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95089.html
李东垣
精研医学践医德
引言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李东垣,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好学,因出生书香门第,家风严谨,又受名流雅士的熏陶,行为敦厚令人敬佩。二十岁时因母亲众医杂治身亡而痛苦不已,立志学医,不惜散千金离乡四百余里拜名医张元素为师。他继承并发挥了张元素脏腑辨证之长,创立了“脾胃学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人物介绍
李东垣(~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中国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
李东垣师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为了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从理论上阐明“内外伤辨”,纠正当时庸医用药之误,以资后传,李东垣用了16年的时间,在68岁(年)时才完成《内外伤辩惑论》一书,又在70高龄时完成《脾胃论》一书。李东垣在身体极度衰惫的情况下,坚持撰写、校定《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体现了他“精力衰竭,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的可贵精神。
经典方剂
1.补中益气汤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出自《脾胃论》
2.清暑益气汤
黄芪、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7.5g)、升麻(5g)、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以上各2.5g)、甘草、黄柏、当归身、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以上各1.5g)、五味子(九个)。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可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3.升阳散火汤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25g)、甘草、柴胡(以上各15g)、防风(17.5g)、甘草(1g)。
上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主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扪之烙手。可升阳散火。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轶事典故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1.哑谜赠门生
金元时代,在河北正定府有个叫李东垣的医生,医术高明,曾治好不少疑难杂症。拜他为师,找他学医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叫罗天益的,是邻近赵州人。他慕名而来,勤奋学习,很受李东垣的赏识。
三年过去了,罗天益出师了。临别的时候,李东垣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纸包,里面装有一些钱,要送给这位学生。
“老师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我,我终身难忘,怎好再收你的钱呢?”罗天益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李东垣笑着说:“这纸包里的钱,不同一般,他是我对你的一点心意,而这几件物件,是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
“那我可以自已拿钱买呀。”
“自己拿钱买意义就不同了。”罗天益一时也猜不透老师的意思,只好接过这个纸包。
罗天益回到赵州老家,打开纸包一看,里面除了一些钱外,红纸上还写了三首诗谜:
淡竹枳壳制防风,一支红药藏当中。
熟地或须用半夏,坐地车前仗此公。
在外肥又胖,在家瘦模样。
忙时汗淋淋,闲时靠着墙。
少时青青老来黄,千锤百炼打成双。
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迎新抛路旁。
罗天益仔仔细细一想,原来这三个谜语的谜底是“灯笼”“雨伞”“草鞋”。这才明白老师的一番心意,要他常备这三样东西,不辞劳苦,做一个好医生。
从此,罗天益牢记老师的教导,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只要有人请他去看病,他都不辞劳苦地出诊。
后来,罗天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成为河北一带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选自《中国历代名医传》
2.传门生医学知识与医德
李东垣所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饥馑疫疠流行。他对劳动人民的疾病十分同情,认真治疗,还将自己亲自试用过的有效良方“特寿之于木”,“凿之于石碣”,印成揭帖,悬挂于交通要道,使患病百姓能对症服药。晚年,为传播医术,造福后代,他访遍友朋,寻找品学兼优的门生。当他打听到罗天益“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时,欣然接纳其为门生。罗天益家境贫寒,李东垣为了使他安心学习,不但供给食宿,而且还给其白金二十两安家。临终前,李东垣还将自己整理的手稿全部交给了罗天益,并嘱咐罗天益努力加以传播。他说:“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选自《中国医德史》
总结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李东垣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了内伤和外感两大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对后世医家带来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代名家,李东垣给中国医学史带来的不仅是理论上的诸多贡献,更多的是仁医的道德品质对后代从医者医德的影响。李东垣在面对自己不能百分百下定论的疾病时不会为了面子而随意的给病患下定论,而是日思夜想地思考病症,最终对症下药治好病患。招收弟子也非为了让自己名声大噪、贪图金钱,而仅是为了传道。在自己已经走到岁月的尽头,也孜孜不倦地与弟子一同更改自己撰写的医书。这样一位对医学怀有敬畏之心,一心传道,普及医学知识,重视医德教育的先生,便是当代医学生们最好的榜样。
来源:杏廉社
终审:姜晓燕、俞慧娜、杨栋栋
指导老师:郑洪
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