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154126.html
节选自《任应秋医学全集》
一
古代曾经流行一种热性病——伤寒病,病情是较严重的,死亡亦很快,正如《素问·热论》所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而死亡的多半都属于“两感证”。故《素问·热论》又说:“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所谓两感,即脏与腑同时俱受寒而病,以致脏腑两伤,营卫不行而死亡[1]。正因为伤寒病在当时对人类生命的威胁这样大,除《素问》《灵枢》于本病的刺法都有专篇记载外,汉、唐之际,研究的颇不乏人;虽然文献遗佚已甚,多不足征,而王焘仍说“诸论伤寒,凡有八家”[2]。即《阴阳大论》、王叔和、华佗、陈廪丘、范汪、《小品》《千金方》《经心录》。其实书中还列有《肘后》《深师》《集验方》《崔氏方》、张文仲、《古今录验方》诸家的方治,并不是八家的问题。其中除王叔和主要是“搜采仲景旧论”而外,其他各家不惟是没有完全搜采仲景,如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3]证明许多都不曾见过仲景《伤寒论》的,所以各家方治均不同于仲景。即如巢氏《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亦有许多不同于仲景的地方。可惜这些文献都保存得不够完整,尤以《阴阳大论》、华佗、陈廪丘《方论》、范东阳《范汪方》、陈延之《小品》、宋侠《经心录》、释僧深《深师药方》、姚僧垣《集验方》、崔知悌《崔氏方》、张文仲《备急方》、初虞世《古今录验方》诸家,都为一鳞半爪了。但就现存仅有的文献中,亦可以看出诸家于伤寒病的研究还是很有成就的。例如:《阴阳大论》认为“伤寒”与“时行气”不同,伤寒是伤于冬时严寒的正气,时行是感于非时之气;伤于严寒而即病,是为伤寒病;虽伤于寒,而寒毒藏于肌肤,没有即时发作,至春可以病温,至夏可以病暑。这不仅分辨了伤寒、时行、温病、暑病之不同,伏气为病之说,比《内经》所言更具体了。所以王叔和、《巢氏病源》、《小品》、《千金方》等都采用了这一学说[4]。
华佗认为伤寒病治得愈早愈好治,愈迟愈不易治。病在皮,治以摩膏火灸;在肤治以法针,或服解肌散发汗;在肌仍当发汗。如在胸,宜用吐法;在腹或入胃,便当用攻下。这是治伤寒病的一般大法。而治法的施用,又与季节气候的变化大有关系,他主张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的方法又有两个方面,在冬及初春,气候大寒,可用摩膏火灸,以及温热药来发汗;从春末到夏末秋初,气候大热,可用清凉方剂,不宜随便用火灸。吐下的处理,尤当以脉证为凭,无热而狂躁者,可用五苓散,并刺喉以探吐,去其毒物;若热已入胃而脉快者,为实证,便当急下;若脉朝平夕快,便当少下。另有一种虚烦热证,似伤寒而实非,汗吐下均所当禁,不可妄投[5]。
陈廪丘鉴于发汗法用于伤寒病,是个重要环节,但临证时有发汗而汗不出的,更有个别的人,本来就不容易出汗,因而用发汗法也有困难,他主张用熏蒸法来发汗,这确是一种有效的发汗方法。熏蒸法发汗虽有效,但亦以体润为宜,若失血和下利的虚羸者,更当慎用[6]。
范汪引据《素问》,阐发了人伤于寒反更为热的病机,主要是阴极变阳,寒盛生热,热盛生寒而成,所以诸病伤寒的,往往发热恶寒。其用栝蒌汤治渴,只栝蒌根一味,秦皮汤、豉薤汤、蕙草汤、通草汤等,通疗伤寒下利,竹皮汤治交接劳复卵肿等,均为简易方剂[7]。
《小品》反对“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的说法,而认为伤寒与天行温疫是大有区分的。所用白薇散、鸡子汤、葛根汤三方,都是发汗解热不同的轻重方剂,余如射干汤疗喉哽,葳蕤汤疗胸背痛,茅根橘皮汤疗呃逆,芍药地黄汤、茅花汤、麦门冬汤疗衄血,漏芦连翘汤疗丹疹,犀角汤疗热利,青葙子散疗蚀生疮,秦皮汤疗目赤痛等[8],在临床上都很合用。
《经心录》提出“治疗伤寒稍有错误,便复手取祸”,应与热病、风温、湿病、阴毒、阳毒、热毒、温疫天行等与伤寒相类似的疾病,详加审辨[9]。
《深师》传疗伤寒二十二方,第一方用葛根半斤,乌梅十四枚,葱白一握,豉一升。在发汗之中,略加收缩,颇宜用于卫阳不固者。其黄芩汤用黄芩、桂心、茯苓、前胡、半夏等,是小柴胡的变方,颇宜于呕逆胸痞而因于痰饮者。其石膏汤由三黄汤、栀豉汤加石膏麻黄而成,遍解三焦表里之热,亦自成矩法。他如甘草汤、半夏散、赤苏散、干姜丸、甘竹茹汤、大橘皮汤之治呕哕,贴喉膏的疗喉痛,豉丸的疗宿食,黄柏蜜方、升麻方之疗口疮,酸枣汤之疗不眠,桃皮汤、龙骨汤、黄连犀角汤之疗疮,大青龙汤、葵子汤之疗劳复等[10],均是临证时值得参考的方剂。
《集验》疗伤寒十一方,第一方真丹砂一味,治头痛壮热脉盛。第二方葱、豉、童子便三味,用以发汗。第三方猪胆、苦酒、鸡子三味,以养阴退热毒。第四方大柴胡汤,即仲景大柴胡加知母、葳蕤、甘草,治烦闷谵语、便秘。第五方大青、甘草、阿胶、豉四味,治出斑疹。乌扇膏、升麻汤治喉痛,柏皮汤治血利等,施于临床,行效均著[11]。
《崔氏方》除传度瘴散、神丹丸、葱豉汤、葛根汤(葱白、豆豉、葛根)、麻黄汤(麻黄、葛根、葱白、豆豉)、黄连解毒汤、增损四顺汤、陟釐丸外,并有灸法、蒸法、姜兑法等。其中尤以增损四顺汤治少阴下利,效果良好;方用炙草、黄连、人参、干姜、附子、龙骨六味,腹痛加当归,呕加橘皮;兼有理中、附子、泻心诸方之长,脾肾兼顾,阴阳两摄,的是良方。滑石汤、瞿麦汤治伤寒小便不利,据崔氏所记,仲景的桃花汤,亦出自阮氏[12]。
张文仲疗伤寒十八方,其中传太医疗败伤寒一方最为突出,方用鳖甲、升麻、前胡、乌梅、枳实、犀角、黄芩、甘草、生地黄九味,治阳毒发斑,清解血热,最为奇验[13]。
《古今录验》疗伤寒十九方,其中的解肌汤、调中汤都有卓效。解肌汤用葛根、麻黄、茯苓、牡蛎四味,两解表里水湿。调中汤用大黄、葛根、黄芩、芍药、桔梗、茯苓、藁本、白术、甘草九味,治热结四肢而腹泻,解结热,利中焦,颇具法度。桂枝汤加黄芩名阳旦汤[14],足补仲景所未备。
以上这些虽是不完整的记载,但已经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了。
(待续)
参考文献
[1]王冰注云:“脏腑相应俱受寒,谓之两感。”而《热论篇》亦云:“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阳俱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说,三日乃死。”
[2]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首篇。
[3]见《千金要方》卷三十一第十三页(《道藏》本)。
[4]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一页。
[5]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第三第四页(《道藏》本)。
[6]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第六页(《道藏》本)。
[7]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五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8]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六、十八、十九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9]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八页。
[10]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十七、十八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11]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二十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12]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二十九至三十三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13]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三十四至三十六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14]见《外台秘要方》第一卷三十七至三十九页,第二卷伤寒下诸病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