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临床观察
李永仪
湖南中医药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本病的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腰痛宁胶囊治疗,疗程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6.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48例,疗效满意。并设口服腰痛宁胶囊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观察82例病例均来源于我院年元月~年元月门诊患者。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31~64岁,平均45.2岁;病程半年以内者13例,半年~1年者30例,1~2年者25例,2年以上者14例;82例病人均表现为腰部冷痛沉重,舌淡脉沉迟,按中医辨证为寒湿型。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沿臀部、大腿后外侧至足外侧呈放射痛,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2)棘突间隙或棘突旁深压痛,或引起下肢疼痛加重、麻木;(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伸腿肌力减弱;(5)CT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物组成:麻黄10g制附子15g(先煎)细辛6g(后下)黄柏10g杜仲20g炮山甲(冲)3g蜈蚣1条川牛膝15g接骨木15g威灵仙30g乳没各15g薏苡仁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本组对所有病例采用纯中药治疗,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2.2对照组给予腰痛宁胶囊(河北承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片口服,每日2次。2周为1疗程,1疗程后根据治疗结果判定疗效并进行比较。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恢复原工作;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残留轻度腰痛或小腿足部麻木,功能基本正常,能进行原来工作;有效: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减轻,尚需进一步治疗。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好转。
3.2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典型病例
成某,女,49岁,农民。年8月21日初诊。患者腰腿痛3年加重5天来院就诊。
患者需要搀扶行走,不能仰、俯卧,右侧卧时屈腿则舒,左腰臀向股后、膝下外侧呈放射样疼痛,腰部冷痛沉重,行走、久坐和夜间痛觉加重。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反射减弱,趾屈伸减弱。舌淡,脉沉迟。腰椎CT示:腰3/4椎间盘突出症。证属痹证(寒湿型),治宜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15g(先煎)细辛6g(后下)黄柏10g杜仲20g炮山甲(冲)3g蜈蚣1条川牛膝15g接骨木15g威灵仙30g乳香没药各15g薏苡仁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先服用7剂。
7天后在家人搀扶下来院,其疼痛明显缓解,在家中可以仰、俯卧。续前法再给予原方改制附子为8g(先煎)、细辛为3g(后下)7剂继服。年9月1日后复诊,患者能单独一人步行来院,不需要人搀扶,无明显疼痛,基本的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继续予以上方5剂服用巩固治疗,随访3月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日常生活基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
4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的腰腿痛,属中医之“痹证”、“腰痛”范畴。本病为“外邪侵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等诸多因素所致。《内经》中叙述腰痛以虚、寒、湿为主,后世医家均有发挥。麻黄附子细辛汤始见于《伤寒论》,仲景制本方主要用于太阳与少阳两感证,因原书中仲景论述简要,故后王氏总结运用经验,将本方的主要脉证归纳为六类:(1)腰背酸楚,冷痛;(2)畏寒怕冷;(3)恶寒发热、寒多热少;(4)患处局部有冷感;(5)舌淡胖嫩;(6)脉沉或沉迟而弱。具备其中2~3个症状为运用本方的基本条件[3]。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方中麻黄辛温发汗散寒;制附子温肾助阳,共为君药,二味合用,可提振阳气,开泄皮毛,鼓邪外出,而无汗出伤阳之虑;细辛归肺、肾二经,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助麻黄散寒,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臣药,此3味药,能使寒邪得以表散,里虚之阳得以回复,共奏助阳散寒之功;接骨木、杜仲、穿山甲、蜈蚣、威灵仙、乳没补肾通经、活络止痛;黄柏为制辛热太过而用,甘草调和诸药,薏苡仁除湿。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止痛之效。故用之治疗本病而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贾兆玮,陈永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4(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王意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体会[J].陕西中医函授,,(6):3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