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灵之灯,开启智慧之窗;
参悟成败之鉴,塑造满意人生。
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昝殷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他在《经效产宝》中对妊娠期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妊娠恶阻,心腹腰痛、伤寒热病、小便不和、水气身肿、下痢赤白、难产易产、产后诸疾等,归纳成疾病证候,详细论述病因、病机或治疗大法,介绍具体病症的治疗方法,简单实用,在妇产科学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论妊娠反应,他在《经效产宝·妊娠恶阻呕吐不食方论》中指出:“夫阻病之候,心中愦愦,头旋眼眩,四肢沉重懈怠,恶闻食气,好吃酸咸果实,多卧少起,三月四月多呕逆,肢节不得自举者”,指出妊娠反应的各种症状,详尽而且扼要。所附3首处方,用人参、厚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用橘皮、生姜等化痰止呕,对于妊娠恶阻的疗效可靠。
《经效产宝·治妊娠水气身肿腹胀方论》中指出:“脏气本弱,因产重虚,土不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胀,手足面目皆浮肿,小便祕涩。”认为妊娠水肿,与母体的健康状况有关,休质本来弱的妇女,因怀孕而加重虚弱。血散到四肢,导致腹胀,手足面目浮肿,小便不畅。采用健脾利水、调和气血法治疗。
对胎动不安,他在《经效产宝·胎动不安方论》中提出:“安胎有二法,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胎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其理甚效,不可违也。胎不动,不知子死生者,但看母唇口青者,儿死母活。口中青沫出者,子母俱死。口舌赤青沫者,母死子活也”。
他认识到流产原因有二,或因孕妇有病,因而胎动流产;或因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引起流产。这对后来胎动不安处理原则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与现代的认识一致。
在《经效产宝·妊娠伤寒热病防损胎方论》中指出:“非即之气,伤折妊妇;热毒之气,侵损胞胎。遂有堕胎漏血,俱害子母之命。治妊娠伤寒,骨节疼痛、壮热,不急治,则胎落”。
“治妊娠伤寒,苦寒热不止,身上斑出,忽赤忽黑,小便如赤血,气欲绝,胎欲落”时,采取“防损胎”的措施,用栀子仁、升麻、黛青、石膏、葱白、生地黄、黄芩,用水煎服,忌热物。这是运用清热泻火、凉血和营法治疗妇产科领域传染性出血性热病的第一首方剂。
在《经效产宝·妊娠心腹腰痛方论》中,对“治妊娠三两月,腰痛不可忍者”,提出用续断、杜仲、芎䓖、独活、狗脊、五加皮、萆薢、芍药、薯蓣、訶子治疗,确立了用益肾法治疗妊娠腰痛的法则。
在论述救治难产时,他在《经效产宝·难产令易产方论》中指出:“夫难产者,内宜用药,外宜用法,盖多门救疗,以取其安也。疗产难坐草数日,困乏不能生,此为母先有病,经络俱闭所然。”给产妇内服滋补强壮的药物,以增强体力,再加上外治手术助产,使胎儿娩出。其原则至今也有指导意义。
昝殷重视血晕的辨证救治。血晕是为产科急症,救治不及会危及生命。血晕有产前、产后之分,产妇突然头晕眼花,神志不清,恶心呕吐,甚至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其病因多为阴血暴亡;或产时痛极,心神失守;或失血过多,心无所养等所致。
在《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中,明确了产后血晕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
“产后血晕者,其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用心过多而晕,亦有下血极少亦晕。若下血多晕者,但烦而已,下血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撩,心下满急。此二者,难并为晕,而状候各异,当问其产妇,血下多少即知。须速投方药,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
他认为产后血晕的原因是热血乘虚奔逆上所致。他还提出了一种醋熏的急救方法:“烧秤锤、江石令赤,置器中,向产母床前帐里,投酷淬之,得醋气可除血晕”,此法为后世所推崇。
另外,昝殷对胎衣不出、产后出汗、余血奔心、难产、产后便秘等,多有灵验方剂,颇多创见,对后世妇产科临床起着指导作用。
《经效产宝》作为我国第一部产科医学专著,对后世产科医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宋·杨子建的《十产论》、李师圣的《产育宝庆方》、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都受到《经效产宝》的很大影响它对唐代以后中医妇产医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效产宝》问世后,为历代医家著书立说时广泛征引采用,并以多种刊本广泛流传。
《经效产宝》的流传很广,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内容。不久就传入日本,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一样,受到日本医家的欢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唐书·艺文志》有昝殷《产宝》一卷,始别立一门,今其书不传,则讲妊育者,当以是书为最古矣。”《经效产宝》在妇产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明:鸣久所发的中外医药学家方面的文章,都是根据相关史书和医学等书籍加工整理而成,属于名人故事类文章,不是专业的医学科普介绍,不能作为断病吃药养生的根据。
?
?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