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记之中草药玄参

中草药玄参

学名:玄参

别名:重台、正马、玄台、鹿肠、鬼藏、端、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花语:难舍的温暖

药用:根入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味甘;苦;咸;性微寒。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藏。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②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③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④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⑤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⑥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⑦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⑧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食用

玄参的食用方法

1、菊花玄参茶

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玄参15克,甘草3克。

开水泡代茶饮。

适宜睡眠不足、虚火上炎者。

2、玄参炖猪肝

玄参15克,猪肝克,菜油,葱,生姜,酱油,白糖,黄酒,水豆粉各适量

将猪肝洗净,与玄参同放铝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捞出猪肝,切成小片备用。将锅内加菜渍,放入葱、姜,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将酱油,白糖、料酒少许,加原汤少许,收汁,勾入水豆粉。将透明汤汁倒入猪肝片中,拌匀即成。

养肝明目。

相关配伍

1、配麦冬:玄参咸寒,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利咽散结。麦门冬甘寒,清心润肺,养胃生津,止渴除烦。亥参入肾偏清热,麦门冬入肺偏滋阴液。两药相合,一清一滋,金水相生,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甚效。

2、配牡蛎: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痛。而牡蛎能软坚散结,平冲潜阳。两药相伍,滋阴泻火,软坚散结,解毒消散之力强,用于治疗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痰核等。

3、配贝母:两药相配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用于凡肝肾阴虚,虚火内动,灼津成痰,痰火凝结而成之瘰疬,也可加入海藻、昆布、牡蛎、瓜蒌等软坚化痰药。肝火旺者,酌加丹皮、栀子、夏枯草等。

4、配升麻:玄参能滋阴降火,润燥解毒利咽,升麻能升散透邪又长于解毒,两药相伍,外散而不助热,降泄而不助邪,使壅结之邪毒能透解无余,用于治疗时邪疫毒,咽喉肿痛不利,口腔糜烂,腐臭等症。

本草纲目——玄参

「释名」黑参(《纲目》)、玄台(《吴普》)、重台(《本经》)、鹿肠(《吴普》)、正马(《别录》)、逐马(《药性》)、馥草(《开宝》)、野脂麻(《纲目》)、鬼藏(《吴普》)。时珍曰∶玄,黑色也。《别录》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详。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别录》曰∶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曝干。普曰∶生冤句山阳。三月生苗。其叶有毛,四四相值,似芍药。黑茎,茎方,高四、五尺。叶亦生枝间。四月实黑。弘景曰∶今出近道,处处有之。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恭曰∶玄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未见合香。志曰∶其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润腻。陶云茎似人参,苏言根苗并臭,似未深识。颂曰∶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曝干。或云蒸过曝干。时珍曰∶今用玄参,正如苏颂所说。其根有腥气,故苏恭以为臭也。宿根多地蚕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白二种。

「修治」曰∶凡采得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晒干用。勿犯铜器,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咸。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寒。元素曰∶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之才曰∶恶黄、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本经》)。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别录》)。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瘰(甄权)。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躁,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

「发明」元素曰∶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汗下后毒不散,及心下懊,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玄参。以此论之,治胸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当以玄参为圣剂也。时珍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附方」旧二,新七。诸毒鼠∶玄参渍酒,日日饮之。(《开宝本草》)年久瘰∶生玄参,捣敷上,日二易之。(《广利方》)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发斑咽痛∶玄参升麻汤∶用玄参、升麻、甘草各半两。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南阳活人书》)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水服一盏,立瘥。(《圣惠方》)鼻中生疮∶玄参末涂之,或以水浸软,塞之。(《卫生易简方》)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方)小肠疝气∶黑参咀,炒,为丸。每服一钱半,空心酒服,出汗即效。(孙天仁《集效方》)

烧香治痨

「附方」《经验方》∶用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瓶中封闭,地中埋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两,炼蜜六两,同和入瓶,更五日取出。烧之,常令闻香,疾自愈。颂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时,破瓶取捣入蜜,别以瓶盛,埋地中过用。亦可熏衣。

形态特征

高大草本,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茎四棱形,有浅槽,无翅或有极狭的翅,无毛或多少有白色卷毛,常分枝。叶在茎下部多对生而具柄,上部的有时互生而柄极短,柄长者达4.5厘米,叶片多变化,多为卵形,有时上部的为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稀为不规则的细重锯齿,大者长达30厘米,宽达19厘米,上部最狭者长约8厘米,宽仅1厘米。

花序为疏散的大圆锥花序,由顶生和腋生的聚伞圆锥花序合成,长可达50厘米,但在较小的植株中,仅有顶生聚伞圆锥花序,长不及10厘米,聚伞花序常2-4回复出,花梗长3-30毫米,有腺毛;花褐紫色,花萼长2-3毫米,裂片圆形,边缘稍膜质;花冠长8-9毫米,花冠筒多少球形,上唇长于下唇约2.5毫米,裂片圆形,相邻边缘相互重叠,下唇裂片多少卵形,中裂片稍短;雄蕊稍短于下唇,花丝肥厚,退化雄蕊大而近于圆形;花柱长约3毫米,稍长于子房。蒴果卵圆形,连同短喙长8-9毫米。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宜选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栽培。忌重茬。生于海拔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

繁殖方式

播种

新引种地区可以采用。北方在早春3月用阳畦育苗,先在做好的苗床上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筛些细土,将种子盖严,畦面覆盖一层稻草,保温保湿,出苗时撤掉覆草。间苗2-3次,如幼苗瘦弱,可追施少量肥料。5月上中旬,苗高5-7厘米时,即可定植,株行距及田间管理同无性繁殖。在南方,种子繁殖多采用秋播育苗,植株生长较快,产量和品质亦较春播好。

子芽

子芽繁殖选种和储藏:秋末冬初玄参收获时,选择无病害,粗壮,侧芽少,长3-4厘米的白色不定芽,从芦头上掰下留作繁殖材料。芽头呈红紫色,青色,或开花芽(芽鳞开裂),细芽及带病子芽,均不宜留作种用。收后的种芽在室内摊放1-2天,以免入坑后发热腐烂。选择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土坑储藏,坑深30-40厘米,长宽不宜过大,将种芽放入坑中,厚约33厘米,堆成馒头形,盖土7-10厘米,以后视气温下降情况,逐步加土或覆盖稻草,防止种芽受冻。一般每坑放种芽公斤左右。坑的四周要开好排水沟。在种芽储藏期间要及时检查,发现霉烂、发芽、发根及时翻坑。开春前,随天气变暖需逐渐去掉盖土,以防种芽伸长。也可用室内地窑贮藏,在储藏期中,保持温度在5℃以下,并注意勿使发热烧堆引起种芽伸长或干枯。下种时间和方法: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以早种为好。浙江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栽种。在准备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5×35厘米开穴,每穴放种芽1-2个,芽头向上,盖焦泥灰一把,覆土厚约5厘米左右。每亩用种40-80公斤。下种后要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玄参不宜连作,可选前茬作物为禾本科或豆科,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种植。地势以向阳、背风、低坡地为宜。土质粘重、易积水地不宜栽种。深翻平地时要清除残株落叶,拣去石块,使土壤疏松。每亩施厩肥或堆肥1-2公斤做底肥。细耙整平后作畦,畦宽1.3米左右,高20-25厘米,沟宽40厘米。山坡地要横山作畦,以防水土流失,同时注意开好四周排水沟。

生长期中,从4-6月时行中耕除草3-4次。除施足基肥外,在6月中旬再追肥、培土,防止倒伏。干旱时须灌溉,使土壤湿润;多雨积水应及时排水。南方在开花期要将顶部花序摘除,促进根产膨大。

施肥

追肥生长期一般追肥3次。齐苗后施第1次肥,每亩施入粪尿-0公斤,促使幼苗生长。当苗高35厘米左右,玄参生长即将转入旺盛时期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苗施人粪尿0-1公斤,厩肥1公斤,促使地上植株旺长。此时气温较高,在行间应铺一层树叶或嫩草,以降低地温,保持土壤湿度。7月上中旬玄参开花初期,进行第3次追肥,以施磷钾肥为主,每亩沟施过磷酸钙50公斤,草木灰公斤,施后盖土,以促使玄参块根膨大。

除草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第1次在4月中旬,苗出齐以后;第2次在5月中旬;第3次在6月中旬。中耕除草不宜太深,以锄松表土,不损伤块根为度。

培土

培土一般在第3次施肥后进行,将畦沟底部泥土培在株旁。以保护根茎部生长,使白色种芽增多。

浇水

灌溉排水玄参较耐旱,一般不需灌溉。如遇长期干旱,可在太阳未出前浇水。雨季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引起块根腐烂。

摘花

摘蕾打顶植株上部形成花蕾至初花期,及时将花梗摘除,减少养分的消耗,以促进地下块根膨大,提高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

斑枯病

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的,高温多湿容易发病,6-8月发生较重,一直可延续至10月。发病严重时,整株植株变褐枯死。防治方法:玄参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集中烧毁;选择禾本科作物轮作,尽量避免与白术,番薯,花生,地黄,白芍等作物轮作;有机肥经腐熟后施用,勤中耕除草,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每隔7-10天喷施1∶1∶波尔多液进行保护,连续喷3-4次。5月中旬开始可喷施-倍代森铵液,每隔10-14天1次,连续4-5次。

  叶斑病

该病危害叶片,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6月前发病较重,7月后逐渐减轻。防治方法可参照斑枯病。

  白绢病

主要危害根及根茎,南方发生较多。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潮湿季节为发病盛期,可延续至9月。土壤排水不良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均能使发病加重。被害玄参根部腐烂,病株迅速萎蔫、枯死。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忌连作,不与易染病的地黄,附子、白芍、太子参及花生等作物轮作;整地时每亩用1.5公斤的30%菲醌或石灰50公斤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种栽用50%甲基托布津(或用50%退菌特)0倍液浸种5分钟后晾干栽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开沟排水和通见透光,多雨地区应采用高畦种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移出烧毁,去除病穴土壤,并在病穴及四周撒石灰粉消毒。

  虫害棉叶螨

危害叶片,先危害下部叶片,随后向上蔓延,最后叶色变褐,干枯脱落。防治方法:早春和晚秋清除杂草,消灭越冬棉叶螨;7-8月棉叶螨发生期,在傍晚或清晨喷洒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20%三氯杀螨砜-倍液(两种药剂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

  蜗牛

以成贝或幼贝在枯枝落叶或浅土裂缝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危害玄参幼苗,4-5月危害最重,5-6月产卵孵化为幼贝继续危害玄参及其他作物,7月以后在玄参上危害逐渐减少。防治方法:在清晨日出前人工捕捉;清除玄参地内杂草或堆草诱杀或撒大麦芒,可减轻为害;5月间蜗牛产卵盛期及时中耕除草,消灭大批卵粒;喷洒1%石灰水和每亩用茶籽饼粉4-5公斤撒施。

  地老虎

以幼虫危害。幼虫多在夜间活动,常于玄参苗期咬食幼芽,造成断茎缺苗。防治方法:清晨人工捕捉地老虎幼虫;毒饵诱杀,田间发生期可用90%敌百虫0倍液,或75%辛硫磷-0倍液根际浇灌;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效果较好。

本文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5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