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的那点事儿

我们每天都刷牙,却很少有人知道牙刷的由来。其实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年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两个星期。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现在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阿拉伯人现在还从一种叫Arak的树上取下树枝,将一端捣碎,做成刷状,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称之为Miswak,是一种天然牙刷,据科学家分析,这种树枝含氟及皂素,可预防蛀牙,并有止痛作用。

用树枝刷牙的起源:牙刷首先在中东穆斯林世界里首先得到使用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年开始推广牙刷的使用。刷牙和流动水淋浴都是阿拉伯-伊斯兰的首创,现在证明确实流动水沐浴好过浴缸的卫生性。而刷牙是阿拉伯有种树枝中间有可产生泡沫的树,拨开皮就当牙刷了,这是在公元前的事了。穆斯林把“用树枝刷牙”作为圣人的四大美德之一,他们每天5次祈祷前都要照例用剔牙杖将牙齿清理得干干净净。而且在清真寺或穆斯林家里,每个人是两条毛巾,分别是净下的和洗脸、洗澡的。

使用时把剔牙杖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一边剔牙一边咀嚼树枝。据说这种独特的姿势可以确保卫生,并且能方便地清理每处牙缝,而无需像牙刷一样整排摩擦,因此尽管牙刷已经很容易买到,但相当多的当地人仍偏好到药店购买传统的剔牙杖。有些沙特人甚至把它当礼物送给外宾。可不要以为他们一天只刷5次牙,许多人随身带着一大把剔牙杖,一有时间就拿出一根刷个不停。他们对剔牙杖钟爱无比,许多人干脆用细绳将最喜欢的剔牙杖挂在脖子上满街跑。也别以为只有买不起牙刷的人才这样做。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风光的时候同样如此,他后来被美军抓获关进监狱,仍要求每天有一把剔牙杖使用。剔牙杖也有级别之分,寻常人家是将随手采的树枝加工而成,有条件的人则选用橄榄树枝,不但清香,而且汁液有防腐功能;剔牙杖中的极品,是用“ZAMZAM水”浸泡后的橄榄树枝,因为这种水是从麦加城穆罕默德墓地旁的水井中汲取的,自然身价百倍。树枝刷牙的习惯后来随着穆斯林商人的驼队被带到非洲各地。当然,由于气候和树种不同,他们所用的树枝也五花八门。多哥人用的“阿洛”树枝非常松软,用牙轻轻一咬就绽开,可以像真牙刷那样刷牙;刚果人的剔牙杖则是用灌木树根制成,可以让嘴唇红润;而坦桑尼亚人的树枝,能产生满口香气和泡沫,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薄荷香油和皂质成分,因此这种树也得名“牙刷树”。牙刷树主要分别在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此外,非洲西部的热带森林和刚果、坦桑尼亚等地也有分布。

不久前,记者到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山区采访。中午,我们一行数人在一小店饱餐山间野味后,当地向导法扎尔随意从路边的杏树上摘下一小根树枝,然后慢条斯理地伸进嘴里搅和起来。我们还以为他刚才吃山鸡时塞了牙缝,于是连忙找老板要牙签,没想到法扎尔和老板一同大笑起来。“这是我们巴基斯坦山里人惯用的刷牙工具。”法扎尔介绍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能够用来刷牙的树有好几种,包括杏树、核桃树等等,其中效果最佳的是一种在当地语言中叫做“莫萨克”的树。研究发现,当地的地下水中富含一种特别的化学物质,树木等植物的根茎通过汲取地下水中的这些物质,使树枝的汁液具有保健牙齿的功能,长期用它来清洁牙齿可以预防蛀牙、溃疡、牙结石等多种口腔疾病。在采访途中,我们不时遇到小贩在路边推着小车出售小捆莫萨克树皮或者木条,木条的一侧挖出一个半圆凹槽。当地人在使用这种“树枝牙刷”时,先将其放在嘴里咀嚼,将凹槽内的部分嚼成纤维状,然后用这些纤维摩擦牙齿,以去除牙菌斑及牙缝间的残渣,还可以用木条的尖端来剔除牙垢。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我们还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嘴唇呈淡黄色,这也与使用树枝刷牙有关,因为山杏、核桃等树的汁液都是黄颜色的,长年累月用其刷牙便使嘴唇也变成了黄色。据说,古代巴基斯坦妇女还拿它当唇膏。

拥有健康洁白的牙齿,是从古至今许多人的追求。奥地利最漂亮的茜茜公主一辈子都为牙齿不白而苦恼。为了掩饰这个缺陷,她从来都没开口大笑过,连讲话都很少。茜茜公主专断的婆婆哈勃斯堡王朝的索菲王后也对此不满,她曾让茜茜公主“找把牙刷,好好刷刷自己的牙”。不过,在那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牙刷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柳枝揩齿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驱。中国其实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把牙齿患病的原因统统归于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

进入封建社会,一些医生明确指出:受了风和吃了东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龋牙的原因。于是,从公元多年前起,中国人就有了漱口的习惯。如《礼记》中就有:“鸡初鸣,碱畲漱”的记载。不过,单凭漱口是不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齿来清洁牙齿。人们将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状,然后蘸药水来揩齿。到了宋代,有人主张每天至少要揩齿两次,早晚各一次。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芳度叉头圣图》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和尚,为了清洁牙齿,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揩齿这种卫生习惯。唐代时的牙刷,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唐医王焘在《外台秘要》描述以升麻、白芷、沉香等为药,碾碎成散,将杨柳枝头咬扁,点药擦洗牙齿,这就是早期牙刷、牙膏的雏形。

唐代的牙刷是怎么做的呢?多选用牛骨做柄,筒子骨买回后,要先去掉两头的骨节,然后将中间直通的部分劈成片,劈骨头就要用到一般人都很陌生的工具锛。劈好的骨头进行防腐处理,用的是淘米水,要泡好几天。泡好的骨片,还要用麻衣锉锉平,再放到放了黄藤芯的木桶中。手摇木桶,用黄藤芯和骨片之间的摩擦进行抛光。此后骨片上还要钻上22—66个不等的孔,制作牙刷,最精巧的地方就在这里。然后是穿猪鬃。最后一道工序则是将牙刷烘干,用硫磺熏,消毒。中国牙刷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牙刷,以猪鬃做成。

牙膏在宋代时期,已有了类似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如果怕清洗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说的杨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齿。人们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也有青盐用布或者手指,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这些蘸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成都中药博物馆展出宋代的牙刷堪称医史文物珍品。这把竹柄牙刷距今已经年了,牙刷头部所植的毛束由于时间较长而消失了。植毛部有十二个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有六个孔眼,牙刷柄是圆形,植毛部的柄是扁平长方形,与现代牙刷极相似。到了元代,一般人用柳枝当做牙刷,参合中草药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郭珏在《静思集》中有“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之句,说明了在元代,牙刷已经相当普及,当时的牙刷柄不会很长,牙刷形态有如玳瑁,刷毛所用鬃毛经过了精致处理,有了现代牙刷的原形。年,中国制造的牙刷其清洁面垂直于刷柄,用从西伯利亚野猪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制成。当时的欧洲还处于用手指或亚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阶段。可见中国制造牙刷的工艺当时在世界上是非常发达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牙刷大为惊奇,并将样本和制作工艺带回欧洲。欧洲人对牙刷进行改良,他们将牛骨雕刻出坚固的刷杆,在尾端钻孔,将猪毛用细丝固定。其实真正接近现代牙刷形状的刷牙工具是年左右的英国人发明的。英国人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个新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监狱看守要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历史上第一把近代意义的牙刷就诞生了。出狱后,阿迪斯开办工厂生产牙刷。直到今天,他的后人还继承经营着祖辈留下的产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本用来制作牙刷柄的骨头被军队买去生产肥皂,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材料。20世纪20年代,西方牙科医师发明了毛束间隙宽、毛面平齐、直柄、用天然鬃毛制成的牙刷。年,日本侵华战争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战乱,导致猪毛进出口贸易停止。此时美国人发明了尼龙,它能够更方便地生产出结实、规整的细毛刷头。这和刚硬、易脱落、不易晾干的旧式刷毛相比,是很大的进步。而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牙刷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以万计被征召到战场上的各国士兵需要遵守统一的卫生规范。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将这些习惯也带回了那里。年有人提出了软尼龙设计的牙刷,尼龙丝较细软,直径0.17毫米,毛面平齐,毛束3行,每行6组,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所谓“多束软尼龙牙刷”,毛束更密,排成3—4行,每行12束,这成为以后牙刷最常见的形态之一。

关于风和易拓

“风和易拓”是最HOT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com/smyp/2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