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医学学贯中西继承发展

学贯中西继承发展

吴星伟

陆南山教授肖像

陆南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眼科元老之一,在继承祖传和古人中医药经验的过程中,能做到遵古而不泥古,对各种眼病不断有所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对疑难眼病反复推敲,脉因诊治,处方用药,力求在古人识病辨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运用古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内外障等基础理论,结合多年临诊经验,综合分辨患者的眼病,提出的『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及『健脾利湿』等新学说,独具见解。陆南山不仅医术高明、治病疗效显著,而且思想开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能洋为中用,善于吸收消化先进的东西。他首先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眼科,是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当国外西医的『梅氏眼科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他是最早的忠实读者之一,并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

陆南山是国内最先使用眼底镜、裂隙灯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诊断的中医眼科医师。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用当时的梅氏眼底镜将中医『望诊』深入到眼底,检查中医眼科统称内障病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以及眼底血管等各种病变。后来又用当时西方眼科更新的检查仪器如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五轮,如睑缘、结膜、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等眼前节的细微病变,使识病辨证更加精确,从而充实了中医眼科诊断手段,深化和扩大了中医眼科『望、闻、问、切』四诊的功能,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陆南山教授早年曾经用过的检眼镜

陆南山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将中医眼科学的宝贵遗产去芜存菁,继承提高。他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四诊、八纲,以及五轮学说等娴熟地与现代医学以及光电诊察仪器相结合,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临床中深入探索,反复实践,加深和扩展了中医的四诊。是他首先在眼科领域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使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具有两种医学理论的依据,从而使眼科的诊断和治疗、辨证和辨病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陆南山即开始上述研究工作。过去的中医眼科医生用肉眼无法看到眼底,他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多种眼科医疗仪器的使用,借助于眼底镜检查眼底局部病变,使中医望诊的手段得到延伸。他根据病变特点,采用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全身体征加以辨证。例如:痰湿凝聚的眼底渗出物、湿浊上乘的视网膜水肿、命门火衰的视网膜水肿以及眼底出血的各种证型。这些辨证方法体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理念,丰富了中医眼科辨证论治的属性。

陆南山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曾经用过的梅氏检眼镜

又如:过去用肉眼观察的角膜炎(溃疡)所得的证型范围较窄,他通过角膜显微镜的观察,根据荧光素染色,结合其主要症状来分析形态与性质,然后再根据轻重程度进行辨证。如此不仅扩充了望诊的范围,还使过去肉眼无法看到的病变也能被辨别出来,如阳明灼热的角膜后壁羊脂状沉着物及眼前房水浑浊,从而使辨证范围由过去的约十种证型扩展到三十一个病症类型。

对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辨证问题,陆南山提出,此病的特征是眼底黄斑区水肿,但水肿有多少之分,以及水肿虽已消退而组织细胞功能仍未恢复,或反复发作不易痊愈等不同情况。对于这些不同的局部病症,必须紧密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证后才能对症下药。

陆南山眼科诊所的睑缘炎眼膏盒

陆南山继承发扬中医眼科的模式,已为今天眼科同道们在科学研究、医疗、教学中广为采用。从初诊开始,他便详细记载每一病例的西医检查、诊断和药物使用情况,然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按病因、病机及证型等做出辨证分析,最后立法处方。复诊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随证选方及增减药味均有辩证依据。在眼肌麻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病、青光眼等疑难眼病的诊治上均有较好的疗效。

陆南山借助现代检查仪器得以窥见眼底组织及不同病变的形态改变,在此基础上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辨治。如遇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病人,通过眼底镜可见到视网膜水肿、静脉虬丝赤脉与纡曲扩张、沿静脉旁大量火焰状和点片状出血或棉絮状斑,重者黄斑囊样水肿等,对此他结合全身体征予以养阴清热祛瘀法,并配合利水明目药。如患者属阴虚相火浮动,迫血上行,则按元代朱丹溪『相火者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唯黄柏之属可以降之』之旨,以知柏八味汤加茜草、小蓟等以止血祛瘀。若患者全身正常,则以眼底局部辨证为主,常以凉血活血化瘀之法选方。本病后期出血大部吸收,静脉纡曲扩张亦减,黄斑水肿亦见消退,凉血活血化瘀之药则稍减,酌加养阴益气、滋补肝肾明目之药。又如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属于中医眼科视瞻有色、视大反小、视正反斜的范畴。通过眼底镜可窥见视网膜黄斑水肿及中心凹反光消失,配合阿木斯勒方格表检查可有弯曲变形或暗区,陆南山认为,眼底中心黄斑处以水肿为主,乃脾虚水湿上泛所致,选方以五苓散加味,以资健脾逐湿升阳。

陆南山教授收藏的眼科古籍

视神经萎缩常造成患者视力严重障碍,伴有视野轻重不等的病理性改变,在中医眼科属视瞻昏渺、青盲范畴。凭借眼底镜可见眼底视神经乳头不同程度的苍白,视网膜血管变细。全身常伴有精神倦怠,脉虚弱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陆南山依据古籍认为『视神经』为目系,深连于脑,脑为髓之海,应属于肾,肾水不足,则精血枯竭,故形憔悴羸弱,目无所见,宜李东垣之益阴肾气丸改为汤剂煎服,方为:大熟地、怀山药、陈萸肉、茯神、丹皮、福泽泻、柴胡、全当归、北五味、车前子、枸杞子。本病亦有因气血两亏者,治宜气血双补,佐以明目,处方常用党参、炙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药、怀牛膝、枸杞子、炙甘草等。

陆南山提出:由于在检查病人时借助裂隙灯显微镜对五轮的观察更精微,使用眼底镜便能通过瞳仁(瞳孔)见到眼底视网膜、视神经等各组织的异常病变,深化了『望诊』,扩大了辨证论治的范围,并增加了用药前后疗效好坏判断的客观依据。因此他在日常临诊中逐渐形成了关于病因、病机、病位、病症的两套分析方法,两种诊断和两种疗效的判断,促进了识病辨证的发展。

陆南山教授为病人做眼底检查

陆南山对眼病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眼科仪器结合中医四诊来诊治病人,运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诊治眼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屡见奇效,积系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根据这些实践结果,在学术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理论,又用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发展了中医眼科,为弘扬中医眼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兹作如下介绍:

一、发展五轮学说,瞳神未必属肾

中医眼科除了基本理论中的阴阳、藏象及经络学说外,还有五轮和八廓学说。陆南山认为,一个中医眼科医生若不明五轮,则如盲马冥行,临诊不会有明确的路径方向。他提出:五轮学说创始于唐代,迄今有千余年历史。虽然期间有不少发展,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学说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眼科医师的重要任务,应把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作为一种责任。例如传统学说认为『瞳神属肾』,虽然可以用补肾阴的益阴肾气丸来治疗内眼疾病,但不能治疗眼底的所有病变,眼底镜诊察技术为眼底疾病的辨证创造了条件。

陆南山认为,五轮学说并不能完全反映五脏对于眼科的所有作用,例如《灵枢?大惑论》说:『肌肉之精为约束。』据此引申为『胞睑属脾』。这仅反映了『脾主肌肉,肌肉为约束』这一功能,至于脾主运化、脾气生血以及脾主统摄的功能则不能充分反映出来。又如将『血之精为络』,引申为『大小眦属心』,其实眼底也有丰富的血络。

陆南山教授的心得批注

二、察病合参『四诊』,诊断基于科学化检查

眼科察病,必须『四诊合参』,对此陆南山有其独特的见解。

《黄帝内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工。』在临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如起病是突发抑或渐发,病程之长短,视力下降程度,以及是否有黑影或盲区,全身状况,家族史等。

陆南山强调,『四诊』中问诊为首。临诊时必详细询问患者的各种情况。为了使问诊全面,他专门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録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大小便兮兼饮食,儿痧妇经在何时,阴阳虚实辨分明。

陆南山认为,眼科诊疗中望诊也特别重要,每一个眼科医师祇有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方能明确病变情况,作出精确判断。他非常强调两方面的眼科检查:一是利用现代化仪器,包括眼底镜、裂隙灯、视野计、眼压计等常规检查工具;二是使用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法、视诱发电位,以及视网膜电流图等详细检查病情。对于眼科血证患者,他还要求做各种生化检查以区别糖尿病、高血压或血液系统等疾病的可能。

陆南山指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要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祇有这样,才能明确病变情况从而作出准确判断。他检查时,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及严重程度,如对视野缺损的患者,要做精细的平面视野及周边视野检查。如属偏盲则还要求查清盲点形态、绝对盲区、相对盲区及视觉模糊区,以区别是青光眼、视网膜病变抑或视路障碍。另一方面,根据中医理论明确眼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寒热、气血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的形态、色泽、肥浮脆嫩的性质不同,辨证、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很大区别,不可混淆。又如角膜后壁沉着物,有密集分布呈细点状者,也有羊脂状者,房水丁达尔现象,严重者甚至形成前房积脓。前者可以从痰湿辨证着手,后者应按照『阳明为目下纲』来辨证。注重科学检查,也是陆南山学术思想的基础。

陆南山教授收藏的眼科古籍

三、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多年来,许多学者主张『辨证分型』,对某一疾病,要设几个『证型』,每个证型名下列一二张主方。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绝不能『对号入座』。

陆南山治病必定要探明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作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他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他将此病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以简驭繁。对于『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他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与相火有关,无论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祇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减味阿胶汤』是他为该病所特拟的专方,在病情的各个阶段以此方为基础,根据辨证略作加减,疗效显著。

陆南山认为,这对于初学者无疑是必要的,但若欲入室探秘,似嫌不足,实际上也很难完全符合证型要求。临床上眼科病人有典型证候群者并不多见,尤其是初患眼病者或一些疾病后遗症如视神经萎缩等,有可能是终生的眼疾,但不会有终生的全身性证候群。因此,有些眼病在临床上不能单纯按身体的寒热、气血现象来处理。

陆南山提出,祇有明确眼病的发病原因,才能获得『治病必求其本』的效果。例如浅层点状角膜炎,表面看似乎很表浅,但却不易痊愈。此病原因较多,泪液分泌过少,感觉神经功能不佳,结膜炎、结石或倒睫等均会引起本病。如不仔细分析,有针对性地处理,单纯以全身症状去套『证型』,岂非缘木求鱼?

治病应不拘一格,有的眼病数月坚守一方,有的病人则日易一方;有的常予丸剂,有的则以鲜草药煎汤代茶;有的无需服药仅用眼药,有些处方则药少量轻,屡见奇效。究其故,乃切中病机,遣方用药,如将军用兵,故得心应手。

陆南山认为,中医诊疗疾病,强调治病必求其本,要求『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不可根据病人的一些表面现象来判断,更不能将一些与眼病无关的其他问题和眼病联系起来。应该探索眼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对病情之特性、脏腑、气血、痰湿等情况作出判断。例如,角膜炎是由外邪所致,医生的诊疗思路应该从病邪由角膜表面逐渐入里的这一线索去考虑。病邪以风为主,发病初期为表证,可见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此时角膜炎多为浅表层,治疗宜解表为主。病重者邪由浅入里渐渐深入角膜实质层,相当于半表半里,可用《伤寒论》和解少阳之法。如少阳未解,入里发展为阳明病,可见角膜后弹力层及内皮层病变,或前方积脓现象,可用《伤寒论》阳明病变类方治疗。整个病程都可有邪盛气虚的情况,应区别气虚、血虚、津亏和血瘀等不同证候,施以不同的处理。医师临证时应抓住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证候及变幻的验方而迷惑。

陆南山教授收藏的眼科古籍

四、明生克谙传变,治未病防未然

陆南山常说:『上工治未病,对眼科医生来说尤为重要。』他认为,『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把可能发生的因素尽量估计在内,制止并发症或兼症的发生。大多数危重眼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医生若能明察秋毫,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归转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陆南山以化脓性角膜溃疡(凝脂翳)为例,指出本病系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角膜炎症,一般较凶险,很容易发展成角膜瘘、角膜葡萄肿而致盲。

因此、在本病的处理上应防止发生角膜穿孔或角膜葡萄肿等。即使仅存一小点如『银星独见』,也应采取必要措施,抓紧治疗。他认为,对付该病要及早采取必要措施。特别是那些有角膜稻谷伤或其他异物入目者,最易发展为本病。故不论是否已成本病,皆应先按炎症处理:眼部要彻底清洗,并用消炎眼药水频繁点滴。一旦发现有炎症,哪怕仅是一小点如『银星独见』,也应按角膜溃疡处治,密切注意其变化。

对于另一种眼科急危病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陆南山认为,因发病急剧加重,严重者数日之内即可造成永久性失明,故预防十分重要。他还制定了一整套预防措施:

首先,根据急性青光眼是基于小角膜、前房浅、房水流通不畅而致病的特点,他规定,对于先天性小角膜、前房浅、房水流通不畅者,无论是否已患青光眼病,一律详告其该病的发病可能及预防措施。他的诊桌上一直放着『预防青光眼注意事项说明书』,凡遇此类病人,皆奉送一份。

其次,对于一些可能引起青光眼并发症的疾病,他强调提早用药预防。例如角膜溃疡病、虹膜睫状体炎要用扩瞳药,防止虹膜粘连;外伤性前房出血,要半卧位,防止瘀血阻滞粘连前房角;对这类病人有青光眼倾向,但眼压仍属正常的高值范围,先予小剂量降低眼压的药物,以促使房水通畅。

陆南山擅治眼科血证,尤其是视网膜出血疾病。本病一般在血止后,视网膜或多或少会遗留一些瘀血,最后形成机化组织,严重地影响视力。他指出,对于眼底出血病,虽然原则上采用清热止血法治疗,但要掌握好分寸,即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过度,气机阻滞均易造成瘀血留滞不化。

陆南山治血证喜用茜草、蒲黄、藕节、大蓟、小蓟、十灰散等既止血又活血的方药止血。清热则擅用生地黄、茅根、牡丹皮及小剂量黄苓等。另外常酌情加入赤芍、丹参、制大黄、小胡麻等活血化瘀之品。对手术后出血或外伤出血者,常加入少许参三七、苏木等药物。对于无热象的血证,他认为切忌误用寒凉。应用这些方法,止血而消瘀,从而能较好地克服瘀血停滞之弊。

陆南山擅治视神经萎缩,本病多是神经炎、脑外伤、小儿脑炎等病及脑部手术的后遗症。病程长者,增视治疗效果一般较差。对于本病,他自有专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倡预防为主,对于有上述病史者,即使尚未发生视神经盘色泽变淡的视神经萎缩的特征性改变,也提倡及早做电生理检查,提早发现视神经传导能力的改变,及时使用相应的专方治疗。对于视神炎、小儿脑膜炎及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治疗,不论视神经萎缩与否,他的处方中通常在治疗原发病的大队药中会佐用一些视神经萎缩的治疗药物,以起『治未病』之功。

一般而论,治疗原发病即是预防并发症。但陆南山认为,原发病与并发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兼治并发症对于促进原发病的痊愈也有好处。而且,不少并发症的出现并无明显先兆,有的一旦发现,已经是非常严重而难以获救,故应提早用药,确是经验之谈。

此外,临床所见一种眼病的发展,可由某脏发病,继而引起其他脏兼病。虽然病情始终局限于某一西医疾病范围内,也要根据脏腑生克及传变规律,对易感脏腑预先施治,以提高疗效。

陆南山教授著作的《眼科临证录》

五、除外障逐邪首务,散火兼和气血

《内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陆南山认为,眼外障早期多见目赤,多属因火所致,如急性、慢性结膜炎、麦粒肿及巩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属目赤范畴。由于这类疾病为火邪所袭,治疗固然不离寒凉清热,但清法有多种方法,须参照《伤寒论》及温病学说仔细分析病情的进退兼夹,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方能达到治疗效果。

陆南山认为:一般火邪侵袭眼睛多兼夹风邪,这可能是由于眼睛属于上窍,风性扰上的缘故;至病之后期,由于邪热消烁阴液,还可出现阴分不足之象,也有损气害血者,可有气虚及血络热滞等情况。外障后期,邪热消烁阴液,阴常不足,也有损气伤血者,可见气虚及血络热滞等症状。故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早期除了清热外,尚须祛风,并注意护阴,宜采取散火疏风佐以养阴生津之法;后期外障者则应注意调和气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养阴清热、凉血和络、升阳益气等方法。临床应用时,可数法合参。

根据五轮学说,眼睑属脾,白睛属肺,黑睛属肝,两眦属心。陆南山强调,因为各轮病证归属的脏腑不同,故在处方用药时应兼顾药物的归经。

胞睑病可配枳壳、升麻、蔓荆子、荆芥、防风、葛根、羌活等药。

白睛病可配桑枝、桑白皮、薄荷、菊花、桔梗、炒牛蒡子、杏仁、旋覆花等药。

两眦属心则配黄苓、黄连、黑山栀、竹叶心、莲子心等药。

黑睛病可配谷精草、木贼草、白蒺藜、密蒙花、青葙子、蝉衣、钩藤等药。

瞳仁属肾则可配枸杞子、菟丝子、山萸肉、金樱子、女贞子等药。

当然,实际应用时不应拘泥于刻板的划分,例如结膜炎者常常同时引起胞睑红肿,睑球结膜均充血,甚至角膜表层出现病变。此时肉轮、气轮、风轮均有变化。拟处方时要抓住主要问题,应按照何轮病重,则侧重于该轮治疗,并兼顾其他轮的原则而灵活掌握。

陆南山的眼科学术观点有其独到之处,需要后辈继承与发扬。

古籍中的五轮图式

六、疗内障寻端委,调理应注重脾胃

陆南山对于金元四大家的学说颇有研究,尤其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他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眼病的发生除了由不重视眼卫生外,还有七情五贼以及饥饱劳役之因。足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均为戊己之土,生生之源,一旦情绪激动(七情),风寒燥湿火之变(五贼)均能伤及阳明、太阴之经。其他尚有饥饱无节制而伤胃,劳累过度而伤脾,脾胃既病,则自然之体,不能生生自然之用。据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的『诸脉者皆属于目论』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明确指出了脾胃与眼目的联系。脾胃同属五行之土,土生万物,故脾胃为脏腑之本。脏腑有强弱,能影响人的各个器官。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据此,眼目与脾胃学说休戚相关。

陆南山对许多内眼病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病机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他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五脏所致眼病,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首先,脾胃两脏的失调,本身就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它们有运化水湿、通调水道的功能,如脾气虚或脾阳虚时,则水湿停留。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肠则泻,停于肌肤则水肿,停于眼内则房水滞留,眼压升高。脾胃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即可能引起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等水液潴留局部组织的疾病发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适当调理脾肾,可以帮助消除水肿。

再次,其他脏器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眼病,又容易累及脾肾。例如,由肝火过旺而发生葡萄膜炎病,可引起脾的功能障碍,痰湿凝聚于角膜后壁而形成角膜后壁沉着物,局部水液受阻严重则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等。又如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均表现为脾肾不足,治疗以调理脾肾为主。

另外,通过益肾实脾也可以辅助治疗因其他脏器失调所引起的眼病,.促使病情好转。如各种眼部出血证都可伴有局部组织的轻微水肿,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应在治疗所病脏器的基础上适当佐以调理脾肾的药物,可帮助消除水肿,促进瘀血消除。

一般而论,各种眼内疾病之早期多与脾有关,晚期又责之于肾。所以,充分认识脾在内眼病中的作用,并给予合适的调理,对治疗疾病、预防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陆南山比较强调脾在内眼病中的作用。他的理脾方法有健脾益气、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生津、健脾养血、健脾养心、健脾抑肝、健脾补肾、健脾散火等。这些方法来源于内科特别是东垣学说,但具体应用时,不可完全照搬内科的相关学说。不能仅仅认为健脾就是『增进食欲』或是『补益脾气』,应着眼于一个『动』字,即要求促进脾气的运化功能,所谓『补脾即是运脾』便是此意。

陆南山的健脾法常用药:苍术六克,白术六克,茯苓十二克。三药合用,剂量偏小,意取其运动脾气的作用。若用量过大,反有壅滞气机之弊。若患者脾气虚弱,可从党参、黄芪、柴胡、升麻、蔓荆子、葛根诸药中选加一二味,剂量均为三至六克,目的是疏通气机,升提下陷之气,使脾气上升入目。为加强气机的疏通作用,又常常佐入当归、川芎少许。

对于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局部组织水湿停滞的疾病,他认为,除加入泽泻、猪苓、楮实子等利水渗湿药物外,可佐以陈皮、桂枝等药促进水液流通。对于角膜后壁沉着物及视网膜有渗出物者,可加入少许化痰药物。对于晚期疾病,因久病入肾,调理方向要转移到以肾为主。

陆南山教授在诊所门厅前新到裂隙灯旁留影

—END—

本文由独家整理发表,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眼科教授陆南山的水墨书画艺术

眼科医师陆道炎七十年前的摄影艺术

回忆我的祖父陆南山

纪念我的父亲陆道炎

记我的三叔-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

你了解美国的家庭护理吗?

陆道平教授激光治疗青光眼

世代治眼疾今朝添新术

研究陆南山诊治经验获得成功继承祖国医学遗产造福后人

光明使者学术先驱

医德高尚无私奉献

学无止境永攀高峰

医院60周年想起

飘逝的往事

「合作请联系邮箱:superfish8

vip.qq.







































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com/smjg/4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