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舒心小伴”,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有我陪伴。
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达为生理特性。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个脏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有刚猛的,有安静的,有温柔的。脾的性格是什么?1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指的是上升、升举,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上升为主。脾气能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脾气上升的意思,应该与天地交感中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象模式中的“地气上为云”有关。脾属土,应坤地,地气上升,在人体就应该是脾气当升。脾气主升的正常、异常表现脾气的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升水谷精微与津液这一功能也叫“升清”。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与津液向上输送到心肺与头目,它所化生的气血,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内外。这就是脾与肺的协调,在“地气上为云”之后再接“天气下为雨”,而起到一个精微物质与津液如“雾露之概”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升清,实际就是对脾运化的“运”的大方向上的概括。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则脾气上升。这样,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就不会有脏腑失养,或水湿痰饮停聚。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来彰显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为健”的说法。如果脾气虚衰或脾气被湿所遏,那么,它的升动转输就会失常。清气不得上达以养头目,可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或者耳鸣。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鸣两个字,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是肾虚,其实不一定啊!耳鸣一般先分虚实:实证的耳鸣,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鸣的声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声音更大,这一般是肝胆火,循着胆经上炎。因为,耳朵是胆经所经过。慢性的耳鸣或者耳聋,是虚证。而虚证之中,大部分是属于肾虚,但是虚症之中也有脾气虚的可能,是由于脾气不升,清气不能上养清窍所致。如果清气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见腹胀满闷,不想吃饭。如果清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见到便溏、泄泻,或者大便之中见到饭粒菜渣,或者其他没有消化的东西;甚至人体的精微物质从下窍而出,也算清气下陷,比如随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以此看来,糖尿病也应该包含中气下陷,或者叫脾气下陷的病变机理。为什么呢?甜味就是甘味,甘味五行属土,是脾的本味,现在脾的本味从下窍而出,这不是脾的清气下陷又是什么?2.升举内脏与组织脾气的上升还具有维系人体脏器位置以及一些组织的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以及某些组织下垂的作用。前面我们讲过肝,所以有些听众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肝气也升,为何没有升举内脏以及组织的功能?这就是木与土的气性不同了。木之气舒展条达舒畅,升而散,肝之升在散;如果肝气不足,就是升与散不力,它的功能并不是承托。土气生化、承载、受纳,土气的升,其中一点表现在承载。所以,升举内脏无非就是土气“承载”的一种显示方式。土气能承,有赖于土气充足,才能升托有力,这也是坤土“厚德载物”的意思。土厚能载,则人体脏器与相关组织位置就相对恒定;如果土薄力衰,脾气不足,那么就承载不力,一可以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二可以导致组织下垂,比如眼泡松软下垂,肌肉松软下垂,痔疮,下肢静脉曲张,椎间盘膨出或脱出等。就拿一个椎间盘膨出或脱出来说,很多人觉得他是肾虚,其实没那么简单: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所以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固然跟肾精虚有关。但是想深一层,椎间盘的作用是在椎体之间承托缓冲对椎体纵向的压力,为什么人家不脱出而你脱出?这不就是承载之力不足,被挤了出来吗?同样,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这些病的发病原理,都与承重力有关。怎样才能让脾气升举?我们再进一步,脾气的上升是需要助力的,这个时候中医的整体观的优势就显出来了。脾气上升的助力有三方面:1.阳气暖土,地气自然上升阳气从哪里来?源于心肾。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底,它的位置在下,就好像地球的地心里面的热能,自下而上地温煦着脾。由于火性炎上,这种自下而上的温煦,实在是占了地利之优,所以说是暖土的主力;但心阳也不能忽略,离日下照,一样可蒸土气而升。脾气不升一般以补中益气汤为常用,但若升的效果不满意,可以加一味附子温心肾以暖脾土,每每容易建功。2.肝之升也可以帮助脾升木可以疏土,土松则其气易升,这个道理很浅显。补中益气汤中柴胡、黄芪、升麻之用就是木与土之升,相互协调的范例。其中黄芪和升麻主要是升脾为主,而柴胡则是在外围升肝气,以帮助升脾气。肝气升,则脾气也易升。3.土燥则升脾为阴土,其性湿,湿性重浊而黏滞,湿遏则脾气难升。所以,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燥而不被水湿痰饮所困。《医学求是》就说:“脾燥则升。”这句话就带出了脾的另一生理特点:喜燥恶湿。2脾的第二重性格:喜燥恶湿前面我们讲过一个大概念,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同样属土,脾与胃相比较,脾属于五脏,所以它属阴,作为五脏来讲,它是至阴之脏,作为经络来讲,它归属于太阴经。但在古代,由于形式逻辑不算太发达,所以不同的医学家就有不同的用词习惯,有的喜欢说它是至阴之脏,有的就喜欢说它是太阴。所以就有了下来的这种说法: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什么是阴土?阴土,就是潮湿低洼之地,土太湿就不容易生化万物,反而是容易“水淹万物”了。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就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思考,脾本身的功能是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虚不运就最容易生湿,但阴土之气本来就湿,根据“同气相求”原理,湿生出来后又反过来最易伤脾。所以《临证指南医案》接着说:“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再兼阴土低洼,又易聚湿。所以,脾恶湿是指它对水湿类邪气有着特殊的易感性。脾湿的人有哪些表现?1.因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虚生湿”。常见乏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由于是虚证,一般病程比较长。2.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黏不渴、排泄物粘滞等症。这是实证,一般而言,实证病程多不长。但湿性黏滞,湿邪为患,较其他病邪,在时间上又长些。祛脾湿的途径:利水土松则水渗,水渗去则土易燥,所以渗利水湿是治脾的另一法。常用的药物是茯苓。《药性解》说:“夫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祛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这句话若倒过来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似乎更能体现理脾之法。常用的既补脾又祛湿的药物:薏苡仁,扁豆,五指毛桃,芡实等;健脾、行气、祛湿兼具的:陈皮,砂仁、厚朴、白豆蔻等。另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土暖则湿去,所以,仍然需要心肾之阳来温;还有,土松则水渗,所以,又赖肝木疏泄。但需注意,脾虽喜燥,但不是越燥越好,土太燥亦不能生物,这是常识。《本草崇原》曰:“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者也。”好文推荐:
1.“有证的假中医和无证的真中医”什么是中医的命?2.“要命”的肝癌!七成的肝细胞癌变,体检却显示正常!3.空腹吃几粒花生,坚持几天,2件“好事”找上门!4.虽有满墙锦旗!因为没有行医资质,最终被立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