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冯富珍告诫不可轻视甲型H1N1流感疫情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redianguanzhu/m/5904.html
1.湿邪所致的外科疾病好发于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
2.外科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是
A.风、湿
B.热、火
C.寒、湿
D.暑、火
E.风、热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病因特殊之毒的是
A.虫毒
B.蛇毒
C.冻伤
D.疯犬毒
E.疫毒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科疾病发病机理的是
A.邪正盛衰
B.气血凝滞
C.经络阻塞
D.痰饮瘀血
E.脏腑失和
5.下列各项局部症状辨病属阴的是
A.急性发病
B.皮肤颜色红活燃赤
C.疼痛较剧烈
D.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E.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
答案解析
1.B
湿邪致病,多湿热相兼,多侵犯人体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腹胀腹满、舌苔腻等症状。
2.B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3.C
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D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包括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痰饮瘀血、脏腑失和四点。
5.E
局部症状中:急性发病的病属阳。皮肤颜色红活燃赤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一外感六淫致病
风邪致病,多为阳证,多侵犯人体上部,发病迅速,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皮色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症状。
暑邪致病,必夹湿邪,多为阳证,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症状。
湿邪致病,多湿热相兼,多侵犯人体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腹胀腹满、舌苔腻等症状。燥邪致病,易侵犯手足、皮肤、黏膜等部位,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毛或疼痛等症状。
火邪致病,多为阳证,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患部掀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要点二情志内伤致病
情志致病,多夹郁夹痰,多发生于肝胆经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
要点三饮食不节致病
饮食不节致病,常伴大便秘结、胸腹饱胀、胃纳不佳、舌苔黄腻等。
要点四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可直接伤害人体,发生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性疾病。或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部疔疮等。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
要点五劳伤虚损致病
主要是指劳力、劳神、房事过度或妇女生育过多等致病。多为慢性病,可深入筋骨与关节,属寒证者多。
要点六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由毒而致病,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患部焮红灼热、疼痛、瘙痒、麻木,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要点七痰饮瘀血致病
痰饮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规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因痰致病者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瘀血致病范围广,病种多,症状复杂,多有疼痛癥块、出血紫暗等特点。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决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证候特性,并直接影响疾病预后与转归。
要点二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并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此外,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起发、破溃、收口等。
要点三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
病发病的条件。
此外,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体表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
要点四脏腑失和
外科疾病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内在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毒邪亦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总之,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一辨病的概念
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要点二辨病的方法
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详细、全面、认宝的诊病态度,留心积累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等条件,并按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全面分析等程序进行,才能准确辨病。
细目二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要点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1.发病缓急:急性发病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燃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隐痛、不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胱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要点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2.特点:多发于头面、颈项、上肢。来势迅猛,多见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要点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2.特点:多发于胸、腹、胁、肋、腰、背。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刺激史,或素有性格抑郁。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多为气郁证、火郁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
常见症状: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要点三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2.特点:多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
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一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要点二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