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患者哭诉:真是没活路了!中医带着心脏病一起调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
李燕主任表示: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推荐专家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三叉神经痛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患者自述:一点感觉都没有,就跟好了似的!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注: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方,以更快的缓解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注意避免私自用药,一定要听从医嘱对症施治,上面药方仅为参考,具体的药方谨遵医嘱。
中医主任医师
李燕
专家提示:三叉神经痛发作常无征兆,疼痛发作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说话、吃饭、洗脸、刷牙及吹风时诱发疼痛发作。三叉神经痛有扳机点,也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唇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发作。
预约-、
(注:图片和文字来源版权所有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五行三生龙地汤,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针对病症攻防重点不同,遵循“一清、二调、三补”治疗核心原则,简单概述如下:
一清:
辨证论治是中医辨病、治病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医独有的特色。首方以经方、时方的复方重方,灵活配伍方药,辨证论治,把机体中的风寒湿邪、体内炎性分泌物、有害物质(抗体、免疫复合物、非正常多巴胺类或激素等)等刺激病状的有害物质,随着机体代谢排出体外,有效防止正常神经、肌细胞再次受到侵害,稳定病情。
二调: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相对应,根据病症的辩证辨病首先分清虚实、对应病症。二方以经方合方为基础,进行合理加减药味,侧重通调五脏六腑,通脏腑、调病因、调病机、调病症,稳定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达通贯周身起到能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逐渐好转的功效。
三补:
中医认为气血相互滋生,可以致使元气、正气充足。末方叠加经方、名方,调节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通畅,循环往复流布全身,支持濡养肌纤维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以濡养受损的神经、肌肉及脏腑,修复调节神经、肌肉、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特别提醒
疫情高发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又可以高效解决患者看病问题,专家为大家开通了远程视频沟通病情服务,所有咨询患者均享受以下绿色诊疗服务:
①随时随地咨询专家助理服务;
②享受与专家一对一诊疗服务;
如果您生活中有“面瘫、头痛、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梅杰综合征等面部疾病或者想了解中医是怎么治疗的”,长按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