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入即吐案
患者,女性,五十余岁,来自香港。六七年前,因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进食量减少,常食入即吐,每隔二十余天或1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四五天,尤以饱食为甚。如是六七年不已,曾服中西药,效不显。
年经亲友介绍来我门诊。刻诊:主诉如前,中等身材,无消瘦,精神尚可,食欲如常,腹软,胃脘无压痛。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稍细,二便调。拟吴茱萸汤治之,处方如下:
党参30克 大枣20克 生姜20克 代赭石30克(包煎)吴茱萸20克(清水煮泡片刻,捞出,与各药同煎)
每日1剂,复渣再煎,日服2次。服药半月后,未有呕吐,如是每诊开上方10余剂以巩固疗效。月余复诊1次,数月来未再发。遂停药,至今已年余,饮食如常。
沛按:论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例患者,病延多年,气息尚好,胃气未败,是可愈之征。舌色如常,又非饮邪、水气内蓄之大、小半夏汤或五苓散之证;也非“食已即吐”之大黄甘草汤证。无参挟热象仍为吴茱萸汤可用之征,故径重投此方而取效。
此证既延多年,内有久寒,虽吴茱萸用作温胃止呕,仍宜重用,故用20克。
莉娜按: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分别为阳明病篇的第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治。”少阴病篇的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的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尤在泾有“盖阳明以胃实为病之正,以攻下为法之的”之说,一锤定音,定死了阳明病“实证”的性质。历代医家又认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和太阴都在中焦,实证属于阳明,虚证属于太阴。
那么为什么“食谷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此证明显是一个虚寒证?对此,陈亦人有这样一段论述:“凡是实证都属阳明,凡是虚证都属太阴。似乎条理分明,易于掌握。实际不符合阳明与太阴的生理、病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只说明两者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绝不是机械的等同。”
其实阳明病篇中也有很多关于虚寒证的条文如:第条,“不能食者,名中寒”。第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故也”。第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第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第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源于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勉强进食,便会出现呕的症状,自然应该予吴茱萸汤。尤在泾曾说:“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以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
余国俊在《我的中医之路》中载有其师江尔逊的一则吴茱萸案:“陈某,男,16岁,乐山六中学生,病历号:住院、门诊,年1月2日诊:半年前开始头昏头痛,2个月前因感冒高热(39℃),头痛陡然加剧,伴昏睡、呕吐、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急入我院抢救。西医诊断:①病毒性脑炎;②颅内占位性病变?(后经华西医科大学、成都陆军总院CT扫描否定)住院半月间,曾2次下达病危通知。经竭力救治,以上危象消失,但头痛未止,乃出院服中药。当时主要证候是:两侧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一昼夜发作3次,每次约2小时,疼痛时频吐稀涎,伴咽痛。先服丹栀逍遥散合银翘散加减17剂无效,改服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味(复方药物多达19味,其中有吴茱萸、生姜各3克,党参、大枣各10克)20剂,亦无明显效果。刻诊:证候如前,近来更增烦躁不安,口干,连连饮水不能解渴,纳差,大便偏稀,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略数。
窃思头痛、呕吐稀涎,乃运用吴茱萸汤之客观指征,可惜前医小其制,又混杂于庞大复方之中,扼腕掣肘,宣其少效;曷不让其脱颖而出,任重力专以建功?然而四诊合参,明明一派热象,如何用得?用不得,方将安出?
一筹莫展,只好重询病史,刨根究底,竟渐渐问出了所以然:患者近几年3月至10月每天坚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又因功课紧,常饮浓茶以提神。至此余意已决,毅然出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各15克,党参、大枣各30克。嘱其试服2剂,如服后口干、咽痛加重,亦须坚持服完。
1月4日复诊,恰余他适,由江尔逊老中医接诊:服1剂,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及咽痛均大减,已不呕吐稀涎,口干、烦躁亦减轻;服完2剂,疼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满闷。江老将党参、大枣各减至15克,加厚朴15克,法半夏10克,续服3剂,疼痛完全消失,纳增,腹宽松,大便转正常。余复视其舌,舌质仍如前,苔白微黄薄;诊其脉,已无数象,仍弦而带滑。乃书六君子汤(常用量)加桂枝(寓苓桂术甘汤意),嘱其多服以资巩固。因相距不远,1周追访1次,至今3个月未复发。”
此案头痛,呕吐,吴茱萸汤证皆备,而且此案还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以吴茱萸汤治头痛不限巅顶部;第二,吴茱萸汤证俱备,虽夹有热象,仍用吴茱萸汤,经方大家曹颖甫也有类似医案,也是有热象的情况下用吴茱萸。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在讲“方证对应”时,提出只要“但见一证便是”,连舌脉都不用看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我们并不是不用辨证,不用看寒热虚实,只是有时用药,不需要太过掣肘而已,对于这个我会继续论述。
莉娜又按:除了吴茱萸汤,仲景治“呕”的还有很多方剂。如同治疗“支饮”,《金匮要略》所列的方证就有木防己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十枣汤等,这些方药临床使用时当须根据各方证的主症和伴随症状互参鉴别,抓住方证背后隐藏着的“病机”。
五苓散治“水入则吐”,看似与吴茱萸汤证最为相似。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需要跟五苓散证的“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鉴别。五苓散证也头昏,吐涎沫,但很少出现吴茱萸汤证头痛的情况。吴茱萸汤证还会有胃的症状,如胃胀、反酸、吐清水、下利,也可以出现头痛、肢端冷等症状。试看江应宿的五苓散医案:“江应宿曾治一人,年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即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猪苓12克,泽泻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桂枝6克。”
小柴胡汤证,除呕吐,还可能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试看刘渡舟医案一则:“李某,女,38岁。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已百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3剂呕止烧退。
大柴胡汤也止呕,不过当有“心下急,郁郁微烦”的兼证。
大黄甘草汤,也是治“食已即吐”,但此证会有明显腑气不通的表现。
葛根加半夏汤,治恶寒,身体疼痛,伴呕吐,《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胡希恕有医案一则:“任某,女,21岁。昨日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泄,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证。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服1剂证大减,2剂症已。”
旋覆代赭汤,治中气虚的呕吐。《伤寒论》第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张璐《伤寒缵论》:“汗吐下法备而后表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痰饮上逆,故作痞硬。”
半夏类方也止呕,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半夏干姜汤、生姜半夏汤皆治呕吐。
桂枝汤也止呕,《朱木通经方医案》里面就有一则桂枝汤治流感头痛呕吐的医案。
-END-有用就扩散
有用就点在看相关阅读: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吴茱萸汤治疗巅顶头痛案剧烈头痛案
五苓散《经方发挥》五苓散五苓散加滑石治疗口渴案五苓散治汗证案五苓散加味治痛风案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
作者/黄仕沛,何莉娜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喜欢黄仕沛前辈的书,欢迎购买正版图书多多支持
I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