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
文/马向阳
在祖国的中医药宝典中,钱乙与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赫然在目。他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医者,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经后人整理出版,成为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该书对儿科施治疗法进行了系统整理,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小儿药证直诀》成为医学经典,钱乙亦被称为“儿科之圣”。
一、身世及家族背景
《宋史》人物传中载;钱乙,字仲阳。吴越王钱俶之支属,祖籍浙江钱塘。俶卒后,其族人多被遣散各州。钱乙祖父北迁至郓州(宋时今山东东平),自此皆为郓州人。父亲钱颢(钱塘县志作钱颖)精通医学,尤其擅长针灸,钱乙生于医学世家,其姑父吕氏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家,且医德高尚。钱颢嗜酒,喜远游。在钱乙3岁之前,其母亲已病故。于是,钱颢突然隐姓埋名,东去海上,久久未归。姑母怜钱乙幼小孤苦,将其收为养子。姑父教他习识文字,传授医道。钱乙勤奋好学,对各种医学著述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针灸甲乙经》等孜孜不倦,刻苦研习。対《神农本草》中不同草药的特征、药性、使用都烂熟于胸,并能对书中讹误之处给予辨别纠正。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0岁的钱乙已是医术大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开始独自悬壶济世做起了郎中。大约30岁左右,钱乙的姑妈病危,临终时把他父亲出走之事告诉了钱乙,要求他一定要把父亲找回来。于是,钱乙数次东游,不避艰辛,终于找了父亲,并历尽波折才把父亲迎回郓州。父子相守数年后,父亲得以寿终正寝。之后,钱乙又像侍奉生父一样,为姑父养老送终,还为他唯一的女儿办理了婚事。众邻里无不为钱乙的孝行与美德所感动。自此,钱乙的高超医术与良好道德品质使其成为齐鲁名医。
与钱乙少年成长同样复杂并值得研究的是钱氏家族,有必要作一点交待,其理由有二:(一)钱氏何以徙郓?(二)钱乙进入皇室诊病的直接原因。钱塘钱氏一族,兴起于武肃王钱镠,早在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年),即赐钱镠以铁券。并许以“永将延祚子孙。”且“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自钱镠始至忠懿王钱俶,与五代相终始,历后梁、后唐,迎后周柴世宗之师,以国入觐三世四王。正如宋代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所论:“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然而历史的吊诡总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尚授钱俶天下兵马大元帅,雍熙元年(公元)改封汉南国王。俶四次上书让国,改封许王。到宋太宗赵匡义端拱元年(公元),改封邓王。钱俶60大寿时,太宗赵光义送来御酒以示祝寿。《宋史》是这样描写得:“会朝廷遣使赐王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暮,有大流星堕于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太宗追封其秦国公,谥忠懿。”本来身体一向康健的钱俶暴毕,令世人唏嘘不已。另一亡国之君唐后主李煜,也是在60寿辰时,喝了太宗的御酒后暴亡,二人其状如出一辙。后来史学家评太宗其胸襟远不及太祖匡胤怀柔博大。
史载,钱镠寿终前曾有遗嘱,让其子嗣采取迎合朝廷以图自保的策略。至钱俶袭王数十年,历唐末及五代至宋,一直奉行这一国策。然至钱俶之后,吴越王爵位也随之不存。所幸的是钱俶曾有嘱咐,要求其子孙务必学得一门技术,以作立身之资。这也不失为一种智者选择。钱氏一族,践行祖上遗嘱,自此千年间历朝历代,钱氏一族在医学、科学、史学等诸多领域不乏功勋卓著者,这是后话。
我们且说钱乙祖父北迁至郓州。宋初,随钱俶归宋者,包括俶各房诸弟子孙人数众多。此为钱乙祖父由江南北迁的社会背景。
钱氏子孙各有所学,谨守分际,又能各擅所业。在宋初数十年间就有许多杰出建树者。如钱惟演,钱俶之子,于书无所不读,家储文藉可比皇家秘府。著有《典懿集》三十卷。其文名与杨亿、刘筠等埒。仁宗朝进兵部,位在宰相王曾上,因拜枢密使。其子钱暄,字载阳,曾为盐铁副使;神宗朝为光禄卿,因事遭贬,出知郓州。钱暄与钱乙同宗,同处郓州,共叙同宗同脉之亲理所当然。钱喧子景臻,为鲁国大长公主驸马。神宗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患痢疾,奄奄一息,皇家御医皆束手无策,此时,身为爷爷的钱暄通过八百里加急得知后,便携钱乙进京入宫。钱乙为其医治,适逢乙醉酒,随口说道:“明天公主发出痘疹,病自然会好。”驸马与长公主皆疑惑不解,第二天,公主女儿果然遍身出疹,数天后痊愈。神宗闻后授予钱乙翰林医学官职。此为钱乙初涉皇宫。
二、医学成就
钱乙居郓州时,在姑父吕氏的教导下,一心钻研医学,日益精进。他最大的特点是以药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练整理为医学理论。早在中青年时期即以《颅囟方》专著为基点,针对“小儿纯阳”的生理特点,探索为一套适用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极大丰富了中医学宝典。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是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依据记载的崔氏八味丸中,创新研制为六味地黄丸。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加减为八味、六味、四味。视病用药是其针对性强,也是取得疗效显著关键所在。比如治疗小儿出痘疹用升麻葛根汤,治心热的导赤散,治气喘的泻和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寄生虫病的安虫散等等,均是成功的范例。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对后世中医药使用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是他学医“为方博达,不名一师”的成因。
钱乙做为“儿科圣手”,其在医学理论学习中做到“于书无不窥,不靳靳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值得一提的是,至北宋时有关《本草》书目已是洋洋大观,皇家出巨资收集民间及先朝著述,整理《本草》纲目已逾千种,为钱乙学习借鉴提供了方便。在医治小儿病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倾注大量心血著写了《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乙小儿方脉》、《斑疹方》等书籍,可惜已散佚不传。现存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他的学生阎季忠,将钱乙医学理论、医案及验方搜集整理成书的。该书成于年,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案,下卷为方剂。对于医药类文献的认知,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即收录归入为“方技略”,开了古籍方类的先河。《宋史》把钱乙收在“方技下”中,使我们看到历史记载的渊源与传承,看到一个相对鲜活的钱乙形象。除正史记录外,据说《小儿药证直诀》是在钱氏逝后六年面世的,以此可推算钱乙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岁。
对于钱乙的精湛医术,我们还是以其典型医案作说明。钱氏受封太医期间,一皇子得了抽风病,众太医不得法,钱乙用黄土汤处方把他治愈。神宗问他原因,钱乙回答:五行相生相克,用土克水,水即平复,于是风自然就止息了。神宗很高兴,把他提升为太医丞,赐予饰金鱼符和紫衣,官位由九品升为四品。
广亲王宅里有个小儿得了病,请钱乙诊治,钱乙说:“这个病不用服药就能痊愈。”他指着旁边的小弟弟说;“这个小娃娃早晚间要得惊恐症,但过了三天后的下午就会好了。”当时这家人很不理解,第二天那个娃娃果然发起角风,情势十分严重,便急召钱乙去治疗。钱乙简单做了处理。三天后孩子复为正常。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孩子面如火色,两眼直视,这是心、肝两脏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现。之所以下午才能好,是因为病邪应该在那个时辰变化。”又有某王的儿子得了上吐下泻的病,一医官给他开了温燥方剂,结果加重了孩子的症状。钱乙说:“这是中焦有热,脾脏受到侵害,怎么能用温燥的药呢,这会造成大小便不通的。”于是,他给病人开了“石膏汤”(主凉性)。开始,某王不相信这个方子,结果孩子病情加剧,最终用了钱乙的方法把孩子病治好了。
钱乙有嗜酒之好,忍受不了皇室的繁文缛节,医院几年后,便托病告退辞官,在开封开设医馆,并招授学生。其在民间用药施方的成功病案更多。首先,他诊断有如神明透彻,一书生面有青光,咳喘不止。钱乙说此病若在秋天还可治愈,在春天则不得治。五天后,书生果然不治而亡。又有一次,钱乙在一老友家停留,听见有小儿大哭声,使问老者怎么回事,方得知家中喜添双胞胎男婴。钱乙再三叮嘱小心看护,待过了百天后,孩子才能性命无虞。老翁似不为信,一个多月后,婴儿竟双双死亡。再说钱氏用药精准无误的例子,某孕妇患病,医者告诉她必须准备堕胎。钱乙接手后对症入药,使胎儿及孕妇都平安无疾。还有一哺乳期妇女,因和家人生气而致病,愈后眼睛却不能闭合。钱乙嘱其家人:煮郁李仁酒让她喝下,必至大醉而后愈。妇女饮后眼睛果然恢复正常。钱乙医术高明,及至哲宗朝,再次将其召为太医,且授其为太医丞,此为二次入皇宫。十余年后,钱乙年逾花甲,以病请辞。哲宗恩准其佩带绶印,告老回到故里郓州,即今东平州城。
钱乙返回家后,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对远近求医者,无不细心诊治,众乡里得其施惠者无数。到了晚年,他发现自己患上了周身麻痹症,此症一旦入脏,生命必不能保。他便配制方药服用,设法将其转移至手脚,以杜绝其进入内脏。史载他于东山得一斗大茯苓,入药服后,麻痹症果然移至左手左足之上。由此可见其医术之神奇。
钱乙一子早逝,有两个孙子继承其业,从事医学。据《钱塘县志》载,时钱乙进京为长公主女诊视疾病,另有同样对医学有重要贡献的钱氏后人,亦进皇室为太医。此事有待感兴趣的有识之士作深入考究吧。
三、《关于本草》上古时期,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之一就是“神农尝百草”。虽然说是传说,却包含了先民们从事医药活动的真实性。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辨识着野生植物的药性作用,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却可以医病,开通了中国中医药数千年的先河源头。1、萌芽时期
考古资料显示,青铜器铭文中已有“药”字出现,先秦典籍中对“药”也有相应的记载,如《书经》云:“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论语》云:“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之。”关于药用于医的情景在这些经藉中已有涉猎,《礼记》中有君亲服药而臣子先尝的事例,《国语》记载了骊姬用掺有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性的故事。《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名称近八百种,言其有医疗功效仅百余种,如:薰草佩之已疠,杜衡食之已瘿。这是先秦时人们对药与医的零散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渐成雏形
秦汉时期,中医药发展形成第一个高峰,本草学已初具规模,出现了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医药类文献归入“方技略”中,还记有“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馀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由此可知,本草待诏是汉代征用本草家进入宫廷从事药物相关的专职工作,说明本草家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至东汉末年,华佗的学生吴普写出了《吴普本草》,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研究成果。
3、晋唐时期
南北朝时,大医家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补充,成为后世本草著作中的权威。他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着手整理《神农本草经》,编著完成了《本草经集注》。此外,以食疗、炮制、药理、药性、单味药研究为主要特色的本草著作开始流传于世。据《隋书·经藉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本草著作有六十多种,尤其是唐朝政府开始组织编写国家药典,促进了古代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向繁盛期迈进。唐朝成立了二十多人的编写班子,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共同编著成《新修本草》一书,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动员全国力量,通过广泛调查、集体讨论,开展了一次全国性药材普查,保证了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因此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该书图文并茂,增补新药种,使药物数量达到种,其中有许多是外来的药材,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的兴盛。
唐代的个人著述也很有成就,如甄权的《药性论》四卷本,按药的性味、君臣、主治、功用等进行了分类,是最早的药性理论专著;孙思邈的《千金食治》,收记食疗药物种,是我国最早的食疗本草;郑虔的《胡本草》(主要指西域)是最早反映中外药物交流的专著。
4、宋元时期
时至宋代,首先是帝王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