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未必都是ldquo火rdquo

李XX女60岁初诊:.09.20(马家驹老师医案)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认为“上火”了,自服“蓝芩口服液”咽痛未见缓解反而加重。1天前出现鼻流清涕,到社区医生给加用“连花清瘟”口服,未见好转今日来诊。

刻下:咽痛,偶有咳嗽,无明显鼻塞,但流清涕较多,伴头痛无精神,无明显汗出,口中和,手脚凉,二便可,舌淡苔润,脉弱。

处方:

麻黄10细辛6黑顺片10

化橘红3g大枣10炙甘草10

×3剂水煎服。

二诊:.09.23

患者服药当天遵医嘱辅汗法微汗出一次,咽痛即明显减轻,服药两剂咽痛已。刻下:偶有咳嗽,无咽痛,无鼻塞,流涕已,头痛已,口中和,精神好转,手足凉,二便可,舌淡苔润,脉沉弱。

处方:

当归10川芎6白芍12茯苓12

生白术12泽泻12黑顺片10干姜6

炙甘草10党参10化橘红3大枣10

×7剂水煎服。

本案患者以“咽痛”为主诉就诊,曾自认为“上火”服用“蓝芩口服液”,不但未有减轻反而加重,社区医生以“连花清瘟”予以口服,症亦未好转。

先入为主,人之通患。对于“咽痛”一症,无论是病家还是临床多年的医生多认为是“上火”了,故治疗多以清热解毒。然单凭一个“咽痛”又怎么处方开药呢?马师常说:孤证不辨。我们必须结合其他四诊,整体来看才可辩证施治。

本案患者精神差,手脚凉,舌淡脉弱提示病性属阴;虽无明显鼻塞但有流涕、头痛无汗,提示病位在表;另有清涕较多,口中和,舌淡苔润,提示有水饮。故其咽痛为饮阻兼表所致。外邪里饮六经属少阴夹饮(少阴太阴合病),故马师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化橘红温阳解表化饮。药后表解饮化咽痛诸苦遂除,二诊予归芍散合四逆汤善后。

关于“咽痛”的辨证马师已做过详细的论述。下面结合部分《伤寒论》原文简单回顾一下: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火热上炎,热灼喉咽(实、热)。

......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表证误下,邪热上攻咽喉(热、实)。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热盛上亢(实、热)。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汗出多而津虚,津液不足,虚热上扰(虚、热)。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下利伤津,津液不足,虚热上扰(虚、热)。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以药测证,甘草清热解毒,桔梗清热利咽,属于热证、实证(实、热)。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以方测证,痰饮阻滞咽喉,半夏温中化饮治在太阴,蛋清清润利咽,苦酒敛疮。(寒、虚、热)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以方测证,半夏温中化饮治在太阴,桂枝辛温主结气、喉痹。甘草缓急止痛。(寒、虚)。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虚寒在里,不通则痛。(虚、寒)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实热上攻咽喉(实、热)。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表不解而里虚且寒,邪不外解反壅逆于上(寒热错杂)。

从上述条文可以看出,造成“咽痛”的原因众多,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因此并非所有“咽痛”都要清热,临床更不可但见一症便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才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jg/10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