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方中六个重点把握
1注意十八反和十九畏。
虽然古今均有特意用此反和畏来组方遗药并取得独特疗效者,但为避免事故瓜葛,安全起见,从临床常用实用出发,一般应注意下列四个配伍禁忌,即乌头(附子)反贝母、半夏、白及、瓜蒌;海藻反甘草;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2强调用药禁忌。
妊娠要禁用活血、通经、祛瘀、破气、辛热的药物如桃红、虫类药、大黄、枳实、附桂、干姜等。还要注意每类药物的证候禁忌,补药要防止滋腻碍胃,对脾胃湿盛、邪实者要禁用。
3“忌口”。
如寒证服药要忌生冷,热证服药要忌辛辣油腻,疮疡皮肤病服药要忌鱼虾腥物、刺激发物,湿热证服药忌酒、油腻、辛辣,服补气药忌萝卜,癫痫等风痰病忌雄鸡、蘑菇发物。
4重视反佐和引经。
如用桂附补肾阳时怕辛热太过可佐人肾经的寒药黄柏;补中益气汤中治气虚的大量药中加当归这个血分药,以便阴生方能阳长;理气的四逆散中加一味郁金调血以便血行气行。至于引经药,有两个概念:1分部引经。上行者用桔梗、升麻、柴胡、蝉衣、菖蒲、桑枝、姜黄、葛根;下降者用川牛膝、桑寄生、木瓜、独活、车前草。2分脏引经。人心者用黄连、枣仁、琥珀、朱砂、远志;人肝者用薄荷、川楝子、柴胡、桔梗;人脾者用山药、干姜、半夏、砂仁、知母;人肺者用桔梗、百合、沙参、橘红;人肾者用肉桂、黄柏、牛膝、鹿角霜。
5注意先煎、后下等特殊用法。
如用钩藤降压、茵陈除湿要后下;生石膏清热要先煎;五味子降转氨酶要研末吞服。
6熟悉习惯给药。
给炒的有山楂、麦芽、苏子、杏仁、枣仁、苡仁;
给制的有苍术、附子、远志、半夏;
给蜜炙的有黄芪、桑白皮;
给醋制的有元胡、香附、五味子、青皮、乳没;
给煅的有龙骨、牡蛎;
给炭的有艾叶、地榆、侧柏、杜仲。
综上所述,可见对方剂学决不能一成不变,特别不能以“汤头歌诀”死记硬背,否则临床会失于加减变化而降低疗效。
余以为方剂学只是一种组方配伍的样板,关键要掌握古今方剂的组方特点,再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应用,巧妙配伍方能明显奏效。
比如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有五个组方特点:
1健脾补气,用参、芪、术;
2小量升提,用升麻、柴胡;
3补气补血,阴升阳长用当归;
4补而不滞,用陈皮;
5升提免泄利,不能用云苓、苡仁。
掌握这五个组方特点,然后面对临床实际可以组成多个补中益气汤类,而且针对性更强,疗效就越高。
比如临床治气虚证类的糖尿病,在健脾补气的特点中要免用党参,因为党参虽然补气,但会升高血糖;
在补气补血特点中,要改用生地,因为生地降血糖的作用要比当归强;
升提的特点要改用桔梗,因为桔梗除升提外还可宣肺,肺脾同治对消渴病更有效。
这样补中益气的五个组方特点没有丢,而临床更适合糖尿病,疗效自然比原方更高了。
再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苇茎汤,4味药四个组方特点:
芦根的清肺,冬瓜仁的除痰,苡仁的利湿和桃仁的祛瘀,是用治肺热痰瘀的有效方剂。
如果用治肺癌则可加清肺的鱼腥草,利湿的白花蛇舌草,祛瘀的丹参,疗效就会明显提高。
还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是治疗风热外感的著名有效方剂,有三个组方特点:
1辛凉解表用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
2发汗透表用荆芥、豆豉,
3清热祛邪用竹叶、芦根。
如果流感由病毒引起的加人清热的板蓝根和疏解的柴胡,其抗病毒的效应就会更显。
凡此种种,只要掌握好50首左右的古今代表效方,也就是50个组方样板,那么临证时的汤头就会自然形成,而且疗效明显。再说一句:不要死背汤头,要掌握组方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