邪”的含义。

菖蒲叶片呈“剑型”,方士们称为水剑,又叫“蒲剑”,取其镇邪之意,诗赞“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本经》谓其"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

艾草的馨香气,经常艾灸的人一定如数家珍,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在房门前挂菖蒲、艾草,是端午节流传最广的民俗。“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即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

03

端午食棕

不同于如今南北方每逢端午的咸甜粽子大战和那花样迭出的馅儿,古时的粽叶里往往不能缺席益智的身影,称为“益智粽”。

没吃这粽子,是不是在懊恼四六级没带脑子呢?(四六级没考好又多了个理由)

益智,一出生就被刻上姜科植物独有的印记,那浓郁热烈的辛辣姜味直让鼻子痒痒,不由得让你连打好几个喷嚏呢。益智主入脾、肾两脏,功能温脾摄唾、温肾止泻,肠不作泻则精气不失,口不流涎则脾气则固,先后天得补怎能不益智强志?(还记得方剂书里的四神丸和缩泉丸吗)

04

佩戴香袋

香袋,又称香囊、香包,将象征五龙镇五毒的五色丝与具有杀虫作用的雄黄结合起来,更好地表达出祛邪毒的意义。现在香囊的内容物多在雄黄的基础上增加了苍术、白芷、川芎、冰片、樟脑等芳香中药,并逐渐演化成具有端午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看看你手上的香囊,会不会是辛追同款呢?

05

饮雄黄酒

作为矿石之精,雄黄自带矿石的厚重与些许泥土的气息。

《神农本草经》言;

雄黄可“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

《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即取雄黄解毒之意。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黄酒中加入微量雄黄而成,由于其有毒,小儿尤不宜喝,取而代之以雄黄酒在端午前后撒于门窗,并常常用其在小儿额头画一“王”字,借百兽之王老虎的虎威以镇邪。

“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微笑,笑时犹带岭南香”

伴着浓浓药香,度过一个美好的端午。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

长按识别







































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com/smjg/2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