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防范瘟疫的历史记忆

 

共同战疫

年2月4日

点击蓝字   瘟疫的全球化,起于青苹之末的传染性病毒,会随着人口流动,最终在岁运不好之时爆发。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也早有记载。如《周礼》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说明古代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造成的。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医生经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历史上医家就有“不为将相,就为良医”的美德;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后来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瘟疫发生之原由,古代有多重说法。瘟疫病者鬼近故,长无利益,常见天时疫厉,世人咸谓,辛能避瘟。由经观之,斯盖招瘟之端,而世人业力所使颠倒滋祸如此,不可不知所警也。

  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王为国体,休咎相关,故兆民之所依也。以仁义化行天下,是为正化也,自然灵祇相助,八难不侵。日月薄蚀,星宿变怪,皆灾象也。谓上天垂象,人必有灾。

  (汉文帝自责)

  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承担责任,以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恒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朝其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

  康熙皇帝曾于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康熙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

  《地藏经科注》认为瘟疫是疫鬼作乱之源: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东岳府君所遣。

  故瘟疫是疠鬼为灾,瘟疫也。

  年这次瘟疫,出现了一个谣言,说是以麻油涂鼻孔可以预防肺炎。

  其实这些说法来源于民间。

  古代医家在瘟疫流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不知道是否可行的方法。《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

  《备急干金要方》膀肮腑章有“治霍乱社若丸久将远行防备方”,由15味药组成,其中有九味药是含香药物;《干金翼方》杂病下章“大金牙散”、“小金牙散”均内含雄黄、牛黄、麝香、朱砂、桂心、细辛、蜀椒等多种芳香药物,用来治疗和预防瘴气疫毒伤人,既可内服,还可用作佩带、塞鼻。余如《干金翼方》“太一神明陷冰丸”、“雄黄酸枣丸”、“青艾酸枣丸”等,不但内服,还可挂著门上或佩带用以防病。

  在中国古籍记载中,有些你可能觉得荒唐可笑。《遵生八笺》卷六记载:除日以合家头发烧灰,同脚底泥包投井中,咒曰:敕令我家眷属竟年不害伤寒,避却五瘟疫鬼。

  道教有些方法,看来也是玄乎其玄。《茶香室续钞》卷二十也记载,国朝姚衡寒秀草堂笔记云:晋江令杨辅山有避秽咒,凡相验时,臭不可近。以清水一碗,持咒数遍,当场者咸不闻有秽气。后闻戴秋甫言,是法不得传五人。伊亦传有一咒曰,一扑一千里,二扑二千里,三扑三千里,扑去五瘟六疫、三十二证、七十二候,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临相验时,念三遍,念时以右手拂之,有扇用扇,无扇用掌,可保一身。传时不可使六耳闻也。

  连中医宝典《本草纲目》也载,除夜有行瘟疫使者,降于人间。以黄纸朱书“天行已过”四字,贴于门额,吉。

  中医的诊疗手段多样,使得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按照途径可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指的是各种草药方剂;外治包括针灸、艾灸、砭石等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诊疗方法,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现代的中医不如古代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滑坡严重。

  古代山医命相卜,应用之处,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生克制化。

  总结有九种方法:

  一是调阴阳以抗外邪。

  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在自身调理的基础上,若正气仍不充盛,古人也常常用补气药以御瘟疫。如由人参等16味药组成的神仙百解散,“常服辟瘟疫,治劳倦”。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谓:“凡人邪气入身,皆因气虚不能外卫于皮毛,而后风寒暑湿燥热之六气始能中之。是邪由虚入,而攻邪可不用人参以补气乎?”

  二是通腑泻实法。素体火旺,腑气不通,往往内外相引,感受瘟疫。对此,通腑泻实就是行之有效的防疫法。《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三是疏通经络法。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对于整体强盛而局部经络不通之人,可用疏通经络防疫法。代表药物是威灵仙。《开宝本草》谓:“主诸风,宣通五脏……久服之,无温疫疟”。

  四是以毒攻毒法。在疫毒传播过甚之时,或不得已要接触病人者,用雄黄等药以毒攻毒,则是古人的拿手好戏。如《验方新编》谓:“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医方简义》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谓:“凡时行瘟疫,皆四时不正之气,感而病者,长少率相似。此病苟不辟除,多致传染。宜有方术,预为防之。”因此,推出了雄黄丸等“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

  五是芳香辟秽法。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如苍术、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蜀椒“堪辟瘟疫”。《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六是清热解毒法。古语云:“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清热解毒药虽多,用于预防瘟疫的则只有贯众、升麻,而尚未见到用板蓝根的记载。陈士铎谓:“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经疏》谓:“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对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也有明显的抗毒作用。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等。

  《神农本草经》指出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七是发散郁火法。火郁于内,则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黄等发散肺经郁火以防疫,机会虽少,却也另辟法门。 《日华子本草》谓麻黄“御山岚瘴气”,《圣济总录》“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绝瘴散就是以麻黄为君药。

  李时珍谓:“麻黄乃肺经专药……实为发散肺经郁火之药。”而麻黄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多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些注脚。

  八是隔离阻隔法。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隔离传染性的病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年,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谈到天花病时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战争中由俘虏带到中国,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国称为“虏疮”。由于其传染性,天花随后在中国逐渐流行。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

  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九是个人除瘟法。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

  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明代人已十分讲究饮水卫生,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广东人的中药煲汤,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END

本文由览胜斋风水原创出品,转载需注明出处

策划:伍岳峰老师

排版、编辑:喜鹊

图片、视觉:叮叮

审核:小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览胜斋风水

测命理

识姻缘

求财运

看事业

帮选房

起好名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jg/4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