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一方,虽为五官九窍之病,却与脏腑

丽泽通气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具有益气升阳、祛风散寒的功效,主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闻香臭,是鼻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不闻香臭,即嗅觉减退和丧失,常有两类。因鼻腔或鼻窦的病变,致鼻腔气息不通利而引起者,现代医学称阻塞性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解除鼻腔堵塞后,嗅觉可迅速恢复;因嗅粘膜、嗅神经及其末梢的病变或受病变侵犯所引起者,称感受性嗅觉减退和丧失,虽然解除了鼻腔堵塞,其嗅觉不能很快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在临床上,这两类嗅觉障碍常同时存在。《外科大成》说:“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

中医学认为,嗅觉的生理病理与肺、心、脾密切相关,因鼻为清道,司嗅觉,为肺之系,心主五臭;脾主升清,清阳出上窍。故鼻为肺之体,脾之所养,心之所用。《内经》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金匮真言论》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难经》说:“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

李东垣说:“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又说:“鼻本主肺,而复能闻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于己也,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对于此证的治疗当从肺,心,脾论治。治法当以散寒邪,养脾胃之气,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窍通利,自然可闻香臭,也就是嗅觉恢复。

丽泽通气汤的组成为黄耆4钱,苍术3钱,羌活3钱,独活3钱,防风3钱,升麻3钱,葛根3钱,炙甘草2钱,麻黄(不去节,冬月加)1钱,川椒1钱,白芷1钱。上(口父)咀,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2枚,葱白3寸,同煎至1盏,去滓,食远温服。忌一切冷物及风寒,凉处坐卧行立。本方以大量的黄芪温补卫气,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胃,并养心气。苍术燥湿健脾,补中虚以固本。升麻,葛根,麻黄,白芷,防风,羌活,独活等风药,在使以生姜,葱白升阳散寒除湿,苍术,川椒温燥而除湿,共同组合以利脾肺之气,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诸药合用,湿浊得散,阳气得升,脾胃之气得养,肺气得疏,卫气得补,心肺之气得以交通。

总之,中医学的鼻病很多,如鼻鼽(过敏性鼻炎)、鼻痓(慢性鼻炎)、鼻渊(鼻窦炎)、鼻槁(萎缩性鼻炎)、鼻燥(干燥性鼻炎)、鼻衄(鼻出血)等,当然,由于它们的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也不同,但是鼻鼽就与本方证基本相似,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多发性鼻病,一般发作突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或伤失。特别是感受寒气而发病的患者很多,其主要原因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导致肺气虚而引发。

李东垣的一方,没有调气药,为什么以“导气”来命名呢

湿热内蕴,脾胃不足,李东垣的方剂值得信赖

中医学有奇经八脉之说,张锡纯的一方就与此有关

《兰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东垣为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而设

李东垣的一个小方,是后世医家引用的眼科名方

众兴药材

您的赞礼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7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