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是女孩,9岁,1天前突然出现右侧面颊红肿疼痛,咽痛、发热、全身不适而哭闹。患儿惧怕输液治疗,医院求中医治疗。患儿未接触有害物品,平素体健,父母及弟弟均健康。
症状右侧面颊红肿疼痛,头痛,咽痛,发热,烦躁,口渴,张口咀嚼困难,舌红苔黄,脉数。
查体体温38.3摄氏度,脉搏96次/分,呼吸26次/分,神志清醒,颜面发红以右侧为重,可触及肿大的颌下淋巴结且触痛明显;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6次/分,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叩击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大便干燥,小便黄。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7.38×/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6%,红细胞5.8×/升,血红蛋白克/升,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9%。
初步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诊断痄腮。
中医辨证热毒蕴结。
治疗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2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10克,浙贝母8克,炒牛蒡子10克,板蓝根12克,柴胡5克,升麻5克,玄参10克,薄荷5克,蝉蜕3克,僵蚕6克,连翘8克,黄芩10克,生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1枚。高热、烦渴可加石膏40克,知母8克;大便秘结可加大黄10克,芒硝8克;头痛耳鸣重可加栀子8克,决明子12克,菊花10克。
用法每日1剂,共3剂,水煎服,每日3次。嘱咐患儿多饮水。
二诊服药两剂后,患儿右侧面颊红肿疼痛,头痛、咽痛、烦躁、口渴、张口咀嚼困难均减轻,体温最高38摄氏度,而且发热时间明显缩短。继续服用原方3剂,并嘱咐多饮水,加强营养,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三诊服药4剂后,患儿右侧面颊肿胀疼痛、头痛、咽痛已消失,张口自如无疼痛不适感,体温已正常,右侧面颊红肿消失,颌下淋巴结无触痛、无肿大,大小便正常,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缓解。患儿继续服用药物祛邪务净,以巩固疗效。
按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学龄儿童,发病率高。此患儿感受风温时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凝滞腮部则见腮部肿胀疼痛、咽痛、张口咀嚼困难。邪热炽盛,内传入里而致头痛、发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方用金银花、紫花地丁、夏枯草、蒲公英、炒牛蒡子、板蓝根、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玄参、生甘草、板蓝根清热凉血利咽,柴胡、升麻、薄荷、蝉蜕、金银花疏风清热,夏枯草、僵蚕、浙贝母解毒散结消肿。方中柴胡和解少阳为胆经主药,既能助升麻、薄荷、蝉蜕、金银花疏风清热,又能疏通少阳壅结之气,协助夏枯草、蒲公英、僵蚕、浙贝母解毒散结消肿。高热、烦渴可加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大便秘结可加大黄、芒硝釜底抽薪;头痛耳鸣重加栀子、决明子、菊花清泻肝经之火。诸药合用,祛除风温邪毒、腮肿热痛,疏通经络。
作医院
董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