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话中医泻黄散

《脾胃论》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6g)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9g)升麻一钱(6g)

古代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本证乃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

君药-黄连: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臣药-升麻: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达“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升麻: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臣药-生地、丹皮: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胃热伤及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佐药-当归:当归养血活血,合生地滋阴养血,合丹皮消肿止痛,为佐药。

使药-升麻: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热毒内彻而解。

本方清热与凉血并用,苦降与升散同施,养阴与泻火兼顾,但以清降为主。

本方为治疗胃火牙痛之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胃经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七钱(6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9g)甘草三两(6g)防风去芦,切,焙,四两(9g)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1.泻黄散与清胃散

相同点:泻黄散与清胃散皆有清胃热之功。

不同点: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属清散并用,兼顾脾胃。

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8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