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饭点前后
有三种声音最熟悉:
1,今天中饭吃什么?
2,今天中饭看着不错,好香!
3,哎,没胃口,感觉早饭还没消化,我夏滞了!
投票,你常说上面的哪句?
没学医那时,觉得夏滞神奇,
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没胃口不想吃饭”
终于可以减肥了......
这种感觉为什么我就不曾拥有过?
学医后,我才明白,没胃口?
——抱歉,这是一种病!
一种夏季特有的病:
清·雷少逸《时病论》谓疰夏为“春末夏初”之病,并记载:“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
没胃口,哈气连连,吃不下,身体无力,突然林妹妹倒
说人话!
这不是就是典型的公主病吗?
中医认为,这其实叫疰[zhù]夏
疰夏为中医病名,
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
《金匮翼·诸疰》谓:“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
不过说来奇怪,
医院拍片验血都查不出大毛病,
可一到秋天,就不药自愈了!
疰[zhù]夏——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
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交、困之间,往往疰夏。
比如昨天魔都一边暴热,一边又暴雨,地上的水汽蒸腾而上与暑邪纠缠不停。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单指植物,同样包括动物,当然也包括人。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人体的气血也随之开始升发,所谓升发就是气血从脏腑往体表升发,毛孔开始逐渐张开。
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现了疰夏的症状:我们的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食物(冷西瓜冷饮)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有的人只有90/60mmHg,甚至80/50mmHg,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天气热,人体津液流失相对较快,气随津液出,人往往容易气阴不足,所以会出现各种疰[zhù]夏,暑热湿盛之证。
叨叨了那么多,夏天“公主病”到底怎么治?
黄芪1钱(汗少减5分),
苍术1钱(泔浸,去皮),
升麻1钱,
人参5分(去芦),
泽泻炒曲5分,
橘皮5分,白术5分,
麦门冬3分(去心),
当归身3分,炙甘草3分,
青皮(去白)2分半,
黄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
葛根2分,五味子9枚。
参考备注:1钱=10分=3~6g
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大便溏泻,小尿黄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清热益气,化湿生津。
《脾胃论》卷中
清暑益气汤,首创于金·李东垣,乃为治疗“长夏湿热困(脾)胃”之证而设立。
东垣在《脾胃论》中曰:
“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
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气;
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气味泻热补水;
虚者滋其化源,又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清暑益气汤。”
简单再重复一遍解方:
苍术、白术运脾,升麻、葛根升清,泽泻、茯苓降浊,六药合用,斡旋脾胃气机。脾土得健,则气阴得以恢复、湿热得以祛除。
党参、黄芪益气,麦门冬、五味子养阴,青皮理气,黄柏清热,神曲和胃。
完美~
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一般的话,顺者昌,逆者亡。
or
如果你怕吃药,
又是懒癌重症患者的话,
那就试试熬到年8月7日立秋
但愿你会不治而愈
-推荐阅读-
耗尽你阳气的正是这些你以为的时尚与好习惯
: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如果寒湿带给我们的忧愁是微胖,
那么湿热会让我们变丑!
判断你中湿邪的九种表现,
欲除湿邪怎可不知开关在哪里?
炎炎夏日,有一种开胃菜
叫:‘你的~秀色~’么么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