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一方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

食方未久吐相随,

两热冲来自不支。

四两大黄二两草,

上从下取法神奇。

注释:

①两热:本胃有积热,又加热食人胃,故曰两热。

②上从下取:指通肠泻热之法治胃气上逆。

食人即吐之胃反证,属胃肠积热,若又有热食人胃,胃热上冲,可用四两大黄,二两甘草煎汤服下,宽肠下气,泻热通便,真是上病下取,治法神奇。《金匮要略》。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1.现代用量大黄1g,甘草3g。

.现代用法上味,以水ml,煮取ml,分次温服。3.注意事项呕吐,大便不秘结者禁之。

本方提出胃肠实热呕吐的证治。“食已即吐”,是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病因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以致在下则肠失传导而便秘,在上则胃不能纳谷以降;且火性急迫上冲。故食已即吐。治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使实热去,大便通,胃气和,则呕吐自止。方中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缓急和胃,使攻下而不伤正。

按:食已即吐,即食人即吐,此因腑气不通,肠中有实热积滞停留,使胃气不得通降,反逆而上行所致,故当还有便秘、腹满、腹胀等症、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病机为胃肠实热,腑气不通,浊气上冲,胃失和降,因病本在肠,故治以通腑泻实之法,俾肠腑实热一去,大便得通,则胃气和降,呕吐自平。本方与前大半夏汤均有呕吐,大便秘结或不畅之症,但本条病证呕吐是由肠腑实热,腑气不通,逆而上冲所致,故多先有腹满腹痛,大便不通或干结不爽,胃皖饱胀,不欲饮食,或有呕吐,口臭口苦;大半夏汤证呕吐由中焦虚寒,不能腐熟所致,呕吐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点,病程较长,后期出现大便干结。

和胃止呕,清热通便。食已即吐者。(17)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舌红苔黄,脉滑数。1.古代应用

(1)治人胃反不受食,食毕辄出。(《肘后方》)

()主脾气实,其人口中淡甘。卧惯惯,痛无常处。(《千金翼方》)

(3)疗胃反吐水及口吐食。(《外台秘要》)

(4)治水黄状,面目青,狂言妄语,声不出者。(《圣济总录》)

(5)治大便秘闭急迫者。(《方极》)

.现代应用

1.以呕吐为主症的疾病。如贲门痉挛、妊娠恶阻、急慢性胃炎、幽门水肿、急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先天性贲门扩张症。

.伴有腹胀、大便不通的身体上部疾病及有上升趋势者可用本方。如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牙龈炎、头痛、眩晕。

3.其他疾病。如小儿夜啼、小儿厌食、新生儿不乳、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尿潴留、习惯性便秘、新生儿胎粪不下。外用治疗冻疮。

4.治急重呕吐:治各种病证所致的呕吐共86例。用大黄6~30g,甘草6~0g,兰6~15g及辨证加减。结果:药后4小时内呕止者56例,药后48小时内呕止者3例,48小时后仍呕吐不止,改用他法者7例。(王廷富.金匮要略指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39)

5.治食已即吐一例。[王尧.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86例.辽宁中医杂志,(5):8]

本方对属里热证的“食入即吐”有较好的疗效,吐吐多为突发性,程度也颇剧烈。《外台秘要》又治吐水。《豚园医案》载曾某患伤寒—个月未愈,后变呕吐,食入顷刻吐无余,诸医技穷而却走。肖氏见其满面红光,舌红而有刺,脉洪数,大便硬,与大黄甘草汤而瘥。房景芬治一65岁女性,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人即吐,有时汤水难下。X线钡餐印象为贲门痉挛。经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治疗罔效。诊见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处以大黄1g、甘草6g,水煎分两次服,药进一剂,食人而不吐,继进二剂而告痊愈(河南中医,;5:)。

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早巳突破仲景原文。《圣济总录》治水黄状,面目俱青,狂言妄语,声不出者。《古今医鉴》变汤为散,名老军散,治发背痈疽,疔毒恶疮,一切无名肿毒,掀热初起,未溃者。《张氏医通》治痘为痰闷,不能发出者。《类聚方广义》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难者。

本方所主之便秘,其大便干结当不甚,若干硬燥如羊屎,应酌加芒硝以软坚。对于习惯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黄久服可致肝硬变、大肠黑变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所治疗的上部病症,多伴面红目赤、舌红有刺、心烦口苦、腹胀便秘、脉实有力之里热证。所治之法乃上病下取,故大便以通畅为度。若腹满胀甚,疼痛拒按者当选承气类方。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十七条)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莫枚士:此诸下方之祖。加芒硝为调胃承气汤,必效。以此治胃反、吐水及吐食神验。论云食已即吐,当兼水食言(《经方例释》)。浅田宗伯;此方,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也。导胃中壅闭于大便,而止上逆之呕吐也。妊娠恶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小便亦通,虽与此方异法,而理却同。其他一切之呕吐,属于胃肠热者,皆可用之。欲辨胃热,即大便秘结,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热,或目黄赤,或上气头痛,则可知为胃热矣。若以上冲为目的而用之,即无大误。虽虚证而大便久燥结者,亦可用此方,是权道也,不必胶柱……(《勿误药室方函》)

方剂系列: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黄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桂枝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大青龙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九味羌活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香薷饮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小青龙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陈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止嗽散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银翘散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桑菊饮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柴葛解肌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升麻葛根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甘草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桔梗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芍药甘草汤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桂枝甘草汤

—THEEND—?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传统中医文化,图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请与我们联系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联系(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10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