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立小青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按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大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
青龙者,上可入天,下可腾海,喻嘉言在区分大小青龙汤的时候,给出了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也就是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呢,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也就是说,外有寒,里有水。上篇中我说过我们可以认可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太阳病三纲鼎立,不过对于桂枝是风伤卫,麻黄寒伤营,大青龙营卫两伤我觉得这个歧义点一定要注意,在论述大青龙汤的时候,会特意描述一下。
现实中青龙系列最能体现伤寒经方的窘境,青龙汤在辨证上需要功力,相比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的加减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有效药,甚至对于重症急症都有特殊意义。青龙系列有点吃力不讨好,就是你伤寒经方的功底扎实,对症用药,特别是在重症上,很多时候一两付见效,可是麻黄又因为种种社会原因,对很多自学伤寒经方的人来说,无形中设置了一道枷锁,我说的吃力不讨好,就是你在用麻黄时候,注意点太多,治得好,一两副药见效,也没有什么收入,不像其他桂枝汤,柴胡汤之类,即使不对,多吃几幅,也不会出现什么严重情况;治好了,大家觉得原来这么简单,治不好,万一出问题,风险又极大,真是两难呀。同时大青龙汤的含糊地带,大家也一般会避开这些点的思考,而对于大青龙汤都没有完美的解读。
史话慢说
小青龙汤,对于大家都不会陌生,可是大青龙汤隐藏了太多的秘密,所以在条文上其实还有点混乱,不过去考证这些混乱,可能会得出一些想不到的东西,有些结论也是我胡乱的猜想。
以下是桂林本原文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方見上)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以下是宋本原文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以下是杨绍伊修改版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可能是,在实际运用中,大青龙汤的实际案例并不多,我们擅长的小青龙汤,并且小青龙汤的配伍比较大众化。但是大青龙我觉得这个地方还是有点混乱,这种混乱除了实际应用的无奈,还有条文的混乱,我以宋本、桂林本、和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三个版本来做一下简单论述。
第一以宋本而言,王叔和应该保留了仲景原文,不过存在问题是可能在三十九条上,王叔和也没有弄懂有什么不顺畅,就按照仲景原文传承下来,宋本在出版的时候,也是尊重原著,所以不做修改,而后世医家开始注释伤寒论时候,突然觉得别扭,按照王叔和岐黄医家的合理性,脉浮紧应该是伤寒,怎么变成了太阳中风,而后世医家都是以岐黄医家的方式解读伤寒论,并且明清之后,整本伤寒论倾向扶阳思想。就是我说的我们伤寒论是用九阳真经来解读的,不过可能秘传的那本是九阴真经,就像《三皇经》一样,有些不可与常人语的。后世注解的大青龙汤总是别别扭扭,主流的解读,就是以伤寒论扶阳的思想在解读,特别是喻嘉言定义大青龙汤是营卫两伤,似乎解决了争议,同时也把中风和伤寒限制在营卫的思考上。
第二到了桂林本,或者白云阁本,他们发现了这个别扭,按照岐黄医家的解读方式(岐黄医家以营卫这些概念区分中风和伤寒,比如风伤卫,寒伤营),把太阳中风改成了太阳伤寒,就是我们看到的7.7条,表面上看着好像修正了桂林本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大青龙汤的功能就被限制了。这一点,可能也是桂林本这一派的传承问题,就是他们是方药配伍上比较能把握仲景原义的,甚至他们手上可能有配伍伤寒经方的一些口诀,所以在风热暑湿燥寒篇章,他们能做到岐黄医家和仲景药方的合理配置,看上去就像是《金匮要略》篇的翻版。所以像我这样的市场派,就比较喜欢桂林本,觉得对我而言是个捷径。但是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改成太阳伤寒,有点困死大青龙汤的感觉。
第三杨绍伊的保留了太阳中风,把四十一条改成太阳病,这一点和我的很多猜想不谋而合,杨绍伊的原义是伤寒论包含这三个传承(伊尹、仲景、王叔和),第一传承就是汤液经的传承,就是伊尹的六经方式,比如我们看到句子开头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很多是伊尹的原著,而句子前面以伤寒论述的,多是张仲景经的原文,那么一些有六经,或者太阳之什么,或者伤寒之类的是王叔和整理添加的。并且杨绍伊认为,太阳中风,阳明中风等,这里面的中风两字,其实包含了三层含义,就是岐黄医家认为的中风、伤寒、温病三种情况,这一点上我是很倾向杨绍伊的,杨绍伊的这个注释,真好解决了宋本中存在的很多矛盾,这个矛盾的点,就是我们大家只看到阳性药,却没有看到温病药而这一改,符合伤寒中温病药的传承。
第二个改的地方,是杨绍伊认为既然伊尹创立了大青龙汤,那么也一定有对应的小青龙汤,所以小青龙前面的框架定义有原来的伤寒变为太阳病,这个不影响理解,就是为了更符合杨绍伊认为的体系而已。
我在这儿说一下我一些观点,我是以周易和术数等为基础读书的,就是这些奇怪的河图洛书、阴阳八卦、宗教、道藏先读了多年之后,之后才看的伤寒论,在我的体系中,就是一本书有阳的东西,也一定有阴的东西,伊尹是殷商第一大巫师,仲景的时代也是道教开始的时代,那么仲景的伤寒论一定有可以传的东西,也有不可以传的东西,这些不可传的东西就是像《三皇文》中关于瘟疫招鬼的方式。而大青龙汤中正好含有阴的这个功能,所以杨绍伊提出的理解我才很喜欢拿来引用。
当然了,我还是觉得有缘分的自己去揣摩一下,子不语怪力乱神,然后我也不想大家走到这种理解上,毕竟人间世,你能用扶阳思想解读运用伤寒论,就已经是大师了,如果跳到阴阳互根或者平衡这条路上,那你就算是异类了,既然传了两千年阳面的东西,我们以扶阳思想为主流就是最好的选择。大家也不要觉得新奇,这种可以很有意思,等你走下去,就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再一次共勉一下。
小青龙
第一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立小青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
上面两句,一句是周易乾卦,一句是喻嘉言的解读,如果你是周易比较熟悉,我们可以借用周易的象,就是乾卦是刚从潜龙状态到活跃在海面,是有力量,但是力量不大,所以只能翻江倒海玩水而已。这不是说用周易解读伤寒论,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象最贴合。
后世解读大小青龙汤的注家很多,唯独喻嘉言的这个最解神韵,在象上解,最让人理解小青龙汤,喻嘉言的这句话值得反复读读,其实我们用这句话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形象理解大青龙汤,毕竟小青龙汤的应用和注解一般很少产生歧义。
第二小青龙汤的第一要义是逐水饮,说的具体点就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里有水饮也就是里寒,即表里俱寒,在这个地方就是通过里寒,我们经验中的一些症状要记住,就是不口渴,流白色鼻涕,是白痰,舌苔也是白苔等,以便于我们区别其他症状。
而关于小青龙汤的注解,和方中药物的配伍各个注家虽然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整体上冲突不大,所以各个注家的注释都要看一下,吸取各种经验,这种功夫自己私下努力,因为冲突不大,在这儿也就不去详述了。
第三我在这儿说一个框架,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从黄元御强调阐述这个组合之后,小青龙汤中提取的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成为了经方咳嗽的优选项。以前年代,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户外劳作比较多,大部分体力劳动,所以时方的很多滋阴降火的概率比较高,而近代我们遇到的大人偏向的寒湿咳嗽概率增加,比如一般的伤寒感冒之后,寒湿咳嗽的偏多,干姜细辛五味子使用就比较高。可是也存在一种情况,即使很多经方家熟悉了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往往不分大人小孩的区别,其实小孩子和老人偏向麦门冬汤证的比较多。我在这儿提出这个,不是以概率为主,是我们还是以辩证为主,但会注意一下经验,就是小孩子纯阳之体,感冒之后别想着就直接套用大人常用的小青龙汤,走入一个定式,同样遇到老人,也要根据症状考虑干咳的麦门冬汤证。因为很多学伤寒的习惯套路西医的方式,但其实咳嗽的的证因很多,上面提到的其实占的概率都挺大。
也是说,很多人把老人留下的什么贝母、枇杷、梨子做什么琼浆玉液的方法用来应对咳嗽,觉得所有的咳嗽都应该润,这个点上有时候是适得其反,今天很多人感冒之后是寒饮咳嗽,你用润的方法,其实方向错了。当然现实中,小孩子是偏向麦门冬的多,你用梨子冰糖水是类似麦门冬汤的意思,这个应对的概率成功比较高。但是咳嗽一寒一热之间区分还是大的,不能好心办坏事。
第四在很多市场化的经方中,其实很善用小青龙汤证,但是有个尴尬的存在,就是为了安全考量,或者一点商业利益,不会一次的用大剂的小青龙,而是学习日本或者台湾市场派的做法,就是降低麻黄,而长时间的服用,其实这个点还是要注意的,麻黄在经方中有发阳和亡阳的作用,所以在《金匮要略》咳嗽上气脉证第七篇中,在小青龙汤后面有五六个方是补救措施,经方学习者,这个方面的课要注意到。同时我们希望小青龙谈的运用是一剂知,两剂止,不是像时方一样漫无目的滥用,青龙汤系列就是让我解决很多先机的问题,不让我们病症延伸,其实算是霹雳手段。
第五在这儿先提个延伸方子,就是我们常用的加减方子里有个小青龙汤加石膏,而这个汤其实比较容易和其他几个方混淆,比如麻杏石甘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做个区分,后面三个方子算是麻杏石甘汤的系列,就我而言,遇到人,比较算是体质很壮,偏胖的人容易形成里面郁热,所以出现症状是热大于寒。而小青龙汤加石膏本质和这三个还是不一样,就是有烦躁症状,但是里证还是寒,就是出现的状态,还是不口渴,舌苔白,痰饮和鼻涕都是白色。相比上面的偏热相还是不一样,上面麻杏石甘汤会有口渴、黄痰的的倾向。其实这些方子我们都不一定常用到,岐黄医家的解读也是比较绕口的营卫解读。我觉得这种正好是我们要在平常读书中不断自己积累的。你不要觉得这些会用不到,等遇到的时候就晚了,这些是疫病的基础方。
第六在小青龙的功能上,出现的比较怕冷,不口渴,无汗,咳嗽严重,吐白痰,流的是清涕,身体比较疼痛,有这些症状就是小青龙汤证,因为逃避麻黄、细辛等,而不用小青龙汤,后期是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的。这也就是我说麻黄系列是掌握先机的药,如果错过先机,有的造成鼻炎,有的直中少阴,造成更大的潜在威胁,一些人身体的病症是在很严重的少阴层面,导致这些就是错过了青龙系的应用。
第七小青龙我看一些高人定义为太阳和少阴层面,其实这个点在现实中确实比较有用,就是你时间长了,能观察到很多病人的病症,然后能从太阳和少阴层面看问题,在药物的配伍上你就能多一手,这一手就是你能防患于未然,也能像岐黄医家一样,根据一个人描述的症状,知道小青龙证到底严重到什么层次,然后在哪个层面有缺失,是不是出现肾纳气功能问题,这样的理解,你就看到为什么人可以在扩展运中的时候配伍点炮附子,其实不是标准配置,是一种对理论和病人比较熟悉。类似上篇说麻黄要配伍点人参的状况。
半夏
半夏,听名字就是知道是夏天的一半上,我们在夏天的一半上,其实是阳气最旺盛之时,也是水分蒸发最快之时,同时还没有进入仲夏的潮湿之时,所以老祖宗起名字很重要,半夏者通阳之药。
今天因为各种教材,或者时方的解读,只看到字面意思,见本草写着有小毒,为了符合西方科学的认知和要求,就不敢用此药,半夏、细辛在经方中的毒性就是毛毛雨,如果这种毛毛雨级别的都不敢用,还说学习经方有什么用,毛毛雨的毒不敢用,那些重型武器更是不敢了,今天半夏是小柴胡和小青龙汤里面的必备药物。因为今天不敢用,药物的配比就变形,药的作用就大大减小。很多人明明不懂,却自以为自己很认字,就是你看你们自己都说有毒。经方的配伍就是以毒攻毒,用的就是药的偏性,那些无毒的是养生药,不是治病药。不过回头来说,也是自作自受,大家不去读经典,搜索一下答案,自以为有个无比正确的书库,不过是人类可以记载的垃圾而已,这不是我说的,是庄子说的。哈哈。或许这就是人类自己的命,选择自己认可的路,终归是自作自受。
我在这儿,说说给经方的人听,就是温胆汤、小柴胡、小青龙汤中,在仲景时代都是生半夏,今天所谓的制半夏,是时方搞出来,如果用制半夏,效果可能只有多少分之一。我们用的是生旱半夏,这个自己用药注意点,就是打碎时候别让粉末站在药壶上煮不到,这样不小心喝药的时候喝了生半夏是喉咙疼个半死,还要喝姜水来解毒。同样做丸剂的时候不要用生半夏,用姜制旱半夏,同样作为执业医生也别去强调用生半夏,还有自学经方的喜欢给人开药的,在自己用的时候用生半夏,给别人开药方的时候写姜制半夏,要不你的药方拿出去,光是被抓药的师傅也诅咒死,有些东西讲不清楚,不要去逞能。
关于半夏的一些配伍和注意事项,这个去看邹润安的书就可以,为什么小青龙、小柴胡口渴不用,为什么温经汤之类有的又可以用,这些都是基础点知识,你懂得基础的差别,这些药的配伍就出来的,半夏这味药在经方中很重要,要自己去吃透。
细辛
细辛不过钱,过钱要人命,这样的一句话把细辛当成毒药,药房人当成尚方宝剑,多少经方开不出来,李时珍也算是对今天的本草药扭曲做出了巨大贡献。。。。细辛里面有黄樟醚,生用不可过钱,过钱是可以杀人的,可是从没有见过经方汤剂生用过,而且都是三钱左右,也没有那个案例出现过人命,说白了三十分钟以上煮药,黄樟醚已经挥发没有啦,我们经方中已经合理把细辛发挥到极致啦。能在本草经里列入上经的都是养生好药,关键在于会不会用,个人平常小青龙,射干麻黄汤等都是三钱以上,低于一钱那还叫经方吗?
不过细辛注意的就是牙疼,几乎都是生用,所以注意用到一钱以下,漱口而不入。这些也是陈士铎的方子中注意的。真的希望细辛这这味药早日可以正名。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细辛、半夏,这三种在时方严重被视为蛇蝎之药,也就造成了能用小青龙汤变成了私底下的功夫,即使现在能用的配比,也是各种安全配比,这种安全失去了小青龙的药性,这种事情以前读到就想骂人,不过现在想想,都是老祖宗们开始做出的选择,到了今天也是共识,所以如果能用小青龙算是自学伤寒经方人的福利。
当然了,每个人还是自己多琢磨,然后小心谨慎的用药,我说过,所谓的教材是最保守的人指定的,很多标准也是为了安全考量,不是说什么都想要,毕竟大部分人糊里糊涂,做医生也是为了糊口,这种要注意的方子,开出去,如归病人自己不懂得,该注意的地方不注意,其实终归责任还是医家的。这也是经方世界的两难,可能仲景夫子就没有考虑到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回报,谁让仲景夫子是圣人,今天仲景夫子来到商业社会,也不一定能放开手脚。
大青龙
目前来说,大青龙汤是最容易困惑的,一是条文有问题,第二,各个的注家其实一辈子也用不到大青龙汤,所以很多都是推理而已,就我而言,也是没有用到过。同样的的岐黄医家的解读都是偏向阳性方面,在我的认知中,其实大青龙汤偏向阴性的的方面更多,可能我的一些解读也不是我的,是来自于偶尔的灵光一现,偶尔的梦中记忆。
第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按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大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
如果用周易的取象来解读,其实是最好的,因为这情况最偏向辨证论治,不容易产生任何冲突,不过回过头来说,这样的注释又非常的抽象。我还是以乾卦的九五爻来说明,如果乾卦的九二爻是现龙在田,就是刚刚漏出头的毕业生,其能力就是帮忙帮忙照看饮水机,然后做些基础工作,那么大青龙的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九五状态,就是大青龙是九五之尊,是鱼跃龙门在高位,其能力是可以在空中翻云覆雨,把体内的阴霾郁热,通过一场大雨发散掉。
第二现在这个点的矛盾在哪儿。就是喻嘉言用龙升雨降的解读解读之后,来了一个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而大青龙是营卫两伤的症状,自此之后,让大青龙汤更模糊,也导致今天纷争不断。后世医家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提出来就是以烦躁辨证就可以,其实这种说法是合理,但是实际操作辨证变得麻烦。我们现在看各家注释,你会发现这派是这个意思,那派是另外意思,弄得大青龙汤比原文更复杂,说白了,就是各个注家在这个药上没有那么明白,各个注家在实际运用的也少,然后到了此处只能以字面来揣度。
第三,大青龙的辨证之中,比较注意的几点病人表寒,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吐出的是黄痰,身体通等表证。但是里面有口渴,喜欢喝冷水,没有胃口,这个症状其实大家可以想到一些关联,不过作为中医生现在很少有条件有这方面的思考,毕竟今天经方来思考疫病的医生,并且还在重要角色的人似乎没有。不过西医上介绍的大叶肺炎其实就是大青龙汤证。只是到了今天,用这个思路的人案例都见不到,只能表示叹息。
第四后世医家都是以九阳真经的心法来解读大青龙汤,很多经学注家,为了自己的解读逻辑,在阳面上硬强的符合,我的意见是,大家可以去看各家的著作,在阳面这个层面是我们可以用的到的。如果实在读不通也没有关系,我想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大青龙汤证,我们看看胡希恕讲课就知道,胡老在大青龙汤的解读上就比较说心里话。注家的逻辑不对,用岐黄医家营卫的方式来理解,这个地方就是解不开,我想大家可以不在此钻牛角尖就可以了。
荒诞一梦
一日,睡意朦胧,进入一梦,在无何有之乡,一个万年树下,坐着两老头,我赶忙过去,只见两老在沙上画字。我问两老者是何方贵人,以长发道人自称陈士铎,以短发老人自称杨绍伊,我倍感兴趣,与之攀谈。我说非常佩服两人留下很多经典,长发人语:“非我之言,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荒诞离奇之言都是先人托我语,非我所愿,我何德何能。”短发人说:“我如是,当日所写之书,只是先人托梦耳语,非我所能,实沽名尔。”
我说:“近日读先辈之书,略有所感,我想请教一下,是否我所感是两位前辈故意留出的破绽,且请前辈听我说说,我看杨前辈所言大青龙汤,与后世诸家各不相同,然后想到陈老前辈仙游之语,记录先仙所言,我觉得今天大青龙汤一直有混乱,是因为有不可传或者不可语之类,我读先生在大青龙说太阳中风,包含三种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中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温病,因为先生所语,我觉得先生已经明白暗示了一切想说的。三种解释只是为了破除千百年来岐黄医家的偏执,其实我们后辈所学所用的大青龙汤,更多偏向能看的见的阳证,就是仲景书整本书明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阳面的东西,所以不管大青龙汤用在伤寒还是中风,都是以症状而言。而这种症状更多偏向某个个体,只要符合症状就可以用。
不过,因为杨先生的这句话偏向温病,就是太阳中风之中风、伤寒、温病三者都有的情况,而温病之中风才是这条里面的最值得体味的,大青龙温病之中风,应该是太阳和少阳两经之病变。我思量后世之柴葛解肌汤,翻阅神农本草经,书中所言中风之药,丹皮、石膏、白薇、厚朴川芎等,还有起阴气之药,再有瘟疫之药升麻等,似乎明白杨先生之良苦用心,原来中风一词一直被误读,时至今日,众人所用之药都偏向阳性,而没有去注意偏向阴性之情况。”
短发老人言到,你读书确实会胡思乱想,以我所解,是偏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从葛根汤到麻杏石甘汤,再到大青龙汤,还有白虎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其实暗暗隐藏在伤寒经中。历代注家天时不予,所以无法详细阐述。而我所说的,也是明清前辈的解读,我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出来而已。
长发老人接着说,杨公所说确实如此,世间有你能知道的事情,更有你看不见的事情。当日我曾以此事问仲景夫子,夫子说,伊尹隔世传我此宝典,语我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阳道可言,阴道不可言,并且切切嘱咐我,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长远,此阴道只可暗语,不可明语,如果持有此经后世子孙,以为此经无比强大,可以医治世间一切顽疾,但是却没有敬畏之心,必然遭到天谴,此书中暗语之道,是天之道,一句话,上天说的算,所以即使持有此经,会用此药,但是一旦进入疫病世界,也是生死无保,所以仲景夫子只在书中埋下了一条暗线。千年来,总有人能读懂暗语,却错过天时。但仲景夫子说留下这个暗语,不是说不让用,而是天时一到,这个系列一定会更完整的呈现其作用。
我深深叹服道:“原来仲景夫子如此苦心,疫病之下,医家都没有保证,更何况众生,所以是必死之地,每个人后面都是一个庞大的负担。不过我说,夫子还是宅心,就是知道在未来某个时代,某个空间,这个解决之道,或者这个系列会在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手法。”
心头一喜,从梦中醒来,才看到自己睡在书桌之中,口水已经浸染了书页,才知道只是做了荒诞一梦,只因为现实中无解,才寄托在梦中。
备注
对于各个医家,他们的著作都要看看,同时各家的评论也要看,只是看但是不要全信,不同医家相互批评,是因为大家在理念上有差异,再有就是文人相轻。有时候批评厉害的不一定是懂中医的,比如鲁迅先生大骂中医,比如章太炎在经学和中医上都有注疏,并且对明清某些医家一棒子打死。我觉得章太炎还只能算是评论家,不能因为有注疏,就把他列入到注家和临床一体的实践家。喻嘉言不管是经方内部,还是中医中,批评他的不算少,但是喻嘉言、黄元御、唐容川这些有争议的注家我们要多多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对主流有这么多意见?
以下是俞嘉言《尚论篇》关于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原文。
用大青龙汤详辨脉辞大纲二法。
(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原文]\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大青龙汤证,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盖风为烦,寒为躁,故用之发汗,以解其烦躁也,究竟本方原于无汗者,取微似汗,若有汗者之烦躁,全非郁蒸之比,其不藉汗解甚明,加以恶风脉微弱,则是少阴亡阳之证,若脉浮弱,汗出恶风而不烦躁,即是太阳中风之证,皆与此汤不相涉也,误服此汤,宁不致厥逆惕瞤,而速其阳之亡耶,仲景不能必用法者,尽如其法,更立真武一汤,以救其误,学者能识其郑重之意,即百用不至一误矣,特为剖析疑义,相与明之。按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观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俱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然而去芍药之酸收,增石膏之辛散,外攻之力,猛而难制,在寒多风少,及风寒两停之证,则用当而通神,其有风无寒之证,及微弱之脉,若不知辨而概用之,有厥逆惕瞤而亡阳耳,此疏庸之辈,所为望而畏之乎,讵知仲景于风多寒少之证,而见微邪之脉,有用桂枝二越婢一之法,桂枝全方,不去芍药,取用其二,全是不欲发汗之意,复改麻黄一汤,为越婢一者,略用麻黄石膏一物,示微发于不发之中耳,夫婢,女子之卑者也,女子因以顺为正,况于婢则惟所指使,更无专擅矣,以大青龙之升腾变化,不可驾驭之物,约略用之,乃至性同女婢之卑柔,此仲景通天手眼也,只一方中,忽焉去芍药,为大青龙而升天兴云雨,忽焉存芍药,为小青龙而蟠泥润江海,忽焉用桂枝二越婢一,而细雨湿泥沙,精义入神之道,比仙经较着矣,后人不窥作者之藩,安望其能用之也哉。再按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瞤者,既有亡阳之逆矣,亡阳帅当用四逆汤以回阳,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汤以救之者,其义何居,盖真武乃北方司水之神,龙惟藉水乃能变化,而水者真武之所司也,设真武不与之以水,青龙之不能奋然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朮芍药附子,行水收阴,醒脾崇土之功,多于回阳,名之曰真武汤,乃收拾分驰离绝之阴阳,互镇于少阴北方之位,其所收拾者,全在收拾其水,使龙潜而不能见也,设有一毫水气上逆,龙即得遂其升腾变化,纵独用附子干姜以回阳,其如魄汗不止何哉,厥后晋旌阳祖师,以仙术斩蛟,捕至蛟龙遁迹之所,戒其家勿蓄勺水,乃至从砚中水逸去,可见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向非真武坐镇北方,天壤间久为龙蛇之窟矣,即此推之,人身阳根于阴,其亡阳之证,乃少阴肾中之真阳飞越耳,真阳飞越,亟须静摄归根,阳既归根阴必翕然从之,阴从则水不逆矣,阴从则阳不孤矣,岂更能飞越乎,故舍天人一致之理,以谭医者,非真至也。后贤用附子为末,以止阴躁,名曰霹雳散,药虽善,而名则可笑,夫阴躁正厥瞤惕之候,而霹雳又青龙行雨之符,以是名方,其违圣悖理,可胜道哉。
(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原文]前条太阳中风四字,括上篇而言,此条伤寒二字,括中篇而言,风寒之脉证错见,则桂枝汤与麻黄汤,为不可用,不待言矣,故二条反复互明大青龙汤,允为风寒两兼,的对之药也,无少阴证,成注谓不久厥吐利,无少阴里证,梦语喃喃,误人最大,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轻时六字,蚤已挈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敢恣行无忌,力驱其在表之风寒,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细玩二条文意,伤风脉本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既无可疑,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方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大失仲景叮咛垂戒之意,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里,膀胱邪胜肾切震邻,其在阴精素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蚤从膀胱之府,袭入肾藏者有之,现两感夹阴等证,临病尤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己而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立铲孤阳之根乎,仲景竖此一义,用法之妙,已竭尽无余,后人颠倒无传妄行注释,致令察脉辨证之际,懵然不识要妙,祇觉仲景之堂,无阶可升,其治虚劳发热,骨蒸多汗,每轻用升柴,恣行表散,遵依东垣升阳散火,乃至百不救一,今与英贤商搉仲景法,岂非民生之一幸欤。
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涤水饮二法
(一八)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风寒不解,心下有水气,水即饮也,水寒相搏,必伤其肺,或为多证者,人身所积之饮,或上或下或中,或热或冷,各不相同,而肺同为总司,但有一二证见,即水逆之应也,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五味子之酸,以收肺气之逆,干姜之辛,以泻肺气之满,名曰小青龙汤,盖取其翻披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兴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也,后人谓小青龙汤为发汗之轻剂,毋乃昧其旨乎。
(一九)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原文]风寒挟水饮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则可知津液不逆,为寒去欲解之征也,寒去欲解,仍用小青龙汤,与上篇脉见单浮,用桂枝汤,中篇脉见单浮,用麻黄汤同意,大率以轻剂助其欲解之势耳。按桂枝麻黄汤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法多,大青龙之变法,不过于麻桂二汤内施其化裁,或增或去,或饶或减,其中神化,莫可端倪,又立小青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因经叔和之编次,漫无统纪,昌于分篇之际,特以大青龙为纲,于中桂麻诸法,悉统于青龙项下,拟为龙背龙接龙腹,然后以小青龙尾之,或飞或潜,可弭可伏,用大用小,曲畅无遗,居然仲景通天手眼,驭龙心法矣,更复顾名思义,清其血脉,于青龙尾后方缀白虎,为之对待,俾观者知神用无方,爽然有会,表章之余,聊资启发云。或问青龙自为一队,即白虎且剔出另峙其后,然则脉证之纵横,何与青龙事耶,答曰,此等奥义,惟作者知之,伤寒多有忽然自汗,突尔亡阳之候,虽不用青龙之药,蚤已犯青龙之逆者矣,况腹满则阴盛可知,讝语则阳虚可虑,仲景特挈纵横以名之者,岂无说耶,盖屈蠖者,龙之所以伏也,纵横者龙之所以飞也,纵横之脉证不同,刺穴同用期门,期门乃肝木所主,东方青龙之位也,刺其穴者,正所以制龙本而预弭亡阳之变耳,故一青龙方中,张大其施,则升行而为霖雨,狭小其制,则鼓浪而奔江海,驯其性能,则踰越女婢之卑柔,刺其经穴,则销弭灵幻于寂若,仲景于其奋髯升天,万难把捉之时,尚以真武一法,坐镇北方之水,俾地气不上,天气不下,所谓其雨其雨,杲杲日出,龙之既升于天者,且不得不复返于渊,况未及升腾,可驯可抚,顾无法以制伏之耶,此余所为有会于纵横之义也,傥不其然,匪但无与青龙之事,亦并无与伤寒之事矣,昔有善画龙者,举笔凝思,而青天忽生风雨,吾不知仲景制方之时,其为龙乎,其为仲景乎,必有倏焉雷雨满盈,倏焉密云不雨,倏焉波浪奔腾,倏焉天日开朗,以应其生心之经纶者,神哉,青龙等方,即拟为九天龙经可矣。娄东胡卣臣先生,昌所谓贤士大夫也,夙苦痰饮为恙,夏月地气上升,痰即内动,设小有外感,膈间痰即不行,两三日瘥后,当膺尚结小痤,无医不询,无方不考,乃至梦寐恳求大士救疗,因尔闻疾思苦,深入三摩地位,荐分治病手眼,今且仁智兼成矣,昌昔谓膀胱之气化大行,地气不升,则天气常朗,其偶受外感,则仲景之小青龙一方,与大士水月光中大圆镜智无以异也,盖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互为胶漆,其当胸窟宅,适在太阳经位,惟于麻桂方中,倍加半夏五味,以涤饮而收阴,加干姜细辛,以散结而分邪,合而用之,令药力适在痰邪绾结之处,攻击片时,则无形之感,从肌肤出,有形之痰,从水道出,顷刻分解无余,而膺胸空旷,不复丛生小痤矣,若泥麻桂甘温,减去不用,则不成其为龙矣,将恃何物为翻波鼓浪之具乎。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