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首录于《神农本草经》,为马鞭草科落叶小灌木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阴干或晒干。蔓荆子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生用或炒至焦黄色用。
[蔓荆子:主散头面风热,兼祛风止痛。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主治头风头痛,目赤肿痛,风湿痹痛,风热感冒。]
一、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二、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善于升散头面风热而止痛。
2、《纲目》:“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皆头面风虚之症。”
3、《本草汇言》:“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
1、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昏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1)蔓荆子能疏散风热并有止痛作用。单用浸酒服,或配伍防风、菊花、川芎等以增强祛风止痛效果。
2)蔓荆子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
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扰所致的目赤肿痛、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等证。 蔓荆子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能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
1)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牙龈肿痛,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药同用。
2)若肝肾不足,目暗不明,可与枸杞子、熟地黄等补肝肾、明目药配伍。
3、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头晕目眩。蔓荆子药性升发,清利头目,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常与黄芪、人参、升麻等补气升阳药同用,如益气聪明汤。
4、蔓荆子祛风止痛,可用治风湿痹痛,肢体挛急之证。常与防风、秦艽、木瓜等药配伍。每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三、用法用量:5~10g。煎服或浸酒,并入丸散用。
蔓荆子,性微寒,质轻上行,主散头面风热。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感冒,头风头痛,牙痛,目赤肿痛多泪,及清阳不升之目生翳障,耳鸣耳聋。此外,兼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
木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