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篇《“半吊子”中医妈妈:我把儿子治坏了》,在中医书友会里很火,各种评价也非常多。读了之后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妈妈可真冒失;第二个感觉是学中医不学透彻点还真不行,不但不能推广中医,反而黑中医了,让中医黑拿去做一个活生生的黑案例;第三个是不学点中医还是真不行,医院也不一定靠谱。
这样一个医案,里面因为妈妈对病证的描述并不齐全和准确,所以作为一个医案复盘是不合适的,容易在结论上误导其他学习者。但是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感觉自己这几年的学习中医的爬山过程中,也只是遥望到了中医的山门,但是回头看去,也经常碰到更多的爱好者还在我曾经走过的弯路绕道,通过对本医案的思考,对自己几年来的学习做一个归纳整理,也能给后来的中医爱好者在学习路上参考前行者的思路,也就达到目的了。
特别感谢梅主任、孙大夫对我在本医案上问题的答疑解惑和提供的参考资料。
患儿:男,3岁(年出生)
既往病史原文:
我儿子今年满3岁。1岁那年冬天我们在北方过年,气温零下十几度,他玩雪的时候不慎掉进湖里。虽然我很迅速的把他捞起来抱回家里泡热水澡,前后不过十几分钟,但他厚厚的棉衣全部湿透。接着就发热咳嗽,医院儿科诊断为肺炎,去医院吊了三天头孢,发热退了但还是咳嗽,每天半夜都要呕吐一次,吐出来的是没有消化的牛奶和大量清水痰。没过几天又开始发热,有个医生开了阿奇霉素吃,咳嗽发热才逐渐控制住。从此儿子就留下了病根,稍微受凉就很容易咳嗽,而且流口水特别多,2岁多牙齿都出齐了还每天流很多清口水。而且那次肺炎之后就开始长湿疹,反反复复,时好时坏。
2年前的落水,应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落水后的处理,第二个阶段是落水肺炎结束后的处理。
掉进湖里,回家泡热水澡,估计是很多妈妈第一反应,这与中医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就像很多妈妈在处理孩子的病情时一样,只要发烧就着急着退烧,碰到咳嗽就希望马上镇咳,这也是我们通常习惯了的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而中医的思路是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一一如果发烧,先判断原因,如果是太阳中风,用桂枝祛风,如果是太阳伤寒,用麻黄驱寒,如果积食,则解决积食。都是先解决病因,病症在自然就会小时,所谓的菩萨重因不重果,凡人重果不重因,道理就在这里。治咳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用收敛的药先把咳嗽收起来,而是要解决引起咳嗽的原因。
那么孩子掉进冰水中,受了寒,还呛了冰水,我们当然要暖和身体,问题来了:我们是应该先暖和身体里面呢,还是先暖和身体表面呢?用热水先暖和身体表面呢,还是应该由内到外的暖和?
我是北方人,记得小时候如果冬天有人如果掉到河里或者在外面冻坏了,老人们的方法是那个人回家不要到热房间,而是到一个冷房间里面,从外面打一盆子雪在全身用力擦,刺激身体自己发热,一直擦到出汗,这个人基本上就不会落下毛病。当然,这种方法到底是否可行,我们现在是都不敢用了,但是直接用热水泡澡会不会有寒邪被压在体内?也就是中医思路和大家习惯简单粗暴的思路之间的区别。
于是就有人问,凭啥你就是中医思路,我的想法就是简单粗暴?其实是不是简单粗暴很容易判断,“实践出真知!”讲道理没用,道理讲得再好,病治不好一点用没有。每个人的想法对不对,用来实践检验最简单,如果你的想法能够治好小朋友的病,或者是改善了她的体质,那就是对的;如果没有,抛弃我们脑袋中固有的观念,仔细思考别人的观念,用别人的观念来操作一下,检验一下,就可以知道实际点情况是什么。但是很多初学者却很容易陷入理论完美的陷阱,不停的在那里琢磨理论而不去实践,这不是说理论不重要,但是再完美的理论,没法实践,或者缺少实践支持都是没用的理论。“学医三年,觉得天下无病不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等真的出手时,就像这个妈妈一样,一出手才知道错,到了最后都不知道该上什么方了。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组合,就像我们很多人检查发现缺钙,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补钙,可是人体不是试管啊!如果是试管的液体钙的比例不够,可以直接加入钙就可以了,我们人体则首先应该是研究,吃同样的饭,为什么这个人就容易缺钙,其他人却不缺钙,我们要找这个根因去解决,而不是简单的补钙。简单的补钙,就很容把人体的运作搞乱了,直接补钙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就是骨头的柔韧性不够,一摔跤,不补钙的没事,或者最多摔两瓣,补钙的摔成了粉碎性骨折。
所以同样道理啊!身体受寒了,如果是个没有生命的物体,直接加热就是了,可是对于人体这么精密的组织,却是应该由内往外的暖和,在外面直接热水一激,寒气就给留到身体里面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先不要急着给孩子冲热水澡,而是应该先灌一碗生姜红糖水或者干姜红糖水,从身体里面把汗发出来,在发汗的时候,寒邪就从汗孔随着汗液排出来。
当然,一碗姜汤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很难判断,但是至少比洗热水澡要更加的符合人体的特点吧。
还有一个儿科需要特别注意点点,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提起过,就是定惊安神,无论是落水后,还是后面的针刺,其实对一个三岁以内的小宝宝,都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但都没有提到相关的治疗,这是儿科疾病中最常忽略的一个方向。而惊恐伤肾气,肾不能制水,反过来更加容易生痰,所以用针刺、取血化验等措施都容易使小儿惊恐。
既往病史没有四诊记录,所以无从判断肺炎到底是什么汤证,但是能发烧咳嗽到肺炎,桂枝汤的可行性基本就不用考虑了,可以用的汤剂大概率的会是麻黄系,从治疗后孩子体质的表现来看,估计麻黄汤或者小青龙汤的概率比较大,大青龙汤也有可能,要看孩子肺炎期间有没有大青龙汤典型的三干三烦的证状。其实这个时候根据条文辩证使用,赢面很大而不至于造成肺炎。
治疗用了三天头孢后,“发热退了但还是咳嗽,每天半夜都要呕吐一次,吐出来的是没有消化的牛奶和大量清水痰。”虽然没有脉诊,但是考虑到孩子生病的过程,冰水入口寒邪直接侵犯中焦和肺部,呕吐大量的清水痰,这个阶段小青龙汤的概率还是很大。呕吐物是大量的清水痰,加上没过几天又发烧,说明胃有寒饮,外邪未解,所以重复发烧,用小青龙汤处理应该比较对症。
第二个阶段:在医院处理完,孩子就落下了病根“稍微受凉就很容易咳嗽,而且流口水特别多”。这不就是《伤寒论》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在文章的最后面的束大夫用的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温之’),也是讲肺寒凉的时候,可是肺又是娇脏,不能直接去暖,所以我们通常从脾胃来处理,通过暖中焦来解决肺寒的问题。理中汤、甘草干姜汤这类暖中焦的药通过脾胃给暖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把孩子的体质逐步改善,而不至于成为一个长期咳嗽寒凉的体质。
肺炎之后湿疹反反复复,皮肤病经常跟肺系病是有关系的,肺主皮毛并不是说说而已,所以很多湿疹、荨麻疹其实还是身体的代偿反应,肺里的邪气当时没有处理干净,所以它总是在找出路,皮肤就是一个出路。
现病史原文:
今年(年)4月初儿子睡觉盖少了有点着凉,每天都偶尔咳嗽几声,白天咳的很少,都是睡着了半夜咳的厉害。因为我对自己的医术不太自信,就没给他用药,想着天气暖和了他自己慢慢会好。
很多妈妈都会犯这个毛病:
一)有病不及时处理,总是期望自己慢慢会好。自己会好的孩子有没有?有,一定有!可是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好,先得看看父母的体质,如果你父母的体质都是病怏怏的,你就别指望自己的孩子基因会变异,能自己好,还是早日求医为妙;
二)对中医粉来讲,病不严重的时候,其实才是练习医术的好机会,不要不敢去试。因为病情不严重,心理不紧张,可以参考更多书,做各种琢磨,来判断自己的方子是不是合适,各种推敲都做了,然后去试试。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思考,各种反应都可以先做预案。一个人不紧张的时候心情平静,这个时候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比较客观,等紧张的时候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所以你不能等到高烧39度40度了才去练习你的医术,那是杀人不是救人!
这个受凉的小咳嗽,看妈妈描述,应该是没有发热,所以可以用点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初诊(妈妈)原文:
4月30日,五一放假第二天,早上我们去喝早茶,酒楼里冷气开得特别冷,一进门我儿子咳嗽就加重了,我特意给他多穿了两件衣服。吃饭前后在那里大概待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我们又去广州动物园玩了一天。晚上回家之后我发现他好像不出汗了,他平时动一动就爱出汗,晚上睡觉的时候刚睡着那会儿头脖子后背都会出汗,很多时候都还会汗湿衣服汗湿枕头。但是4月30日那天晚上他睡着之后一点汗都没有出。
5月1号凌晨2点我婆婆给他量了一次体温38度。那天晚上儿子睡得很好。早上7点多他起床的时候是低烧37.5度,咳嗽的厉害,有时出汗有时不出汗,舌淡红苔薄白水润,脉浮数有力,精神还挺好,没有明显的恶寒。我挺着急,害怕他又像一岁那年那样演变成肺炎,慌慌张张的就给他开了一副桂枝汤加减的方子: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5个,炙甘草6g,葛根9g,细辛1g,白术12g,茯苓12g,五味子6g,干姜6g
这时才进入正题,这次生病原因很明显,是吹空调受寒感冒了,有人讲南方无伤寒,其实现代人经常人为的制造伤寒,在深圳夏天反而感冒比冬天多,冬天天气一冷,成年人都知道加点衣服,但是夏天在外面大汗淋漓,到了空调房谁会及时换干衣服或者把汗擦干净呢?
这个妈妈上来就是桂枝汤,我觉得作为经方的初学者,可能是受了麻黄九禁的说法的影响,所以对使用麻黄特别小心。但是切莫忘记了桂枝也有一句说法,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因为这句话在伤寒例里面,所以很多初学者可能没有印象,总觉得桂枝汤比较温和,先试试再说,但在广东湿热比较严重的地方,桂枝汤误治的现象还是很常见。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妈妈这里放桂枝汤对不对?在4月30日晚上之前,没有症状的描述,在外面跑了一天,就搞不清楚了,但是到了晚上,身上已经无汗了。4月底五月初深圳的天气已经开始热了,在外面跑一天应该是出了不少汗,然后又有寒邪在内,晚上就发烧无汗。这里还没有说有咳嗽,所以不会是小青龙汤证,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典型的场景是外面出汗一天,身上的津液已经缺了,这个时候风邪或者寒邪再攻击一下,很容易就是个太阳往阳明走的那个调子,太阳病恶风恶寒,阳明怕热,葛根汤证呢,就没有明显的怕冷或者怕热的感觉,鉴于孩子容易咳嗽的体质,把厚朴和杏仁给加上。
拖到了第二天早上,低烧,有时有汗有时无汗,脉浮数很有力,没有明显的恶寒。这里有几个点需要讨论一下:
1)小孩子有没有恶寒其实描述不出来的,可以通过善扇子,或者加衣服,或者用喝水的时候凉水和热水来判断,如果恶寒的孩子,会喜欢大人抱,或者加衣服,不喜欢凉水。因为已经五一了,天已经热了,判断是否恶寒,可以这些方法来判断。
2)如果妈妈描述的准确的话,桂枝汤是脉浮缓,麻黄系的药才会脉浮紧,脉浮数有力,会不会是浮紧?(桂枝汤是太阳中风,风邪进入身体会怎样,风的特性我们想象一下,就是那样在身体里绕来绕去的,所以身体的感觉就是打开汗孔,希望汗液把风邪带走,然后我们用些祛风药就处理了,毛孔是开的,所以脉也是缓的。而寒邪我们冬天都有感觉,那个冷直往身体里面钻,我们的皮肤会怎样,受到寒冷一刺激,鸡皮疙瘩起来了,就是皮肤很紧凑,所以体身体的脉也是很紧。这个逻辑可以从四季脉的变化看出来。)
所以如果妈妈的脉没有判断错,那么这个时候及时有时候有汗,有时候无汗,还是葛根汤证。因为孩子往往是没烧的时候还有汗,可是一烧起来就无汗了,这个时候你按桂枝汤处理还是麻黄汤处理?当然是按无汗加麻黄的方式来处理。为什么用葛根汤而不是麻黄汤,是考虑孩子的体质本来就容易出汗,葛根汤本身有桂枝汤的底,可以补津液,用纯粹的麻黄汤就容易太发汗太过了。
这里想说一下的就是很多妈妈,一看低烧或者高烧转低烧了,就来个所谓的观察,我不知道你观察啥?总觉得这种观察在潜意识里就是祈祷奇迹发生。其实我挺反对医生说观察一下,其实如果你住院,医生观察一下,是心中有预案,观察到何状态我用方案A,观察到另外一个状态我用方案B。可是妈妈不知道啊,她没有方案,所以她的观察解的结果就是:观察后病好了,就增加自己的侥幸心态,以后有问题不及时就医,先观察观察再说;如果发高烧了就后悔不已为啥不早处理。所以有些医生讲观察观察再处理,你得告诉她观察到啥现象了咋处理,不要瞎观察,瞎观察没用的。这个妈妈在后面也是,一低烧了就啥也不做,高烧了就马上上药,治病就是紧追不放,一个症状一个药,赶紧吃,特别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不能等!
另外我发现这个妈妈的方子特别喜欢加味,而且特别喜欢加白术茯苓,她的加味,在我的知识范围理解都加的很没有道理。初学者往往喜欢加味,我觉得这其实还是个时方的思维,看老一辈经方大家的医案,往往就是原方,也能治各种病。而且对初学者来讲,桂枝汤本身的药性,相信这位妈妈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个时候再加味,就会导致自己学的最根本的内容是含糊的,到底什么症状应该用桂枝汤,也是会搞不清楚,这也是初学者太容易犯得错误之一。
我们再看看她的加味,葛根加9g要做什么呢?如果是桂枝加葛根汤,也是葛根出头啊,用葛根来助解肌,你要么按伤寒方的比例来加,要么就别加,这个剂量实在想不出来是啥道理。
细辛加1g做什么?桂枝汤里面加个1g细辛做什么?张仲景的桂枝系的方剂里面有加细辛的吗?所以我们在加味的时候还是要研究一下再加味比较稳妥点。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张仲景的治咳铁三角,小青龙中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相当于45g,跟细辛干姜是同比例的(汉代一两我们通常按15g来计算的),如果五味子放6g,细辛也应该是6g左右,不能太少,太少就不是这个结构了。再金匮里面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都是这个比例,这个方子五味子比细辛高6倍,会导致收敛过多。
还有白术和茯苓,我们都知道,加味有个原则,就是加味的药一般是方剂最低剂量药的剂量,这样才不会把原方的作用拉歪,这里桂枝9g,白术却加了12g。那白术的作用是什么?《名医别录》载“白术利腰脐间血。”《本草逢原》“白术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就是讲白术有处理腰间的作用。我们再看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有白术的方剂有哪些?太阳篇里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去桂加白术汤、五苓散;太阴篇的理中丸、《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虽然条文是“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里有个服桂枝汤或下之,再加上后面的心下满,小便不利,他治疗的是误下水停中焦导致的无汗心下满,你别光看无汗,麻黄汤也无汗啊,这里还有个心下满,所以这个条文是去桂加茯苓白术,就是我们知道桂枝往外推,白勺往里拉,去桂再加白术,这是要往中间拉的节奏啊!加白术是引导药性到中焦,去桂也是减少外推的效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呢,也是“若吐、若下后”有误治,然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也是水停中焦的问题。去桂加白术汤则是治风湿的大便鞭,小便自利者,还是风湿比较偏到肌肉里面的问题,我们知道阳明经覆盖的范围就是肌肉,大便鞭就有阳明的问题了。理中汤则是治中焦虚寒;麻黄加术汤,是治风湿,我们知道麻黄是发汗药,加了白术发汗就少了,所以从这些方子我们可以看出白术的药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是可以限制发汗,一个是治疗中焦的药物。所以在这个地方桂枝加白术,会限制发汗,则自然会继续发烧。
伤寒论里面的药物的特性,我们其实可以对比方子的作用,就可以判断出该药物的特性来,有时候同一味药,比如桂枝,有时候就是桂枝加桂,比如炙甘草,有时候是二两、有时候是三两,我们对比他比例的不同,可以把他药性的大概作用还是判断出来一些,这样就不知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
所以她的加味,我真看不出理由来,当然,每个人入手的方式不同,是不是有老师或者书籍讲来这些药味的另外的作用,但是从我的知识面来看,觉得加味的时候必须清晰的知道这个药物的药性,否则宁可不加,不要影响底方的药效。
这里还有个道理,就是中医讲究“见咳不止咳”,感冒刚咳嗽,稍微加点厚朴杏仁啥的就可以了,别急着镇咳止咳,先解决病,那个病好了,咳嗽自然会好,就算还有咳,再治也不迟。
这个妈妈说自己是一线城市,又说省会是广州,所以可以断定是深圳的妈妈。五月的深圳已经非常湿热,有没有可能是伤寒夹湿热导致反复发烧?从她描述的舌苔来看“舌淡红苔薄白水润”,那就明显还是个伤寒之证,没有湿热,不用考虑加凉血祛湿的药物。
在这个点的咳嗽没有描述的很清楚,所以无法准确的判断到底是葛根汤加厚朴杏仁,还是小青龙汤证。
二诊原文(妈妈):
早上9点半他吃了大概毫升,出了一点汗,但是咳嗽没有好,发热也没有好。中午睡觉的时候体温开始上升,下午2点多达38度多,而且没有汗,舌脉和上午差不多。我想是不是发汗解表的力度不够,应该是麻黄剂汤证却用了桂枝汤。我翻了翻《医宗金鉴》,参考伤寒篇给他开了一副十神汤的原方:
川芎3g,麻黄6g,葛根9g,紫苏叶6g,白芍9g,升麻6g,白芷6g,炙甘草6g,陈皮6g,香附6g
桂枝汤加味,吃了居然发了点汗,说明这个孩子气很虚,很容易自汗,但是发热没好,因为桂枝汤只祛风邪,对寒邪是无能为力的。另外从他服药的频率来看,频率太低,小朋友感冒喝中药,还是要快打快,不要间隔的时间太行,一般服完3个小时就再服用一次,如果喝的量少,甚至频频当水饮,当然,药水要注意是温服,中药一般不能喝凉的,这个家长一定要注意。另外药量不够,就算药对症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等到下午2点这个时候,又开始体温上升无汗了。这个时候她才明白过来,应该是上麻黄剂,但是不知道她为何选择了十神汤?这个方剂从药物组成来看也是解表为主的,但是麻黄6g配白勺9克,查了一下,这个方子原方孙思邈的方子,原方是各药味等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发热头疼,加连须葱白二根。这里其实还是有个生姜和白葱来发汗。麻黄本来是外推的,这里却白勺出头,桂枝汤里面桂枝和白勺的作用刚好是对冲的,白勺是往内拉的,这里的病症明显还是要往外推解表才行,白勺的量就不应该超过麻黄。所以方剂对不对,不是名称对不对,还要看具体的量,她这个十神汤的量就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人家用的有道理,未必她用就有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开始一定要先琢磨原方,原方琢磨清楚了,再根据病证进行变化。初学者最忌讳是跟某个派学,往往容易学偏,很多学派,其实是有他时代、地域以及创始人的局限性,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共多个方子,其实是后世各个学派没有包含的,要想研究红楼,你看了贾平凹的,你看了刘心武的,你看了蒋勋的,你看了王国维的......,但是,最终你还是要看曹雪芹的,你对比了才知道谁说的有道理,不可以把红学家的著作拿起来当原著看,最正确的还是在原著。
所以她这个十神汤白勺出头,肯定解决不了无汗高烧的问题,我们继续看后面的。
三诊原文(师兄):
下午4点多他吃了毫升,但还是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到了39.5度,咳嗽也越来越厉害。儿子太小不会吐痰,有时痰多咯不出来刺激到喉咙会呕出来,我能看到他呕出来的一些清水痰涎。
当时我就有些慌张了,心觉自己水平真烂,是不是把儿子治坏了。我有个师兄的中医素养不错,于是我就向他求助。师兄开了一副小青龙汤加减方:
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细辛8g,生半夏10g,干姜10g,五味子10g,苍术12g,荆芥6g,白术10g,杏仁10g
当晚7点多我喂儿子吃了毫升,吃完他就睡着了。那天其实挺热的,南方气温有29度。吃药之后半个多小时儿子一直不出汗,我有点担心,就给他盖了薄被子还穿了睡衣,但是他也没有显得很烦躁也没有蹬被子。过了一会儿儿子后背出了很多汗,体温降到38度左右,我一摸脉数急大,心里一惊,知道完了肯定好不了。果然到了半夜越烧越高,体温将近40度,我睡在他旁边感觉他像个火炉似的滚烫滚烫。但很奇怪的是他的额头很烫,但是手凉脚冰。
到了这个时候,无汗高烧,咳嗽越来越厉害。对于这种状况,伤寒论里面有二个主要方子,一个是小青龙,一个是麻杏甘石汤。这个时候到底该用小青龙还是麻杏甘石汤?孩子原来的寒湿体质,再加上这里吐出的是清水痰痫,我认为小青龙汤是对的。
对于高烧咳嗽,到底用小青龙还是麻杏甘石汤?以前我一直以为干咳是用麻杏甘石汤,而有痰的咳嗽是用小青龙汤,但是这个医案让我对这个判断方法产生来怀疑。于是特别查来一下方剂学,方剂学的讲法是小青龙是治寒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痰多清稀,不能平卧;麻杏甘石汤则是治热饮雍肺。
从我有限的治疗经历,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二个方剂的理解,有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教!
小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其实不在寒热,因为小青龙汤有个加石膏的方,就是治小青龙汤证化热之后的咳嗽烦躁。我自己的感觉,区别点还是体内有没有寒饮湿关键。麻杏甘石汤是肺热痰雍于肺造成的代偿反应,麻杏甘石汤其实是有热闷在肺,所以用麻黄开表石膏去热,麻杏甘石汤的有可能也是白腻舌苔,但是舌苔有红点,像草莓一样的表示有肺热,所以痰蒙在肺上,用石膏去热,然后麻黄解表,太阳一开,身体循环正常来,咳嗽马上就没有了。而小青龙则是水滑舌苔,表示在肺里寒和饮纠结在一起,咳嗽听起来一定是呼噜呼噜的,会感觉那个痰卡在支气管或者肺泡中,很难咳出来,这个时候必须用细辛才能将水里的寒分开的药物,然后麻黄去寒,半夏去水饮。
细辛是何神药?居然有这样独特的功能,我们看看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的?《神农本草经》: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
所以细辛的“细”的意思其实就是“小”的意思,一个药的味道如果是辛的,我们知道辛味对应的就是金,季节则对应的是秋天,五行的金,通常听到算命的说你的八字五行缺金,第一个反应就是住在银行旁边,或者是名字里面加个金字来补补金,名字里面加个金字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不敢说,住在银行旁边肯定屁用没有这个是非常肯定的。五行的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五行的金,对应的季节是秋,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什么容平之气?就是秋天到了,然后很多动物都各自回到他各原来的地方去休息了,要准备冬眠了,不像春天,所有的动物都出来了,互相纠结在一起。所以金的特质就是把不要的东西分开,那辛味药往往就是那种把什么跟什么分开的药性存在的调性,像麻黄好像会把寒气跟我们的身体分开,半夏会把水跟我们身体分开的这样的一个感觉,细辛呢,身体中的“液体”里带的寒气就被它和水(痰饮)分开了,……这些辛味药,多多少少都带有“把什么跟什么分开”的属性。容平气又是勾芒气的克星,辛味药也常常是驱风的药:桂枝,辣辣的味道,平肝又驱风;白芷,辛而香,驱阳明胃经的风。
细辛呢,它就是名字就有一个“辛”,它的名字上面又加一个“细”,就说明它在药性上就是发挥了这个辛味药的本色,把什么跟什么分开,但是它作用的范围却不会很大块,它作用的的范围是很小块的,这就是细辛的一个特色。如果要感受这种体验,你可以拿根麻黄嚼一下,才拿根细辛也嚼一下,各种辛味药,其实嚼一点点也是蛮安全的,但是可以体会这种药在身体的走法,也就是药性是怎样的,想学中医,总得有点神农氏的精神。
细辛在伤寒方剂中,我们可以看到看到它有一个特色,就是当有风寒之邪,尤其是以寒邪为主,这个寒邪跟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的水分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张仲景会用细辛把这个混到身体里的水分里面的寒邪把它消掉,或者说把它拽出去。这听上去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其实如果你伤寒方用多了,的确会感觉到中药中药在我们身体里面作用的一种画面感,而不是所谓的有效成分。
小青龙汤我们就是用细辛这样一种特色来处理的,我们肺里面有太多的跟寒邪气混杂了的水气,称做寒饮,细辛把这个水邪跟寒邪掰开来,掰开之后呢,寒邪由麻黄桂枝去对付它,水邪干姜半夏去对付它,就是变得很好处理。纠缠在一起的时候,用其他药是很难处理的,所以有些小朋友咳嗽,听起来就是有痰在气管呼噜呼噜的,用其他药就很难对付它,像什么常常听说的二陈汤、什么枇杷露之类的,你怎么用都不会有效果的,只有用小青龙汤或者是伤寒另外有几个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结构的药,用对了简直就是神效。
当然,马兜铃酸伤害肾功能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妈妈对细辛就害怕而不敢用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马兜铃伤害肾功能,都是长期过量服用造成的,而一般我们用来细辛来治疗咳嗽,都是几天就好了。第二,开盖煎煮,可以极大的稀释细辛的毒性接近无毒,这样的研究论文在网络很多,煮半个小时,无论是黄樟醚还是马兜铃酸的比例都会降低到接近无毒的状态。
这个医案的三诊,没有脉诊,也没有舌苔,再加上小青龙汤的加味白术过高,所以无法判断用小青龙汤对不对。其实术用多了我还见过一个医案,也是一个小宝宝,医生的苍术用多了,导致汗出不来最后烧成了肺炎。方子为:麻黄3g,防风5g,羌活5g,苍术6g,细辛1g,射干3g,白芷3g,炙甘草3g,款冬花3g,法半夏4g,醋五味子3g,前胡4g,桔梗3g,紫菀1g。他这就是个射干麻黄汤的底,可是加了白术,孩子的汗发不出来,肺是娇脏,一烧就成肺炎了。
所以三诊为什么服用了小青龙汤加味后,先出了点汗,然后体温反而越来越高,我认为是他师兄的加味有问题。为什么这个妈妈和师兄在感冒初期,都喜欢加白术?白术有内收的效果啊,这个孩子到目前为止,还是需要解表,真没搞懂。苍术白术加起来可是22g,麻黄只有10g,我们看麻黄加术汤是麻黄三两白术四两,就可以阻止发汗过多,这里是翻倍的关系了,所以不能发汗导致高烧不退就丝毫不奇怪了。(仲景时代苍术白术不分,虽然苍术白术药性是有差别,但是在阻止发汗这件事上,二个药性我理解是差不多的。)他的热被白术苍术都阻塞住了,所以脉变得数急大,这个大,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洪大,就是热闷在阳明。为何头部很高烧,四肢冰凉,发烧先到头部,自然界的热气也是往上流动的,身体也一样,有热自然往上跑;手脚冰凉是因为苍术白术把热郁阻了,不流通了,应该算作伤寒里面的厥逆。这样放白术苍术,没有烧成肺炎真也是奇迹,也可以看出这个孩子还是气虚,毛孔开的,所以虽然有苍术白术往里拉,最后汗还是出来了,换个体质好的孩子,估计肺炎的概率就很高。
四诊原文(师兄):
好在从凌晨开始他逐渐又出了一些细细的汗,体温慢慢降低。到了5月2号早上体温降到37.5度左右。我心想会不会这样就好了呢?整个上午儿子一直在出汗,到了下午2点左右他午睡时突然汗孔闭了又不出汗,然后又开始发热,整个下午就是39度多。我又气又急,把情况跟师兄说了,请他再帮助。结果他劈头盖脸的骂了我一顿,说我乱用药把儿子治坏了,还把这么复杂的病例丢给他治简直就是把他往刀山火海里推。我听了心里特别难受,一方面我承认可能是我把儿子治坏了,作为母亲一想到这一点就无比痛心,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隐隐觉得他之前开的小青龙汤那个方子并不妥当,况且我一向觉得他医术比我高明,那遇到疑难问题我当然向他求救了,简单的我自己就能搞定了,何必找他呢?但是我一句这样的话都说不出来,我只求他再帮帮我,救救我儿子。
于是他指示我给儿子双侧少商、商阳、大椎放血。儿子对放血特别恐惧,放完血之后睡在奶奶怀里梦魇不停的说妈妈不要妈妈不要。我在旁边看着默默流泪,内心还是期待着发生奇迹。但是过了一个多小时儿子的体温没有任何变化。我问师兄为什么,你不是说高热的时候点刺放血五分钟之内就能退烧吗?师兄很烦躁地说他也不知道。这时儿子虽然双手浮脉但是左手脉已经明显变细而且无力,舌红苔薄白水润。师兄又开了一副麻杏石甘汤加减方:
生麻黄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麻黄10g,生石膏24g,杏仁10g,红枣5个
我看到方子里有石膏,我内心觉得我儿子肯定是寒邪引发的咳嗽,发热固然可以用石膏退,但是用了石膏会不会加重咳嗽呢?我把内心的疑问向师兄说明,他说是退烧重要还是治咳嗽重要?先把烧退了咳嗽以后再说,后来他又说放心用,不会加重咳嗽的。于是晚上8点多我喂儿子喝了毫升,之后他出了很多很多汗,衣服换了好几套,但仍然是一晚上的高热39度多,而且正像我担心的,咳嗽和痰声加重,一整晚几乎不停的咳嗽,还经常说背上很痒,让我和奶奶帮他抓。我一看背上没有疹子,但是大椎那一块以前经常犯湿疹的地方又隐约冒出了一些疹子。
5月2日从凌晨到整个上午低烧自汗不停,发汗那么多,这妈妈也不处理,期待奇迹的发生。不停的出汗,就会伤阴,但是这里没有写脉,估计脉已经开始弱了。这个时候应该来个桂枝汤(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到了下午2点钟,为何汗解后又发汗,有积食应该是一个原因,另外方子没对症,病邪没驱干净。但是既然开始高烧,还是得解表,但是因为发汗太多了,再发汗就容易伤阴。”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我认为这里应该放个桂枝麻黄各半汤。作为事后诸葛亮,这个时候要不要加味个大黄泄一下呢?因为这按文章后面的说法是第一天没有拉大便,我觉得可以加点麦芽促进一下消化就可以了,应该还是用不到大黄。
但是他们采取了放血,放血之后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退烧,反而噩梦开始讲梦话,也就是谵语,有人说这是病入阳明的谵语,我们来看看到底还是不是阳明实热的谵语。首先,后面5月5日有说4天没有大便在5月5日大便了,也就是5月2日其实也就是第一天没有大便,所以这个时候会不会大便干结,不是很确定;其次我们看看伤寒中关于谵语的条目,伤寒论里面谵语的条目共有26条:其中太阳篇误治出汗伤阳伤津液造成谵语9条;阳明篇10条;少阳篇2条;少阴篇1条;厥阴篇1篇。如果是阳明实造成的谵语没那么容易好,我们再看5月3日晚上桂枝汤加味(黄芪太多)导致邪热内陷,造成的阳明烦躁,就连续烦躁了二天,然后用了升降散加味(隐含了一个小承气汤),泄了大便就好了,也说明阳明实证如果没有泄,第二天谵语不会好的,这里第二天就没有谵语了,所以这次的谵语应该是孩子本来就高烧,孩子小,被针刺放血吓到了,惊恐应该是导致谵语的主要原因。
放血无效,师兄就开的麻杏甘石汤加味,这个方子有点怪(生麻黄10g,白勺10g,炙甘草10g,生姜10g,麻黄10g生石膏24g,杏仁10g,红枣5个),二个麻黄应该是写错了,如果麻黄用到20克,我想孩子怎么也受不了。有二种可能:一、写重复了,但是这里白勺又放了10g,是个麻杏甘石汤合桂枝去桂汤吗?桂枝去桂是个往里走的方子,本来就在发烧,是个表证啊!表证怎么都要解表才能治病,你用个白勺使劲往里拉搞什么鬼?所以应该第二种可能性,这个妈妈写错了,师兄是用麻杏甘石汤合桂枝汤。
这个时候用麻杏甘石汤合桂枝汤对不对呢?“这时儿子虽然双手浮脉但是左手脉已经明显变细而且无力,舌红苔薄白水润。”从这个描述来看,虽然体内有热舌红,但是舌苔薄白水润,应该还是胸中有水气,外感未解,但是出汗已经很多,需要补津液。
结果他这个个麻杏甘石汤合桂枝汤,就算是麻黄和桂枝1:1,感觉还是高了。另外这个阶段我认为还是取“桂枝2麻黄1汤”的法,按照这个比例用小青龙汤的桂枝和麻黄的比例。结果吃了这个汤,果然出了很多汗,换了几件衣服。这次出汗,应该是真正伤阴了。
从妈妈的疑问和师兄的解释,看得出他们对麻杏甘石汤的理解其实有些问题,首先退热不是石膏一味药的功效,石膏主要是从脾胃解决肺热,而身体发烧,还是因风寒束表无汗导致的,需要麻黄发汗才能解表。所以如果没有肺热,用石膏反而把增强了寒饮,当然会导致咳嗽更加厉害,而实事上吃了这个汤,咳嗽果然加重,而且鼻塞流清鼻涕,是明显阳明经受寒的表现。
五诊(师兄)原文: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5月3日早上儿子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但是一整天似乎都在出汗,背上总是湿乎乎的,咳嗽加重,痰也特别多,还出现了鼻塞流很多清鼻涕。到了晚上7点多又开始发热。这时我几乎要崩溃了。本来还指望着先把烧退了,再让师兄开些调理咳嗽的方子,可是仍然还是发热。这时我再向师兄求救,他就不理我了。我知道他也没辙了。半夜12点多儿子又发烧到将近40度。但是从凌晨开始体温又慢慢的下降,到了5月4日早上,体温降到了37.5度。我看他的舌头变红了些,舌苔还是薄白润,脉浮细,而且后背一直在微微出汗。我想他是不是发汗太多伤了正气,我是不是该给他调和营卫。于是我给他吃了两次桂枝汤加减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5个,黄芪10g,党参7g,白术12g,防风3g,五味子3g,干姜6g,细辛3g
每次大概毫升。但是吃完之后他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还是像前两天一样,早上体温37度多,从下午开始体温升高到39度多,但是流清鼻涕和咳嗽似乎好转一些,咳嗽感觉是被五味子收敛住了那种,无法咳出来。
第二天5月3日一整天都在低烧出汗,说明这个方剂汗解退烧是有效果。但是背上湿乎乎,咳嗽加重,痰也特别多,还出现了鼻塞流清鼻涕。这个已经在前面解释了。
所以高烧后,咳嗽加剧,应该继续用小青龙汤加味党参。
这个妈妈在这里还是犯了很多妈妈常见的那个错误,低烧了就就在那里等奇迹发生,等到高烧了又束手无策。
伤寒病,就是快打快,根据病情变化,不停的换方,所以说中医其实是个高贵的医学,这么频繁的换方,没有私家医生,怎么来得及?
这个妈妈等了一天,到了5月4日早上又来个桂枝汤加味,看方剂像是桂枝汤合了个玉屏风散,但是这个玉屏风散的比例又不对,白术和黄芪相对防风的比例太高了,白术黄芪放的那么高还是束表啊!你到底是想干什么呢?好,这下成了关门打狗,中医本来就是个仁慈的学问,强壮自身正气,把邪气祛除出去了事,从来没想谁消灭谁,可是黄芪白术这么多,一直在犯的错误一错再错。他这邪气往哪里跑,咳嗽本来就是一个代偿反应,这样闷棍一敲当然咳不出来了。清鼻涕好点是上了干姜,阳明暖了鼻子也暖了,清鼻涕自然就少了,你看最后那个大夫处理清鼻涕咳嗽,甘草干姜五味子,干姜就是暖中焦处理清鼻涕的。这一下烧的成了阳明实证便秘了。
原文:
5月3日下午我决定带他去省中医看病。我们在一线城市,名医很多,医院就有好几个国内知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但是他们每天的门诊量都特别大,就算是我们这些职工也只能加号最后看,效果可想而知。儿子1岁肺炎之后紧接着又并发过轮状病毒感染,每天低热伴呕吐腹泻十几次,呕吐物和排泄物都是清淡的没有多少臭味。我觉得就是肺炎的时候吊针导致内外合邪寒邪直入三阴造成的。本来指望着找个名中医看,好不容易好说歹说给加了个号,专家也挺辛苦的一上午看了将近50个小孩,我们是最后一个,看完都快下午2点了。匆匆看了一眼,让给一些思密达、益生菌之类的药,开了一个方子,我一看全部都是清热解毒的,绝对不对路。医院的名医失去信心。虽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医院的做派我是十分之了解的,我也不能让儿子做小白鼠每个名医都去试一遍吧?医院吧,没有熟人又不了解情况,所以医院先做点检查,再向儿科同事打听有没有靠谱点的儿科医生,一定要中医为主的。因为儿子的病是被我用中药治坏的,肯定要中药才能调回来,西医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我的想法。
医院验血白细胞不高6千多,中性粒也不高,CRP略高一点16。我向同事打听了一个儿科医生,说是家传的中医。但是他看了儿子之后满口的支原体感染、有可能合并侵袭性病毒感染之类,我真想问一句我儿子现在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阳明病发热?我估计他答不出来。索性作罢。
从白细胞可以看出还是个伤寒病,没有细菌感染。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不能谓之慈也,自古至今莫有例外。爱心不解决问题,故庄子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亏而爱成”,所以平时多读书,生病之时少流泪。
六诊(妈妈)原文:
晚上6点多回到家,我给儿子吃了阿奇霉素。他本来不怎么流鼻涕的又开始流清鼻涕而且鼻子塞声音沙哑,小便短少黄。我猜是不是我用的桂枝汤太热了?半夜12点他又高烧到40度。本来我打算给他按摩退热的,但是他爸爸说我这几天太辛苦,给孩子吃点退烧药算了。我想想也是,就给他吃了1.5毫升美林退热,这是他发热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给他用美林而且用的剂量偏小,按他的公斤体重应该要用到2.5毫升。儿子吃完美林之后出了很多汗,但是体温只退到38度左右,而且特别烦躁,在床上滚来滚去又哭又叫,咳嗽的很厉害,老说背上痒,但是我看了背上没有疹子,只有大椎那附近有几颗若隐若现的疹子。后来闹着要喝牛奶,喝完牛奶之后又全部吐出来了。
折腾到现在,阿奇霉素一上,清鼻涕多了,抗生素从中医来看,性是寒,所以吃了凉的东西,清鼻涕增多是自然现象。鼻子塞还是感冒引起的,小便黄短少是发汗多发烧的原因,当然跟关门打狗的桂枝汤加味也有关系。
然后高烧之后吃美林,美林吃后大汗后又伤阴又伤阳。我们看在发病之初,妈妈写到“他平时动一动就爱出汗,晚上睡觉的时候刚睡那会儿头脖子后背都会出汗,很多时候还会汗湿衣服湿枕头。”本来这孩子已经多汗阴虚的体质,这二天以及发汗导致阴阳两虚,结果用了美林又是大汗伤津,让阳虚更进一步加重,阳气更虚,所以四肢末梢失温,出现手足厥冷。发汗导致阴液更加不足,就会“咽中干”想喝水,可是喝了牛奶,他已经没有能量消化这个牛奶,放到身体就会腐烂,所以身体代偿反应就是呕吐,“吐逆”。阴液不足,虚火内升上扰心神;阳虚,弱阳与阴寒相争,就出现了燥动,所以孩子烦躁不安,当天晚上烦躁不安,第二天早上起来仍然烦躁不安,这因为阴液不足,大便干结在内走阳明了。正是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与调胃乘气汤。”
所以发汗发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很虚了,“虚人伤寒建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起码应当用补阴补阳的药,或者可以兼以解表,或者可以先补里,但是不能够单独用桂枝汤,所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连桂枝汤都不能用了,还用了美林这样都发汗药,所以造成孩子烦躁时必然的。
用了美林之后,烦躁成那样,当然是“甘草干姜汤”来固护心阳,之后再用调胃承气汤泻下就解决了。
七诊(妈妈)原文:
我一夜无眠,内心又恨又悔,真恨自己学艺不精,本来可能就是个普通的伤风感冒,硬生生的被我误治成了坏病。我苦苦思索着该怎么办才好。夜深人静,我翻开手机,打开中医书友会,查找所有有关小儿高热的文章,一篇一篇的看,希望能找到和我儿子相似的病例。突然看到一篇黄庆沪老师用升降散的病例,我内心隐约觉得好像切合儿子现在的情况。虽然表有寒,但是每天发热的时候我觉得他体内就像个火炉,而且四肢不温,是不是阳气郁闭在体内不能外达的缘故呢?是不是因为一开始我用了太多五味子收敛病邪的缘故呢?火郁发之,我觉得可以用升降散试一试。于是我又拟了一方:
蝉蜕3g,僵蚕6g,姜黄6g,大黄3g,薄荷3g,连翘4.5g,石菖蒲4.5g,杏仁6g,枳壳4.5g,桔梗4.5g,防风3g,滑石12g,柴胡6g,白豆蔻6g,葛根9g
这次受到黄庆沪老师的影响,她说儿科用药要轻灵活泼,所以我用的药量都很轻。另一方面,我也有点侥幸心理,心想着用药少一点就算有不好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
时间到了5月5日早上,我配好药就去上班了,嘱咐婆婆熬药喂药。孩子起床还是有38度多的体温而且醒来之后表现的非常烦躁,在床上哭闹了很久。我内心后悔的要命,昨天晚上的高热应该不是太阳病,是不应该贸然发汗的。我又把孩子治坏了一次。医院找了个角落大哭了一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本来好好的儿子被我治成了这样,我真是活该该死!可是到底去哪里,找谁才能救我的儿子呢?
最后用个升降散合大柴胡的加减。方子:蝉蜕3g,僵蚕6g,姜黄6g,大黄3g,薄荷3g,连翘4.5g,石菖蒲4.5g,杏仁6g,枳壳4.5g,桔梗4.5g,防风3g,滑石12g,柴胡6g,白豆蔻6g,葛根9g。
这里大黄3g,枳壳4.5g,其实暗合小承气汤之意,泻下就解决问题了。但是用柴胡又把战场拉到了少阳,以后还是有隐患。
八诊(束医生)原文:
正在我愁眉不展之际,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推荐了两位广东省的中医给我,其实这两位医生我都不认识,在征得他们同意后给了我联系方式。我联系到其中一位离我最近的束医生。束医生在听我描述完病情之后开了处方:
柴胡12g,黄芩3g,半夏6g,太子参6g,甘草3g,生姜1片,大枣1枚,葛根20g,麻黄5g,细辛3g,熟附子3g
在看到方子的那一刹那我内心直觉应该是靠谱,行!但是看到附子和麻黄我又有点犹豫,我问束医生,我儿子那么热,每天半夜高热到40度,这样可以吗?束医生说可以。请原谅我的不知好歹。我真的有点害怕。
正好那天下班我回去已经7点多了,束医生说明这药是要白天吃的。而且婆婆说我开的升降散儿子吃了80毫升左右,四天没大便的解了很多大便,一整天体温就正常了没有再发热。于是我就想先观察一下吧,如果半夜再发热,第二天再吃也来得及。
束医生的处方是小柴胡加味麻附辛和葛根,这个方子有点头晕,不知道用了到底啥效果?从升降散来看至少有阳明实证,用了少阴的麻附辛,感觉还是不对证。
九诊(束医师)原文:
到了5月6日早上,儿子体温一直正常。就是晚上睡觉出很多汗,白天也出很多汗,咳嗽流清鼻涕特别多。于是我向束医生说明了情况。束医生开了处方:
生甘草30g,干姜15g,五味子10g
看到处方我就觉得真是高明,如果是我自己开方子可能要开桂枝汤加减方。我内心很惭愧,赶紧给儿子熬药。吃了两次药总共大概毫升。到了5月7日早上,孩子没有发热,而且几乎不咳嗽也不流清鼻涕了。
经过这次的事件,我深深的觉得学医不好不如不学医,否则真是害人不浅。虽然平时我临床用药已经很谨慎了,但是这次我儿子受这么大的罪,是不是也是我治坏别人的报应呢?我多么希望能有缘分遇到一位明师传道受业解惑,我想成为一个能真正治好病人、能为病人解决病痛的医生,而不医院的名头一路直奔到教授,但是到头来连自己儿子的感冒都治不好的庸医。
升降散加味做了个承气汤,泻下把病解决了,孩子的肺还是冷,所以用了个甘草干姜汤加五味子收敛下,所以把最后的问题也解决了(《金匮要略》‘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温之’)。
总结原文:我一直是中医书友会的忠实读者,特别希望书友会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医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像我这样的人能找到一个老师拜师学艺。还有能让求医的人能够找到能真正治病给病人解决问题的中医。不然他们却埋没在民间,实在可惜。其实像我这样非常需要一个真正的中医治疗但是却求医无门的人大有人在,很多只能去寻找我师兄那些所谓的名医之流,治不好病还误事。以至于很多人被中医治疗之后反倒埋怨说中医根本不管用。
最后,我想请问一下其他同仁,对于高热放血,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我的孩子无效,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师兄曾经说过,高热的时候放血五分钟就可以见效。但是我的孩子放血之后并没有退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放血可以退热,那之后会不会又再发热呢?希望能从各位老师的留言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中医治病,要解决原因,而不是用一个统一的处理方案。放血退热,退的是实热,她这个孩子在放血的时候,又不是阳明实热,高烧并不代表是实热,所以放血退热肯定不是万能的,而且放血之后,病因未解然后继续发烧就是很正常事,相反如果放血能解决太阳伤寒,反而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这里用了少商、商阳和大椎放血,一个肺经的井穴,一个大肠经的井穴,其实都在泄皮表太阳之热,大椎是泄阳气了,这种泄法,到底对哪一类的发热有效?应该是阳明实热的白虎汤证吧。对寒邪引起发烧,发汗导致变虚的症状,再泄热也不没解决寒邪的问题,怎么会有作用么?反而惊吓了孩子。
·END·
药香小屋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中医粉羊呀羊如喜欢,请转发,谢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