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门
小儿之病,虽然叫做哑科,但是望、闻、问、切四诊,同样是有凭有据的。面色之青、黄、赤、白、黑,舌苔之厚薄润燥,有神无神,形体之肥瘦厚薄,容貌之惨舒虚实,都可以眼睛观察到的。所谓望也。声音之盛衰,气息之粗细,喘与不喘,微与不微,可以耳听,所谓闻也。腹痛则其哭也头必俯,项背痛则其哭也头必仰,小便数不数,大便调不调,其父母必能熟知,可以面讯,所谓问也。烧热不烧热。厥冷不厥冷,有汗无汗,可以手摸,两手之脉,可以指取,所谓切也。有此四诊,即得病情。所以,治疗小儿之病,也并非因为其不会说话就无法判断了。现在都依赖仪器检查,然后根据检测来用药,这个做法是很错误的,因为检测的数据也只是一种表象,并不是生病的本质,也弄不清楚是外感还是内伤,只是这里炎症那里病毒,最后到底是怎么引起的还是没弄明白,治疗也是有效有不效,最后医生也不明白,病人也不明白。比如说吧咽炎,为什么会产生咽炎?哪个医生把这说明白的?最后大多都说治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有的自己就好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而中医通过四诊辨证,这是通过现象去分析生病的根本原因,所以治不好也知道自己哪辨错了,治好了也知道是怎么好的,一个高明的中医绝对不会是糊里糊涂治病的。
小儿初生证治小儿初生,只要安静,吃奶,睡眠,大小便都正常,就不可用药,如果乱用药,反而会伤了小儿的脾胃。医院多检查发黄,然后就给用退黄的中药或西药,或是进烤箱。特别是退黄的药,都是寒凉的,吃了很伤孩子脾胃,万万不可。中国人本身就是黄皮肤,测黄疸指数本来就高,这根本就不是病。进烤箱,我们暂不说辐射一类的危害,只是让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就会造成孩子的恐惧感,真不可取。
孩子生出,食母乳的生病多是外感,饮食内伤的病很少。如果有虚损一类的病,大多是从母乳不良得来的,这就要辨证阴阳虚实来治了。如果已经开始吃饭,饮食为病比较多,或是外感,那就要按病情症状来治疗了。
如果胎中受热,小儿必然面上发红,嘴唇也特别红,呼吸气粗,口中出气偏热,这时候就可以用一两味苦甘之药纠正一下,也不能用大苦大寒之品,而且病愈七八就要停药,不可伤了脾胃。
若是胎中受寒,小儿必然面色发青,唇口淡白,呼吸气微,口中出气偏凉,可用辛甘之药一两味治疗就可以了。
至于外感一切疾病,必须要考察当时的季节,小儿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发热时有汗或无汗,口热还是不热,二便利还是不利,都能观察出来,也就能清楚病情阴阳虚实了,不至于大方向的判断错误。
最重要的一条,太阳经主皮肤,统营卫,是保护人的第一层,外邪六客侵犯人体,必然先影响到皮肤,做为医生要非常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小儿稚阳之体,不容易伤寒,其实小儿气轻力薄,正容易伤寒。
以下简说常见几症:
小儿两腮肿,发热恶风。夫两腮近耳下,此太阳之邪逆于逆于少阳经也。应仍治太阳之风邪,方用桂枝汤。
小儿流口水,若口渴饮冷,出气热,而饱闷打嗝,是胃中积热,用调胃承气汤。若面色嫩白,出气冷,是脾胃虚寒,不能摄津液,用小半夏汤加茯苓,白术治之。小半夏汤:半夏8克生姜5克
惊风者,因小儿发热抽掣,角弓反张,项强、摇头、吐舌,有时卒然掣动,若惊之状,前人不按经旨,见其惊状,即以惊风名之,而不知是外邪客于太阳之经络也。太阳之经络为外邪蔽束,气机不畅,抑郁为热,热甚则风生,而抽掣角弓等情所以有也。此际正当用桂、麻二汤,或麻杏石甘汤等,以解太阳之邪,邪气解而风热即不生,就不会出现抽掣等症。这是现在临床常见之症,可是因为退烧药太普遍,常常被误治。郁热较重的,要用麻杏石甘汤一类的病,用退烧药还可以缓解。但若是麻黄汤,桂枝汤证,根本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久抽不愈,邪气内传,伤及正气,迁延不愈。若加用激素,不死不休。
慢脾风者,因小儿素病,调养失宜,饮食不健,自汗、盗汗不觉,呕、吐、泻、利不觉,积之久久,元气日薄,酿成虚极之候,元气虚极,则神无主,不能支持上下四旁,故有战动、发热、汗出不止,似惊之状,其实非惊风也。外验人必无神,面青、唇白,困倦、目瞑,此刻正当大补元阳,元阳气足,则神安而体泰,理中汤加附子肉桂等,或用可保立苏汤。后有详说。
总之,小儿疾病,一定要分辩详细,断不可单看虎口食指筋纹,定是何病,便处方药,紫纹冲上三关必定是危候,尤要在小儿抽掣,勿认是风,便用惊药,功德无量矣。况小儿阳气嫩弱,不胜风寒作崇,或发表太过,或经误下,往往筋惕肉瞤,振振动摇,不是惊风,养阴和阳,便不惊风。谓小儿火大者,是其父母欲自杀其儿,可辞去不治,尤其是为了叮嘱医生。须知小儿阳弱,火不能从内发。小儿无欲,火不能从外入,此是金针。
小儿发热小儿发热,人们特别紧张。其实只要我们懂一点以下的常识就不怕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内热,就对身体影响不大。如果有内热,影响就比较大。那怎么来辨别,临床又该如何处理呢?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体内有热的症状:鼻和口出气都热,烫手背,脸上一般比较红,小便发黄或发热,全身都热,体温也比较高。这种情况就要清里解表,大多情况下可以选用人参败毒散加黄芩、黄连、栀子。
体内无热的症状:发热,鼻出气微温,而口中出的气一点都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或平时身体就不太好的人,这种症状就是受凉以后,元气不能固守,向外发越,导致了发热。这个时候,应该用理中汤、六君子汤这一类的中药来加减治疗。
小儿发热咽痛,口渴饮冷,用麻杏石甘汤加玄参,麦冬,甘草,桔梗。如无阳证,用桂枝汤加附子,干姜。
理中汤: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各三钱。
六君子汤:人参6,白术6,白茯苓6,炙甘草6,陈皮3,半夏6
人参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实、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参、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三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张某,男,9岁,高热39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为抽风,我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用白通汤。处方:制附子30克,干姜30克,葱白30克。童便为引。剂痊愈。因白通汤能宣通上下,加童便又能入阴。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加减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陈某,一岁半,女,低烧四日,服西药及中成药退烧药无效。吃奶少,喝水少,大便有不消化食物,稀。后背及腹部热,头不热,脚暖和。因其便稀,食少,喝水少,诊为脾胃虚寒,中焦郁滞生热。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0,白术0,炒黑干姜6,甘草6,山药5,肉桂,砂仁3,水煎服。3付。一剂而热减。三剂而热退。
小儿痘证至于痘证,初发热,以调和营卫之气为主,桂枝汤是也。初现点,以升解发透、出透为主,升麻葛根汤是也。痘现齐,以养浆为主,理中汤是也。浆足疮熟,以收回为主,潜阳丹,封髓丹是也。
此乃痘科首尾不易之法。至于坏证,如灰黑平塌不起,空壳,无脓者,真元之气衰也。法宜回阳,白通汤,回阳饮是也。
如紫红顶焦,烦燥口臭,气之有余,血之不足也,法宜清凉,如导赤散、凉血散、人参白虎汤、当归补血汤之类。
近来痘科,一见痘点,专以解毒、升散、清凉,如赤芍、生地、连翘、枳壳、银花、牛蒡子、黄芩、当归、麦冬、天花粉、荆芥之类。不知痘证,全在随机变换,当其初发热,气机勃勃向外,正宜应机而助之,以发透为妙。如以上药品,虽有升散、其中一派苦寒之品,每多阻滞向外气机,以致痘不透发,酿出许多证候,非痘之即能死人,实药杀之也。
予每于痘出现点,只用二三味轻清之品,多见奇功,如升麻一二钱,葛根一二钱,蝉蜕五六个,甘草一钱。即吐,亦当服之。所谓吐者何?毒邪已壅于阳明,吐则毒邪发泄于外,故以轻清之品,助其升腾之机,使其出透。若加苦寒阻之,危亡之道也。司命者,当留意于此,方不误人。
痘疮平塌
凡痘疮平塌,总原无火,只宜大剂回阳,切不可兼用滋阴。
发热出痘
小儿发热痘出。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遗于内,故此方又能治痘也。
痘出无汗
治痘初出而忽隐,壮热,无汗者。盖痘之初出,全借太阳一点真气鼓动,运毒外出,今壮热而痘忽隐,是因其感受外寒,闭束气机,抑郁生热。麻黄汤能开腠理,祛寒外出,邪去则正安,痘自外出,而人自平安。若壮热太热,烦躁饮冷者,又可于方内加石膏。
小儿痘初现点
夫痘毒自内出外,既在现点,此刻毒邪尽在肌肉之间,肌肉属阳明,葛根汤力能宣通肌肉之邪,不使痘毒遗留于内,发透为佳。然后另行养浆之法。若已发透,即不可用此。
小儿抽掣俗作惊风小儿抽掣一条,有外感内伤之别。
因外感而致者,由其感受外来之风寒,闭其经络运行之气机,出现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壮热自汗者,风伤太阳之卫也,桂枝汤可与之。如一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太阳之经气不舒,经气卒闭,故见角弓反张。用桂枝汤力宣太阳之风邪,汗出而愈。
角弓反张,壮热无汗,而畏寒者,寒伤太阳之营也,麻黄汤可与之。
若壮热,烦躁口渴,气粗蒸手,二便不利者,热淫于内也,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可与之。稍轻者,导赤散加荆芥、防风、蝉蜕、茯苓亦可与之。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或大吐后,或大泻后,或久病后,或偶受外邪,发散太过,或偶停滞,消导克伐太过,积之既久,元气日微,虚极而生抽掣。诸书称慢脾风者是也。
其人定见面白唇青,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口冷气微,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烧、微汗,抽掣时生,此是元气虚极,神无定主,支持失权,由内而出之候。只有扶元一法,如附子理中加砂仁、半夏,回阳饮加砂仁、半夏。
昧者不知此理,一见抽掣,便称惊风。若妄以祛风之品施之,是速其已也。业斯道者,逢此等证候,务须细心斟酌阴阳实据,庶不致屈杀人命。予非言大而夸,其所目睹而亲见者,不胜屈指矣。病家于此,切切不可专求捷方。
对于内伤抽掣,《医林改错》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气虚不固津液也;咽喉往来痰声,非痰也,乃气虚不归原也,如不明此理,试看高年人,久病寿终时,或项强身重,或露睛天吊,或牙紧流涎,或痰声拽锯,或冷汗淋漓,一派气脱之症,明明显露。以抽风之两目吊、口角流涎,痰声拽锯,互相参看,则抽风之症,气虚无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以一气虚血瘀之症,反用散风清火之方,安得不错?服散风药,无风服之则散气;服清火药,无火服之则血凝。再服攻伐克消之方,气散血亡,岂能望生!
何以知其将来必抽风?凡将欲抽风之前,必先见抽风之症,如见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俱是抽风之兆,前二十症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其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鸣气喘,病虽沉重,乃可治之症;若天庭灰色、肾子上缩、或脉微细、或脉全无,外形虽轻,乃不治之症。
可保立苏汤
此方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人气虚,口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生黄耆二两五钱,党参三钱,白朮二钱,甘草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枣仁三钱炒,山萸一钱,枸杞子二钱,故纸一钱,核桃一个连皮打碎,水煎服。
此方分两,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两可以减半。若一岁,分两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两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付数,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付,气足方妥。
可保立苏故纸枣,朮归芍药参耆草,
山萸枸杞水煎服,一个核桃带壳捣。
小儿疳症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人俱以为疳病也,此胃有伏热,而食尽脾阴之血液也。
夫周身肌肉,统于脾胃,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脾与胃为表里,彼此皆不可偏,偏则病作。
今病人四肢干枯饮冷,干枯乃火之象,亦不足之象,饮冷是病之情,亦阴枯乞救之情,以此推求,知其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所致。
此等病症,小儿居多,由饮食损伤脾胃,久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者,十居其八。
妇女忧郁,损伤肝脾,渐渐而成者亦多。
不可一见枯槁,便以疳症目之,而立五疳之名,总非至当。
若四肢肌肉皮肤干枯瘦削,常思饮冷而后快。此种伏热,多由食积或忧郁而生,法宜甘润养阴以清胃热而固脾阴,方用甘草黑姜汤苦甘化阴,再加五味子敛润,而养阴清热之力更强。
若不思冷饮,而喜热饮,则是阳虚而不能化阴生血,治宜附子理中加香附,麦芽才对症。
小儿眉额阴黄,口鼻乌黑,脉细而快,个子不高,食欲不好,手足冰冷,头发稀疏,两目之间,太阳穴青筋者,是感冒成寒,病止而寒未尽也,可用小建中汤强心而健脾胃。此等人,直接补脾无效,故应用此方益火生土为隔一法,强心,健脾,温中,或治肝为隔二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