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成三代理工科,一颗中医心,勘破中医科

受父亲影响,他先学理工,再学中医,从事地表与岩层移动研究工作,隐约悟得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正与之类似,中医是一个虚拟的临床医学理论模型;拜得同有理工科背景的中医明师,他终于弄明白中医原本是概念清晰、逻辑自洽、方法先进的一门系统科学。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十几年来,他继承先师衣钵,揭示经典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对现代中医进行批判,指出诸多概念不符合经典及违背逻辑之处。虽收效不大,但坚持不懈。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父亲培养自己那样,“先理工、后中医”地培养女儿(女儿现在是生命科学博士),并将几代人的研究成果,尽可能传播给更多的新一代。

他是“非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亦非科学主义者”的中医经典理论科学性原理研究学者于建成老师。建木医社有幸进行专访,下面和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医人生吧!

访谈嘉宾

于建成中医经典理论科学性原理研究学者

于建成,理工、中医双学历。预科、学历、师承、家传教育经历齐备。国学与科学基础扎实,对五运六气、易经、河图洛书、道德经都有深入研究,系统自学哲学、天文学、系统科学、量子力学、生物学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四十余年,基本揭示出中医经典理论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了中医经典理论框架体系与各家学说的流变。严格秉持经典中医五运六气、经络、藏府病机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中医全科临床。

三代理工科,一颗中医心勘破中医科学性

对话/于建成陈剑城

先学理工、后学中医,拜明师探求中医本质

建木医社:于老师好,您是理工、中医双学历,预科、学历、师承、家传教育经历齐备,可以介绍下学习中医的经历吗?

于建成:我先解释下预科。中医教育方式有学历、师承、家传、自学等多种,大家都很熟悉了,唯独预科比较少见。这里所谓的预科,是指在取得非医专业大学文凭之后,才去读医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医学的教育就是实行这种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拓宽了医生的视野,是“功夫在诗外”的体现。

在我国,年,北京、南京、上海、医院校曾进行“非医攻博”试点。中医学界期望,借助非医攻博者原专业的素养,为中医做出巨大贡献。诸如,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创造中医现代化诊断工具、中医智能诊疗系统、理顺中医医学思想史等等。但是,从几年前停办“非医攻博”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达到办学预期。当然,这也怪不了这些博士们,而是中医教育的问题。

▌在父亲要求下,先学理工再学中医

我是在年那年考大学的,当时家里人希望我学中医,我对中医也挺感兴趣,因为在高中时期,经常听父亲讨论中医。我的父亲原先是学雷达的,后来转学的中医。那时候父亲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发现现代中医存在不少概念模糊、前后矛盾的地方。

前卫生部长崔月犁先生在年出版的《中医沉思录》中指出:“中医学中没有比概念和思维混乱更为严重的问题了。”其实,这一问题,早有中医界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当时,我父亲也已经意识到,中医卓越疗效的背后,必然有其严谨的理论,不可能像现代中医这样概念和思维混乱。

那时候,我父亲认为,学中医首先要有逻辑素养,才能理清中医概念,所以要求我先学理工再学中医。秉持这样的理念,我报考了一个工科大学,选择测量专业就读。同时,课余我系统学习中医教材和《黄帝内经》,试图追本溯源、理清脉络,找出现代中医概念和思维混乱的根源。

大学毕业之后,为了生计,我从事了一段时间测量专业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研究相关工作。直到后面选择成人教育,就读中医,完成学历教育经历,才开始转型到中医临床工作当中。

▌意识到中医是虚拟的临床医学理论模型

先理工、后中医,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有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中医。

我逐渐意识到,中医应该是一个虚拟的临床医学理论模型,中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和我从事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研究方法相似——虽然研究的是岩石位移和变形,却无须研究地质学、力学,无须研究每一层覆岩的弹性和塑性、蠕变和松弛及扩容,更无须研究岩石的化学成分,无论是概率积分法、典型曲线法、剖面函数法、有限元法、还是本人发明的复杂地质构造下开采层发育不均的高斯函数网格法,都是通过虚拟地建立一个模型,看是否与以往的观测数据相吻合,通过调整重新观测获得的参数,预计其它开采区域围岩与地表位移和变形的规律。中医不是通过解剖结构,而是研究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生命现象,从而构建了一个虚拟、复杂、全面、实用的临床医学理论模型。

大概九十年代初,我就有了上面的认识,但当时不知这是黑箱法,直到拜师陈功老师后,才系统学了系统科学,真正了然无疑的确信。

▌拜明师,继承衣钵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可以这么说,我从八十年初开始学习中医,经历二十余年,虽有些见地,但也没有彻底弄清中医的本质。

期间,我试图拜师学艺,但除了经验之外,理论上并没有遇到解惑之人。

直到年,有幸拜了先师陈功,才弄明白中医原本是概念清晰、逻辑自洽、方法先进的一门系统科学。

先师成千弟子学生,当时竟说只有我一人读得懂他,可见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之所以这样,大概就是我已经有了些黑箱法的思想萌芽,才能读懂师父。

在继承了先师的衣钵之后,在先师的指导下,我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天文学和日地物理学上,揭示了中医五运六气的科学本质,并不断用科学语言解释中医的诸多概念,算是没有辜负先师的厚爱。

陈功先生揭示中医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建木医社:陈功先生曾呼吁“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他将中医基础理论框架总结为四部五论,揭示中医基础理论固有的科学性,与不少科学界人士进行了交流,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于建成:陈功老师原先是学物理的,和我父亲的经历类似,机缘巧合下,又学了中医。他当时在卫校主讲《内经》和《伤寒》,陈老师说做教师就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人云亦云,教授学生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他就对《内经》逐句逐篇研究,再举一反三、综合归纳,不但理解了各篇的理论内涵,也总结出了中医基础理论整体架构,这就是四部五论。

▌中医基础理论整体框架——四部五论

四部五论,是由五种理论分为四个部分组成。五种理论是:阴阳论、形器论、经络论、脏象论和气化论,阴阳论分别与后四种理论相结合,贯穿四部四论之中。简略地说:

阴阳论,五论之首,阴阳不仅是对立统一,更是生命的主宰,决定生命生长老已。所有疾病都是阴阳不协调造成的。

形器论,分形体说和器官说。形体说,身体的任何局部都是全身的缩影,即全息现象。器官说,借用解剖名词,虚指其名,实指各种功能,借助官和器比喻功能及各功能间的关系。

藏象论,从时间上认识生命规律和疾病。经络论,从空间上认识生命规律和疾病。气化论,从精气神形上认识生命规律和疾病。

▌中医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系统科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老师在中医学术会议上提出“中医解剖概念皆为虚指”,是借用某种解剖所见的名称,指代一系列功能。当时引起很大反响,一度有专家找他合作,想要一起完善现代中医理论。

但专家的意见是,中医解剖概念既有实指,也有虚指。

陈老师认为,虚指的概念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指成分,既然指其名而代之,最好有一定的根据,没有也没关系,无论解剖上见到或见不到都无关紧要,切不可把实指成分看重,否则中医理论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果不其然,陈老师一语成谶。现代中医教材,就是实指用西医理论冒充,虚指是什么肝系统、心系统之类的,让人学的一团浆糊。

陈老师与很多科学界人士有过交流,据说其中就有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对陈老师的研究成果表示首肯,也认为中医具有系统论思想,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系统科学。

中医界接受中医是系统论,尤其是复杂性科学的说辞,因为这听起来很时髦,也很自嗨。但是,中医界却不接受系统科学方法的说法,比如黑箱法、虚拟建模等。铁定中医不懂解剖、不懂血液循环、不懂肝分泌胆汁,怎么得了?一方面用“司外揣内”,大谈中医的象思维,另一方面极力否定黑箱法。其实,“司外揣内”根本不是现代中医理解的那个意思,象思维即形象思维,也不是通过现象研究本质。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发展之路。但是,现代中医没有守正,而是对中医概念和理论加以西医化改造,使得中医学中概念和思维混乱不堪,根本做不到真正创新和与时俱进。先师呼吁“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追本溯源,回归经典,理清脉络,明确概念的内涵,阐明理论的本质,把中医基础理论讲清楚。

其实,很多科学界人士研究中医,对中医也有深刻的认识,比如有学者指出,《内经》就是一个数据库,所有的概念都是一个症状提示的某种功能减弱或丧失。这就非常接近《内经》的理论实质了。只不过不能与中不中西不西的现代中医嫁接,目前还不被中医学界广泛接受。

中医不独属于体制内的中医,她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必将成为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回归经典,明确中医概念内涵,阐明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吸引各界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像西医一样,得到各学科的强大支持,决不能像现在这样,中医学中概念和思维混论不堪,业内都无法有效沟通和交流,更别说让业外人士理解和接受了。

非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亦非科学主义者

建木医社:您曾经说,自己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但主张中医经典不能随意篡改,也不是科学主义者,但主张中医一定要用现代科学加以检验,却不能把现代医学内涵加进去。怎么理解?

于建成:中医是通过观测,虚拟构建数理模型,用之临床的系统医学。

既然是虚拟构建的,那当然也可以通过观测,另外建立一个严谨的数理模型来指导临床。比如,后世中医有卫气营血辨证,一个传染病症状由轻变重的模型;有三焦辨证,胸腹盆腔症状的模型。尽管此“卫气营血”非彼“卫气营血”,此“三焦”非彼“三焦”,不过也未违背“中医概念不过是符号罢了”的原则。

只是要注意,后世医者不能用此概念强解经典同名概念,一个系统模型内的所有概念都只适用本模型,修正了,或减少,或添加,不符合这个系统,那这个模型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我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但主张中医经典不能随意篡改。

为什么中医概念或理论必须要用现代科学加以检验呢?如果不加以检验,中医就会云山雾罩,既不能准确说清症状,也不能说清科学原理。

讲个故事,我曾经在一个中医群里提出一个问题:何为气滞,怎么用现代科学解释?大体一致回答,气滞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现代科学解释是能量淤积。再问,那这个淤积的能量是势能还是动能?回答就顾左右而言他,甚或言语铿锵,不可言说其状了。

这就是受气一元论影响,“不是物质,就是能量”地乱说一通。其实呢,中医的气滞,是一个症状,指局部的胀痛和窜痛,胀久则窜,窜后还胀。按着经典中医理论,肺藏宗气,主心跳、行呼吸、下气街而行百脉。按着现代科学的理论,所有肌肉都在搏动、蠕动、伸缩,胀痛就是其蠕动的波频没有了,窜痛就是代偿性频率增快,痉挛了,当然是痉挛的其中一个表现。所以,治疗就用理气药,不管何处的气滞都得理气,讲了一堆心主血液循环,气滞也得治肺,肠道与解剖的肺没有关系,气滞也得治肺,恢复其蠕动的频率。

为什么中医概念不能加入现代医学内涵呢?很简单,中西医概念不可通约,强行通约的话,就会违背逻辑,驴唇不对马嘴。比如,中医教材讲述五脏,先讲解剖,再讲五个脏器中西医混搭的内涵。比如中医的心,首先讲心脏解剖形态,讲完了血液循环,再讲心主神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解剖学的心脏可以任物吗?因此,浪费大量的中医媒体资源,争论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主张心主神明者,说早晚能在心脏中找到主神明的激素,谁去找,生命科学家会信这种疯话吗?主张脑主神明者,怎么在中医只有五脏六腑的理论体系中,加入脑的概念?

所以说,我不是科学主义者,但主张中医一定要用现代科学加以检验,却不能把现代医学内涵直接加进去。

现代中医逻辑混乱,中医发展有三条路

建木医社:对于现代中医常常逻辑混乱,您曾经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地进行批判,近些年好像温和许多,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心态变化?

于建成:由于现代中医学中概念和思维混乱,人们又不得不去理解它,造就了对经典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的这个局面。中医学中,几乎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一人一个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并坚信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以至于有个谚语说,“聪明人学不了中医”。什么意思呢?是说现代中医理论概念和思维混乱,不偷换概念、诡辩式地虚假理解,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聪明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接受不了违背逻辑的东西。

▌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为例

举个例子,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为了阐述“医理”,现代中医先杜撰一个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断章取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至于中气是不是浊阴,一定要跳过去。中气下陷是阳气不升,还是自己虚了下陷,不可问。《脾胃论》讲中气,中气一定是脾气,所以得健脾。健脾却不管用,还得用黄芪升阳固表,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至于脏器下垂哪来的表证,不可深究;柴胡,仲圣用来治气上逆,不可钻牛角尖。现代中医所谓的中医思维,像这样的解读,简直就是一锅浆糊。

其实,读了《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气运衰旺图说篇,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什么中气,而是有中有气,所谓的气是四季(每季少十八天),所谓的中是四季之末各寄十八天。四气即四脏,中即脾。补中益气,就是补益脾和四脏。离开中医虚拟建模,用西医解剖生理学改造中医的五脏,结果就是不诡辩,就不能“阐明”“医理”。

▌中医发展的三条道路

我认为,中医发展应该有三条路:

一是,以其它科学方法做为主体,中医做为客体,挖掘中医宝藏,为西医临床做贡献;

二是,以其它科学方法做为主体,中医做为客体,诠释中医科学原理,发展生命科学;

三是,以中医为主体,其它科学为客体,用中医方法处理其它科学的认知。

做到第一条很简单,不用管中医理论怎么说,直接把中医的经验当做宝藏挖掘就是了。后两条要做到的话,必须要中医基础理论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能够解释古往今来的经验。

目前,第一点做的比较好,光中医科学大会就举办了七届。而第二点和第三点,基本没人去做,有人做了,也没人响应。

我认为只做第一条,不做后两条,中医必然走向衰亡。因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扭曲,势必会逐渐让古往今来的经验效果减弱,甚至丧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10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