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0110/7745188.html
防
FANG
FENG
风
防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e(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产于东北、河北、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名字由来
历代本草均以“防风”作为药材正名,李时珍言:“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又如《本草原始》中记载:“防,御也。此药身去身半已上风邪,稍去身半已下风邪,廼御诸风要药,因名防风,又一名屏风。”因其自古便有祛风邪的功效,故名防风。
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记载:“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苏颂除汇总前人所载产地以外,新增江浙等产区,并附“河中府防风”“齐州防风”“解州防风”“同州防风”4幅药图。
“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採根,暴干。”所附“解州防风”(解州即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图中防风根稍弯曲,无侧根,根头顶部有多数毛状基生叶柄残基,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
(一)首先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防风吧
1.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2.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3.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4.基本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5.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北防风
(二)那么防风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临床应用
1.表证:本品味辛发散,以祛风见长。因其药性平和,微温不燥,甘缓不峻,素有“风药中之润剂”(《本草蒙筌》)之称。故凡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皆宜。若治风寒夹湿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等,可与羌活、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关活丸(《中国药典》)。治风热感冒,症见头痛体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常与薄荷、荆芥、连翘等同用,如感冒舒颗粒(《中国药典》)。对于表虚,腠理不固,易于感冒者.可与黄芪、白术等配伍,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2.痹证:本品味辛微温,既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为“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药鉴》)。凡风湿痹痛,或一身尽痛,皆可配伍使用。若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常与透骨草、川芎、当归同用,如坎离砂(《中国药典》)。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同用。3.破伤风:本品既能微处则又能息由风以达感主要用于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因其药性缓和,重在祛风,止痉力缓,故用治破伤风不能独胜其功,多作为辅助药用。4.此外,本品尚能祛风止痒,用于风邪郁闭肌表所致皮肤瘙痒。炒用能止泻,可治疗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痛泄泻。
临证备要
煎服,5~10g。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相关配伍
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
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禁忌(使用注意)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三)防风的古今中外
1.本草摘要:《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本草蒙筌》:“治风通用,散湿亦宜。”《神农本草经读》:“风伤阳位,则头痛而眩;风伤皮毛,则为恶风之风邪;风气害空窍,则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跷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
2.现代研究:主含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等,另含香柑内酯、酸性多糖、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升麻素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总量不得少于0.24%。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
(四)最后再讲个防风小故事吧!
传说古时大禹治水,当“地平天成”之时,在会稽大会诸候,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各州省诸候,纷纷赶到会稽山下一片欢腾,史称“执玉帛者万国。”可是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满肚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
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晕脑胀,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参考文献:[1]王艺涵,赵佳琛,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经典名方中防风的本草考证[J].中国现代中药,,22(08):-.[2]邹婧,王悦,张学涛,宋兴爽,姚中伟,唐春伟,王玲娜.防风的本草考证[J].安徽农业科学,,48(11):-.
[3]百度百科——防风
[4]周祯祥,唐德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药学》——防风
文字:林榴芬
排版:林榴芬
图片:图源网络及文献,侵删
帮忙点点赞和在看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