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伤寒论》
(1)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剂:
葛根汤(7味):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汤煮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黄芩黄连汤(4味):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葛根黄芩黄连汤煮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宋老师解读:
??31条讲太阳伤寒,经输不利的证治。
32条论述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见下利的证治。
33条二阳合病,表邪不解,影响里气不和,不下利但呕
34条为里热夹表邪下利
何为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同时发生,无先后次第之分。
掌握了葛根之性,就基本能掌握今天内容的关键
??葛根的主治,经常出现的关键词:“项背强几几”、“利”,以及“消渴”(《本草》言主消渴,张锡纯玉液汤为典型体现)
典籍证明:
《本草纲目》载其为“阳明经行经药”又言“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
《伤寒来苏集》言“葛根为阳明经药,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而胃家实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反不用葛根”,“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中之剂,与麻黄之专用于发表不同”
《伤寒贯珠集》“葛根汤合用桂枝、麻黄而加葛根,所以解经中两阳相合之邪”
皆支持葛根为阳明经药
解读:
再看前面所提的主治关键词:“项背强几几”、“利”,“消渴”。葛根作为阳明经药,首先可以“升津”,临床可广泛用于消渴(也可用于热病口渴),可推知治“利”亦通过“升津”来达到目的(亦可推知便秘时需慎用)。“项背强几几”,提示我们葛根的升津作用可达项背(但是是否靠桂枝或麻黄的推动才能到项背)(亦有医家认为葛根升津不升气,需行气时还得加气药来推动)。
为什么能解决项背问题,《伤寒来苏集》也有它的解释,有兴趣可以参阅
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葛根的剂量问题
与同学讨论:
同学:葛根气味甘平,《别录》谓“生根汁大寒”,《本经》谓“其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本草纲目》谓其能“散邪火”。
于此可知,葛根原是甘凉解肌发表之品,具有升发津液作用,使胃汁上承,故能治消渴,而叶天士提出“柴胡耗肝阴,葛根竭胃汁”只说,胃阴不足应慎用,可配伍甘草顾护中焦,促进它的升津作用。
葛根入太阳经,可以将津液从后背直接上承
宋老师:葛根汤里,芍药甘草大枣即作为阴津的后应,也是个非常严谨的战略
同学:葛根,丹参,为施今墨经验中治疗消渴中淤血症候常用药对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后援葛根耗阴之弊
宋老师:关于入太阳经其实是鲜见支撑的,到项背不一定就是太阳经
同学:督脉吗?
宋老师:阳明,有兴趣也可以看下柯琴关于为什入项背的解释,他是从取象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参考
我认为也可理解为被气药载到项背,就像麻黄汤里,麻黄骑着桂枝才能到达体表
所以我们经常讲对药、对穴,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不行的
同学:葛根有解表透疹,轻清上扬之性,在我们的课本归于解表药,外邪首犯太阳,可能与此相关吧
同学:关于透疹,《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均未作为主治,所谓“解诸毒”,除了解酒毒,余都鲜见应用。窃以为教材的归类方法有些药是难以归类的,重特点与特色的好处是方便记忆,但也难免失掉整体观
宋老师:葛根汤在桂枝汤药物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而成,主治“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临床如果拿它来解决颈项问题,须知其“解肌”之性,而并非适用于所有颈椎病
同学:传统的中药书籍,是用纲目分类,现在我们用的教材是根据功用分类,确实引起来对药物功用认识的局限。疹类都为肺胃蕴热,外邪不得透达所致,葛根辛凉入胃,透达散热,和剂局方中升麻葛根汤提到过透疹作用。
宋老师:葛根汤在桂枝汤药物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而成,主治“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3)学习经典的问题:
顾师兄指出: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桂枝加葛根汤方: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汤方: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问:此两处条文所谓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实为同一方,而证不同,一有汗,一无汗,古人那么惜字如金,如果是一样的东西多了三个字那多划不来,是否传抄错误?
宋老师答:
柯琴认为桂枝加葛根汤有麻黄者为误,宋朝林亿等人的校订也认为有麻黄是错误的,可能为了保持原貌,人卫版的都有麻黄,刘渡舟也认为有汗出就不用麻黄
关键伤寒论这本书不是完整传下来,或者说是凑全的,难免有误,所以才要参悟而不是死记硬背
如: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若是大汗出,脉洪大,要麻黄汤干啥?所以有医家认为抄错了一个字,“大汗出”应为“无汗出”、“不汗出”
最后,希望大家在学习经典的过程,多结合临床实践,多参悟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真正的中医文化,妄我辈共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