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尿的概述
导言:
小明8岁了,小学二年级,平时住宿学校周末回家,智力、发育等都很正常,可是却自幼尿床,但小明家长不以为意,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然而,最近却发现小明性格越来越内向,甚至不愿意上学,不喜欢与同伴交往,问明缘由才知道是由于尿床受到同学的嘲笑而苦恼和羞愧,医院就诊,发现原来小明已经患上了遗尿症。
遗尿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随患儿年龄的增长,将影响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严重损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儿童遗尿症一经确诊需尽早进行治疗。
那么,什么是遗尿症?又该如何治疗呢?我们将在篇文章当中为大家详细讲解。提起遗尿,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说到它的俗称“尿床”,大家可能就很熟悉了,在临床当中,你可能会被家长问道:医生,我家孩子老尿床,他这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呢?需不需要治疗呢?
遗尿的定义: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从这个定义当中,有三个关键信息:
第一个关键信息:年龄,3岁以上为什么是3岁?因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征有“三不足”,肺脾肾三脏是与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密切相关的,这三脏常不足,导致膀胱的固摄能力不全,3岁以上的小儿,气血逐渐充盛,排尿的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逐步完善了,如果此时再发作遗尿,那就要考虑是否是病态了。本病有没有年龄上限呢?没有,一般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者是减少的,但是如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是可以迁延发展到青春期。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重视。第二个关键信息:发病时间。“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这句话提示,本病多发生在睡觉的时候,并且主要发生在夜晚睡觉时,白天午睡时较少发生,而且白天清醒状态下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如果夜晚遗尿严重,有可能发展到白天出现尿失禁,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的要点,就在于是否“知”,即患儿能否意识到自己尿尿这件事。《医宗金鉴》中有说过:“不知而尿之,谓之遗尿,知而不能固,谓之小便不禁”。说明患儿睡得特别沉,排尿反射无法使他清醒地起床上厕所。第三个关键信息:经常二字怎样才能算是“经常”呢?如果一个八岁的孩子因为睡前多饮,或疲劳酣睡,偶然发生睡中尿床,是否属于病态?要看“经常”二字,它反应的是这个疾病发作的频率。如果每夜都发作一到数次,家长会烦不胜烦地主动带孩子来看病。如果只是每月发作1-2次,算不算经常呢?这就要看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只要每夜、每周或每月发作1-2次,或2次以上,并且持续发生3个月以上,就属于“经常”了。根据发作的频率,可以分为轻中重型:重型:每夜发作1次以上者。中型:每周发作2-4次者。轻型:每周或数周发作1-2次者。所以,孩子尿床到底属不属于病态?抓住三个要点:1、年龄。2、能否“自知”。3、发作频率。二、遗尿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有的家长带孩子来看遗尿,会说,医生,我在网上查了,小儿遗尿都是肾虚引起的,我家孩子六味地黄丸都吃了好几瓶了,还是尿床,您说为什么呀?本病跟肾有关吗?遗尿属于肾系疾病,与肾有关,但是,却又不仅仅跟肾有关,下面我们来分析遗尿的发病原因及机制。首先得了解人体的水液代谢,先来看看正常的水液代谢是怎样的,水液从哪来,到哪去,过程又是怎样的呢?1、正常水液代谢过程(1)水液从哪来?水液来源于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通过胃、小肠、大肠吸收上输于脾。(2)水液是如何输布的?水液的输布与脾、肺、肾三脏密切相关。脾接收到其它脏器上输的水液后,成为一个运化中枢,一方面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散布全身,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把水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这是脾在水液输布当中的作用。肺接受脾传输来的水液,一方面通过宣发,把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上部布散,另一方面通过肃降,把津液向身体下部、内部脏腑输布,并把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脏,“肾为水之本”,一方面对人体整个水液代谢起推动、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输送到肾和膀胱的浊液,经过肾气的蒸化作用,分为清浊两类:清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而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3)那水从哪排走?主要是从尿液和汗液排出,此外,呼吸、粪便也会带走部分水液。人体的肾系疾病的发生,就是跟水液代谢的功能障碍相关。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如果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在体内蓄积,引起的疾病叫“水肿”,如果水液排泄不受控制,该开时不能开,引起的疾病叫做“癃闭”,不该开时开,引起的疾病就叫“遗尿”或“尿失禁”。2、遗尿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膀胱,中医认为,膀胱是储存水液、排泄尿液的重要器官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里就有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病因主要因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虛以致膀胱失约而成遗尿。①肾气不足:尿液的贮藏和排泄是由膀胱的气化功能调节,而膀胱的气化依赖于肾气的“开阖作用”。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素体虚弱,导致下元虛寒,肾气不固,会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而致遗尿。②肺脾气虚: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二脏共同维持正常水液代谢。若由于经常外感、哮喘频发、喂养不当、消瘦羸弱的患儿,导致肺脾气虛,则无法制约水道而致遗尿,这就是所谓的“上虛不能制下”。历代医家均认为小儿遗尿多因虚、因寒所致,但是在明清时期有提出“肝经郁热”的病机,我们现在学的教材当中,也有这个证型,但是在临床验证认为这个证型的遗尿,多与泌尿道感染有关,可以参考热淋的治疗。除了以上病因之外,还有的与家长育儿习惯有关,在3岁以后为了方便仍然给孩子使用“尿不湿”,没有尽早地锻炼孩子的排尿能力,未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以上就是遗尿发生的病因病机,遗尿发生的原因并不仅仅跟肾有关,还与肺、脾、膀胱、三焦密切相关。病因主要因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以致膀胱失约而成。3、如何诊断遗尿(1)排除它病。(2)发病年龄:3岁以上。(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或尿细菌培养无异常。(4)发病时间: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并且睡眠较深,不易唤醒。(5)发作频率:每夜或每周或每月发作1-2次或2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它病是指排除临床上其它容易与本病混淆的疾病。最容易混淆的第一个疾病就是热淋,现代医学称为泌尿道感染。首先,两者可以从症状上进行鉴别。热淋的典型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白天清醒的时候也急迫难耐,不能控制小便,此外,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脓细胞。遗尿一般没有这些症状,尿常规也无异常。但是有的时候,患儿无法正确地描述出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或者这些症状都不明显,只是表现出无法控制小便,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第一、灵活应用诊断方法,儿科当中非常重要的望诊,望二阴,看患儿的尿道口是否有红肿、有分泌物,男童要注意看是否有包皮过长,包茎的情况,尤其是包茎,它将尿道口完全地包裹起来了,每次尿完后都会有尿液残留,尿道口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很容易引起感染、甚至导致包皮与龟头的黏连。现在社会主要由家中的女性长辈照顾小孩,有时候会忽视掉这个部位的清洗,从而造成反复的感染,导致小便不能控制,这种就不是我们文章讲的遗尿,因为它可以通过包皮切除手术来解决,在临床当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告诉家长六岁之前是最佳的手术时间。二就是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分析患儿有没有泌尿道感染的一个客观指标,可以配合望诊一起帮助鉴别诊断。第二、要鉴别的疾病:假性尿失禁,一般多见于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刚去学校上课,课间的时候跑出去玩,等到上课就憋着尿了,但是老师在上面讲课他不敢上厕所,憋到膀胱过度充盈以后出现漏尿,类似于尿失禁,但是在白天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由于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遗尿,不属于病态。也不属于我们说的遗尿范畴。三、遗尿的的辨证论治及调护1、遗尿的辨证论治及调护方法。遗尿临床多以虚、以寒为主,如有热象、实象,应当考虑是否兼有泌尿道感染。临床辨证重在辨脏腑,辨别病位是在肺脾,还是在肾。如果病位在肺脾,遗尿的发生往往伴有感冒、咳嗽或哮喘等呼吸系统的疾病,兼有肺脾气虚的症状,当这些疾病缓解时,遗尿也可以暂时好转。遗尿时的特征为,小便次数多。如果病位在肾,病程较长且持续,一般以遗尿为主症,尿量多且清长,可伴有肾气不足等兼症。根据临床当中病位是肺脾还是肾,我们把它分为补肺健脾,温肾固涩的治法,我们看一下临床当中的几种症状:(1)肺脾气虚:第一个证型,首先来看证候有哪些:主症:“以夜间遗尿为主”以诊断本病。兼症:“可伴有白天尿频,感冒后遗尿加重,自汗、动则多汗,少气懒言”,这是肺气虚的主要表现,“面色少华或萎黄,神疲倦怠,纳呆,大便溏薄”这是脾气虛导致生化乏源,运化失司出现的症状。配合舌脉,可以辨证本证为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固涩小便。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肺脾之气得补,膀胱之气得固,则遗尿可愈。在这里强调一点:遗尿的患儿一般病程比较长,至少3个月以上,所以补气药使用的量可适当大一点,比如其它疾病的黄芪小儿我们一般用10-15g,在这里可以用到30g,如果是7岁以上的患儿,根据气虚的情况还可以适当地加大到50-60go(2)肾气不足:第二个证型,看一下证候有哪些:主症:“以夜间遗尿为主,熟睡不易叫醒”诊断遗尿,小便特点为“小便清长,天气寒冷时加重”兼证:肾气虚的症状,包括“面色少华,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弱。”但有的时候,你问小孩,你腰酸吗,腿软吗?小儿是没办法形容出腰膝酸软等症状,医生该如何去辨别呢?在望诊当中强调过的,小儿肾虚的表现除了可以望色,即面色晄白之外,还可见面部虚浮,具体怎么看呢?可以看孩子的眼下部分,在成人中出现眼袋或者卧蚕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伴有眼袋明显,以及眼眶下发暗,也是辨证肾虚的一个方法。治法:温补下元,固涩止遗方药:菟丝子散加减。常用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以暖膀胱;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螵蛸滋肾敛阴以缩小便。补肾时需注意两点:第一,在临床当中,病情较轻,仅为肾气不足,而尚未发展到肾阳虚时,应当补益肾气为主,然而中药中补肾气之药并不多,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呢?这时,我们同样应当将肺脾考虑进去,肺为肾之母,可以通过补肺气的药物以补益肾气,脾为肺之母,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常常肺脾双补加上补肾气的药物来共助补益肾气之效。第二,当肾气虚发展到肾阳虚时,补肾阳时注意兼补肾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同时可以避免过于温燥。最后,在这两种证型的治疗上,还有一类的药物可以配伍使用,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遗尿的患儿一般都睡得深沉,难以唤醒,这种情况下,可以加用醒脑开窍的药物,比如,麻黄,辛散温通,入肺与膀胱经,上能开启上源,通调水道;下能温化州都,使气化得行。此外,它还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使患儿睡中觉醒自行起床排尿,但临床应用时用量宜小,不宜超过6g,一般2~3g即可,再配上石菖蒲、远志等醒神开窍之药。但需要注意的一点,遗尿病程时间长,治疗至少需3个月以上,因此,像麻黄此类药物不可长期使用,短期起效使患者夜间容易被叫醒起床排尿时就应当停用,给予家长治疗的信心后再徐徐图之。以上就是遗尿临床当中常见的两种证型的辨证治疗,有时也可见到肝经郁热的实热证,可通过外生殖器的检查及尿常规与热淋证进行鉴别,治疗方法可参考热淋证。四、遗尿症的调护方法小儿遗尿病的主要病因为肺脾肾不足,因此治疗非能一日而愈。但有些患儿若服用中药/中成药已经月余,遗尿仍无明显改善,很多家长不免会为此着急而询问医生。本病非常需要家长与医生的配合。可以给家长以下建议:1、何时给孩子喝药?不宜晚间服用,最好时间为上午和下午。2、“一要两不要”,“一要”指的是家长要每晚定时唤醒患儿排尿,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特别注意,这个唤醒一定要醒到患儿能自行走到厕所小便才行,有的患儿被唤醒后仍不清醒,可能下床走到墙角就尿了,这种不行。这是一要。“两不要”第一不要睡前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第二不要睡前大量饮水。3、小儿遗尿,病程较长,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家长的不理解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要彻底治愈不复发,除服药外还需要家长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和医生配合,又不能打骂、责备患儿,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心理,给予信心和支持。而作为医生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同样疗效的药物中,选用口感味道最好的中药/中成药,使患儿能够接受长期服用。2、在治疗开始之时,就应该告诉家长:本病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家长的坚持十分重要。3、在治疗过程中,应向家长告知疗效出现的表现。当治疗起效时,首先见于家长夜间叫醒孩子起床排尿较前容易,从而逐渐过渡到家长一叫就醒,再过渡到孩子自行转醒后叫家长协助自己排尿,直到夜间可自行下床排尿或整夜无尿,使家长了解病情向愈的过程,给予家长及患儿治疗的信心。案例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