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鳖甲汤续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加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接着昨天的升麻鳖甲汤。昨天只是介绍了带状疱疹的一些治疗方法。而升麻鳖甲汤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好的用途。首先还是从宋柏杉老师的治疗荨麻疹说起吧。

荨麻疹又称?癗、隐疹、风团,根据发作状况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一般发作时周身出现红斑,形态大小不一,颜色鲜红或淡红,瘙痒难忍,皮疹常在遇热时随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反复发作,多伴颜面潮红,腹痛或可咽痛声嘶等症。皮疹抚之灼热,小便黄,舌暗红苔薄黄,脉浮数。此是因为外受热毒,侵及血脉所致。其症状与《金匮》所描述的“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之阳毒为病颇相类似,故用升麻鳖甲汤于此治疗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病程常迁延数月至数年,且每易复发,治疗较棘手。症均起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常年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多于午后及入夜加重,影响睡眠,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脉多濡细。中医内科认为慢性荨麻疹是风与湿、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起风瘙隐疹,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此证是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因此治疗须以养血滋阴为主,清热活血和消散风邪为辅。升麻能升能散,去皮肤风热。鳖甲入阴养血,兼能领邪外出。当归养血活血,血活风自散。雄黄可治风痒,与川椒相伍,辛散强烈,可消除稽留不解之风邪。甘草清热解毒。

宋老师经验,急性荨麻疹加防风、丹皮、蝉蜕;慢性荨麻疹加生地、白芍、乌梢蛇。

除了在带状疱疹和荨麻疹上的运用,升麻鳖甲汤还可用在很多不明的阳性痈疽和疮疡肿毒上,甚至一些有阳毒症状的淋巴肿大、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乳痈、无名痛肿等等。

半夏还读过一则毒虫咬伤手背,整个手肘都红肿热痛的病案,也是用升麻鳖甲汤三剂而愈。可见,只要辨证准确,升麻鳖甲汤在治疗“阴阳毒”上确实有奇效。

今天附录一和贵章医案,半夏觉得挺有参考意义的。

一女子,34岁,因丈夫病故,悲痛欲绝,茶饭不思,久发头晕目眩,家中休息年半有余。

现症:昏旋欲仆地,卧则床摇物动,筋惕肉瞤,耳鸣不聪,喜静恶闻声响,心烦易急,胁肋胀痛,纳呆脘胀,口不渴饮,月经经色暗质稠,二便调。

查愁苦面容,两颧泛红,苔白稍厚质红,脉弦。

读到这,半夏认为这是情志所至,导致的肝郁不舒、水饮凌心,继发眩晕,估计让半夏开的话估计会开个苓桂术甘汤(昏旋欲仆地,卧则床摇物动,筋惕肉瞤)合上泽泻汤(眩晕、耳鸣不聪)合四逆散(心烦易急,胁肋胀痛,纳呆脘胀)。读了作者医案注解才明白,半夏的思考太狭隘了。原文如下:

发病乃情志所伤,察其脉证似属肝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下乱冲任,中横脾胃,然从肝从郁治之多不取效。因忆及景岳所言“忧郁病者,全属大虚,本无实邪。”此正忧郁致病,属虚可知。《内经》说:“悲则气消。”消沉之气久则及脾损肾,故头晕目眩,筋惕肉瞤,昏摇欲仆地、纳呆。患者因长期戚戚悠悠,精气消索,则阴耗阳浮见颧红。思之再三,治从真武汤,脾肾兼顾,经治三月而康复。(和贵章医案)

按语

情志为病,总由心病及气,而病多郁。郁证常见者三:一为怒郁,二为思郁,三为忧郁。郁者多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然验之临床并非皆应如桴鼓。本案忧郁为病,乃亲眷故世,物旧人非,悲凄凄,情切切,利害相牵;茶不思,饭不想,神迷魂乱。悲忧深,损之深,脾肾伤,是所必然。所以解郁顺气治之无济,乃更辙治从脾胃而获捷效。真武虽为湿建,然其临证确是益脾肾以助气化之良方,本方有水则行,无水则敛阴益气温阳耳。

真武汤《伤寒论》条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5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