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食疗科普健康
——你想要的,刚刚好是我能给的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当今治病防病有着深远的影响。
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五脏之中脏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中,五行相生相克,土居五行的中心,承载着水火木金,脾胃归属土,居五脏的中心,可濡养脏腑及协助五脏的生克制化。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中提出:“升以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由此可知,脾胃之气上升则输心肺,脾胃之气降则下归肝肾膀胱,才能维持《内经》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正常升降运动。
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功能正常,脾气升发无阻,胃气下降有道,精气血生化无异,则元气充足,心、肝、肺、肾则濡养充分,功能气机平稳。
脾胃为生命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命元气滋养之源。
“元者,为万物之本也”。中医里的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先天之本,根源于肾,化生于先天之精,并赖后天之精充养而成。
《脾胃论》有“脾胃之气不足,元气无所充养,百病始生”。
脾胃以饮食水谷生化为气血精微物质而保持身体元气。元气富足,则组织器官矫健,人体各项生理功能活跃,机体健康。反之,则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温煦,机体处于亚健康和各种病理的状态。
脾胃内伤三大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是造成脾胃内伤的主要因素。从古至今即使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本质依然不变。
情志内伤,损耗元气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指出:“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也就是说凡遇大喜、愤怒、悲思、恐惧等,皆会损伤元气。因情志不遂则心火亢盛,心火盛则“乘其土位”,而损元气,所以为病。
为何文学作品中的红颜总是薄命?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愁善感,一丁点的小事就能大喜大悲。文学作品同样来源于生活,你看周围性格平和的人总是很少生病,面色红润,体态矫健。
精神情志变化对生理变化关系密切,尤其忧思易伤脾胃的生理功能,因此,养生当静心寡欲、修性保神,以养元气,真正当一个佛系。
劳役过度,累及肢体
《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脾在体和肉,主四肢,劳役过度,累及肌肉、四肢,则先伤及脾。因津液须赖脾的运化,今脾虚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病而胃亦同时受病。脾胃既伤,则难以化生气血,气血不足则内外俱虚,内不足则难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则难以抗御病邪侵袭。
现代人要么太忙太累要么过于安逸懒散,夜以继日拼命加班加点干不完活的,天天躺沙发玩手机吃外卖度日的。好像身体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运转规律,违规操作总是很容易翻车的。
饮食不节,有损于胃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一旦饮食不节,则生胃病,胃病脾亦病,造成脾胃损伤,而“诸病从生”,便会折人之寿。
火锅店总是要等位,烧烤摊总是人满座,冰镇冷饮总是要排队,医院拿号也很难预约。
美食这么多怎么能管得住嘴,所以往往伤了胃,苦了脾,最后累了自己。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提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用以升举阳气,潜降阴火,守护脾胃。
方中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因肺为气之本,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则肺气的生化之源不足,故用黄芪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的元气。
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亦亏,当归和血调营,助人参、黄芪益气养血,白术燥湿健脾,亦可助黄芪补中益气。
陈皮理气和胃,醒脾调中,升清化浊,气旺则血行,使黄芪、人参补而不滞。同时用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阳气。
现代临床用于脾胃病所表现出的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面色萎黄等症状。
阳益黄精咀嚼片
补脾胃充能量精力满满
热文荐读北京卫视专家科普▏教你如何用白及护肠胃、美肌肤
这些“美人胚子”,想带回家养着
央视七套报道的这款神奇DIY面膜,这个植物火了
排毒养颜,不排毒还可能“致毒”
抓机遇,跟紧健康中国之路
肺,你还好吗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