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的解读与应用

?李东垣(--)金代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叫“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这个方子由“北柴胡9,炙甘草6,黄芪15,炒苍术10,羌活6,升麻6,人参6,黄芩3,黄连3,石膏9”组成。方中黄芪健脾大补元气为君;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苍术健脾祛湿为臣;佐以柴胡、升麻引胃中清气上行;羌活为风药,能散能升,助升、柴升发清阳;黄芩、黄连、石膏散火,清热燥湿。全方共奏甘温补脾益气,升发阳气,清泻阴火之功。本方选黄连、黄芩泻火,是因为长夏为湿土主令,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湿邪内生,与火相兼而成湿热阻滞,故以芩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全方10味药,实则是一气周流图。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东垣认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在调理虚劳的时候,首先要用温法,在李东垣的眼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再加苍术健脾益气,四味药起到了“甘温除热”和“甘温补虚”的妙用。脾胃一虚,升降失调,脾不能升,胃不能降,气机紊乱,胃火不降,火邪内郁,而《黄帝内经》认为“火郁发之”,柴胡、升麻、羌活等辛甘风药,升阳散火。火邪内郁,阴火犹存,而《黄帝内经》认为,“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所以又用石膏、黄连、黄芩等甘寒凉药,清热泻火。由于寒凉药物在清热泻火的时候容易引起阳虚寒盛,且容易伤人脾胃,而方中寒凉药与甘温药同时并见,寒热平调,且寒凉药用量远小于甘温补益药。临证医案:王某,男,26岁,因长期上夜班,饮食无规律,长期吃夜宵,出现乏力,头昏,胃胀,恶心,不欲饮食,口苦,经常口腔溃疡,口臭,大便稀而黏滞,臭秽,小便无力感,舌尖边红,苔黄腻,右关沉缓力弱,左脉濡数。此乃脾气亏虚,脾不能升,胃火不降,长期上夜班,饮食无规律,故损伤脾气,脾主运化,脾主四肢,脾主升发清阳,脾气亏虚,故不欲饮食,乏力,头昏。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盛,湿郁化热,故大便黏滞臭秽。湿热阻滞,胃火不降,胆火亦不降,故口苦口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能升则胃才能降,现脾不能升,故胃不降,又有湿热阻滞中焦,胃火胆火皆不降,故反复口腔溃疡。此问题用清热解毒药,必加重。因苦寒伤脾胃之阳,脾胃会更虚,脾越虚越不能升,胃火也就不能降,所以会加重。故宜温补脾气,助脾运湿,升脾阳,降胃气,稍佐清湿热之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处方:北柴胡9,炙甘草6,黄芪30,炒苍术10,羌活6,升麻6,人参10,黄芩6,黄连3,石膏15,神曲15,枳壳10,7剂。服完7剂,诸症好转,口臭,乏力,小便无力感虽好转,但尚在。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此小便无力是脾气亏虚进一步影响肾气不足而引起。脾胃居于中焦,斡旋气机升降,但凡脾胃功能失常,不能升降气机,都会影响上焦,下焦之病,肾与膀胱居下焦,脾气亏虚会影响肾气亏虚,肾主膀胱主蒸腾气化,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出而主小便,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故小便无力。二诊处方:北柴胡9,炙甘草6,黄芪30,炒苍术10,羌活6,升麻6,人参10,黄芩6,黄连3,神曲15,枳壳10,续断15,7剂。在一诊方的基础上加一味续断平补肾气,减石膏。服完7剂,小便无力感消失,余症皆大有好转。妙析天人

喜欢作者的文章就鼓励一下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jg/5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