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笔记
11月14日
方剂笔记开头的话——
对应病症选用合适的药加以配伍称为方剂,方与药的一线之别在于配伍,哪怕只有一味药的方也有它配伍的意义,古人称为单方,配伍的方法叫做“独行”,从名字来看颇有些刺客侠者的意味,例如大名鼎鼎的独参饮,因为是挽救虚脱急症的,容不得药味参杂,只用一味大剂量的人参。缪希雍《本草经疏》说:“方者法也,法者所以制物也。”他所说的“法”便是配伍的方法。
方剂的分类主要有三种,前两种是按病名分类与按治法、功效分类,笔记采用的是第三种,即不分类。
前贤的方剂蕴含着他的医学理论经验和仁人泽物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所以从中可以学到两点,一是从主治病症,二是配伍方法。
历来学习方剂的办法是从范式性的方入手,范式性的方剂应具有几种要求。一是饱含制方者的学养,根植于他整个的理论土壤,是他主张的理论的可现实可重复的具体操作;二是选药精良,配伍适宜,与对治的病症相契合;三是可行有效,是取舍前两条的标准。
方剂笔记是看《方剂学》(李飞教授主编)与《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教授编写)时融入个人的体会做的笔记,行文以病机为纲,病状为目,重在分析方药与之对应的关系以及配伍方法,间或涉及方剂源流、前贤方论、医案等话题,方剂出处、组成、剂量、现代运用剪裁自陈、李二位教授的大作。
笔记没有任务以面面具到为追求,乐的信手杂谈,管窥瓢饮也无妨。不受文体的拘束,自然从胸中流露,也是笔记的一种特点或者优点,至于《日知录》以及《管锥编》那样的笔记又是另一种抱负与意趣。
葱豉汤
《肘后备急方》卷2
方剂
组成丨葱白5条淡豆豉30g笔记旁注:葱白是小葱白,若是大葱,可用10厘米长
现代运用丨现代多用本方治疗感冒,属于外感风寒而证候较轻者。
按
葱豉汤主治的是轻微感冒,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喷嚏。
葛洪《肘后方备急方》(就是记载了青蒿治疟的那本书)说服后出汗才有效,可见是通过发汗达到治疗目的。要是不出汗,再加葛根、升麻,要是还不出汗,再加麻黄,可见用药轻重有次第,量病邪轻重与身体强弱而行。
王士雄《温热经纬》说“盖此方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鞠通不察,舍近而图远,遂为喻氏臆说所惑,以桂枝汤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出伤寒圈子矣。”葛根、升麻、麻黄发汗的力气颇大,为温病家所顾忌,所以王孟英说的葱白汤只有葱、豉两味。热邪外感不用桂枝汤,北宋韩衹和《伤寒微旨论》已经论及,校正了当时医家对这个方的理解运用谬误,于后世温病学的兴起有启发意义。喻昌对《伤寒论》怀有极大的敬意,想为其中的桂枝汤张本,却是“华浓深处迷蝴蝶”,终究为情所困。在清代伤寒学一度垄断医学界发言权的环境中,吴瑭这么说或许默许做了横流中的卷卷泥沙,又或许另有难以自白的心迹。
麻黄汤
《伤寒论》
方剂
组成丨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
现代运用丨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于风寒表实者。
按
麻黄汤的主治,恶寒、发热是寒邪郁表,喘是郁肺,麻黄兼顾两者,用量最多,无汗是可以用麻黄的明证,桂枝助麻黄解表,杏仁助麻黄宣肺,各等份,甘草居中调护,好比萧何治理关中,玩味麻黄汤可以一窥古人用药的严谨法度。
桂枝汤
伤寒论
方剂
组成丨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炙甘草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三枚)
现代运用丨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发热、产后及病后的发热、汗出异常(盗汗、自汗、黄汗)、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心律失常、妊娠呕吐、遗精、过敏性鼻炎、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辨证属于表虚证的多种疾病。
按
桂枝汤、麻黄汤二方所主治的病状,发热是共有的,恶风、恶寒只是怕冷的轻重和条件不同,唯有汗出可以视作分明泾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